鄺伏兆

鄺伏兆

鄺伏兆,男,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

1914年1月27日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文雅(今埠前)心田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32年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指導員、營長、團政治委員、旅政治委員、縱隊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兵團政治委員。解放後歷任空軍副政委、鐵道兵第二政委。

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82、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6年6月4日在北京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鄺伏兆
  • 出生地:江西省永新縣
  • 出生日期:1914年1月27日
  • 逝世日期:1996年6月4日
  • 職業: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人物簡介,所獲榮譽,人物事跡,拒宴,一件夾克,生死之約,

人物簡介

鄺伏兆,男,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授銜)。
鄺伏兆將軍鄺伏兆將軍
1914年1月27日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文雅(今埠前)心田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0歲時到鄰村裁縫店當學徒。1929年10月參加文雅鄉工會,投身革命。先後任文雅鄉工會委員、縣模範團大隊長。1932年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6軍團第18師衛生部、軍團保衛局保衛隊政治指導員,第17師連政治指導員、新兵營營長,龍桑獨立團政治委員。參加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7年1月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任中共山西省方山縣委書記,山西省戰地總動委會第2支隊副支隊長,冀中軍區第一軍分區、警備旅政治委員。參加了百團大戰及冀中區“五一”反“掃蕩”作戰。1943年2月任晉察冀軍區第十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在北平(今北京)、天津、保定地區領導抗日軍民創造性地開展平原游擊戰、地道戰、地雷戰,靈活機動地打擊日本侵略軍,堅持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晉察冀軍區補訓兵團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第6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1縱隊政治委員、第67軍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平津、太原等戰役。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政治委員,第19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等職。參加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和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停戰後,組織部隊落實戰備工作,大力幫助朝鮮人民恢復生產。1958年回國後入高等軍事學院學習。1960年4月任國家地質部副部長,組織領導地礦、石油資源勘探工作。1975年10月後,任空軍副政治委員、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這期間,特別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大抓飛行員的政治思想工作,認真做好清查和落實政策工作,積極恢復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撤銷鐵道兵建制,把鐵道兵併入國家鐵道部的決定後,認真研究安排鐵道兵撤編的有關事宜,組織機關、部隊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善始善終地做好工作,既保證了部隊當時所擔負的工程任務按期完成,又保證了部隊順利併入鐵道部。

所獲榮譽

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82、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6年6月4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事跡

開國中將曠伏兆兒時過盡了苦日子。1929年,他參加鄉工會工作,自此踏上了與舊勢力和國民黨反動派鬥爭的征程,並成為開國元勛,是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實踐者和發揚者,他那非凡境界的平凡小事十分感人。

拒宴

上個世紀60年代,在國家地質部任副部長的曠伏兆主管石油勘探和政治部工作,參與組織了新中國的石油大會戰。1962年秋,他率工作組到浙江地質局檢查工作。聽完匯報後,浙江局同志說他們為工作組準備了兩桌酒席。聞此,曠部長臉色頓變,嚴肅指出:“現在全國人民尚處在困難時期,即便是今後富裕了,我們也不能大吃大喝搞鋪張浪費!”浙江局同志很尷尬,立即求助部里同志幫忙圓場。部機關馬秀昆領著浙江局同志緊追部長,解釋飯菜已做好,無法退掉,不吃就浪費了。曠伏兆想了想後說:“飯可以吃,但誰吃誰付錢,絕對不能用公款支付!”工作組同志一致支持部長意見,飯後各自掏了腰包。
1980年曠伏兆在東北嫩江檢查1980年曠伏兆在東北嫩江檢查
有了這次教訓,曠伏兆在之後外出調研時,都要交代機關提前通知所去單位:住單位內部招待所,吃中央規定的“四菜一湯”,並按規定交納個人一伙食費。調研返回後,他會親自檢查工作組同志執行規定情況,過目為其代交的一伙食費票據。

一件夾克

1955年軍隊實行薪金制後,曠伏兆被確定為行政六級。到70年代末期,每個月能領到薪金500多元,可他平日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普通布衣或軍裝。黨的十三大後,中辦老乾局為中顧委老同志舉辦了一次中老年服裝展銷會。工作人員為曠伏兆挑選了一件歐版夾克,他試穿後很滿意,可一聽花了240元,幾乎急眼了:“我人才值多少錢!”
曠伏兆生前沒有一次用公款到單位招待所或地方賓館、酒店招待過客人。來了客人,他總是在自己的家中請廚師臨時增加個炒雞蛋,就算招待了。在曠伏兆家吃過飯的人無法統計,既有他的戰友、同事、部下,也有戰爭年代的堡壘戶、房東、老區民眾;既有江西老家的鄉里鄉親,也有身邊工作人員及其父母等等。1993年軍隊幹部工資改革,曠伏兆領到補發的幾千元工資後,逢人便說:“我也是萬元戶了!”1996年逝世時,這位開國中將的全部積蓄僅有2.8萬元!

生死之約

1989年1月21日,包括曠伏兆在內的中央顧問委員會27位老同志致信中央書記處,建議簡化後事,改革殯葬,取消遺體告別儀式,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這些老同志一致認為,移風易俗,喪事簡辦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方針。組織遺體告別儀式,對死者無補,對生者無益。對於死者,他們的一生奉獻給了黨和人民;而在他們死去之後,卻要耗費國家和人民並不富裕的財力,這有悖於他們生前的追求和理想。對於生者,為了參加遺體告別儀式,部門領導、甚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不得不中斷工作前往;每次參加人數動輒數百人、上千人,要浪費許多工作日和寶貴的精力。而且助長了相互攀比之風,實在是勞民傷財。中顧委這批老同志率先垂範,帶頭進行喪事改革,在黨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說起個人後事處理,有段故事值得一提。1943年冬季的一天,冀中軍區十分區平南支隊參謀長任子木在戰鬥中腹部受傷,時任分區政委兼中共地委書記的曠伏兆獲悉後,立即派人將其接到分區司令部所在地雄縣米家務治療。晚上,他安排任子木與自己及十分區司令員劉秉彥同睡一炕。
夜裡,劉秉彥突然醒來,順手推了推身旁的子木,卻發現戰友沒有反應,遂又摸摸他的腦門,已經冰涼並停止了呼吸。曠伏兆、劉秉彥心情十分沉重。天亮後,他們找了幾塊木板,請村裡的木匠為子木做了口棺材入殮,然後進行了掩埋,並在其墳前栽了棵松樹,以作紀念。一番感慨之餘,兩人約定:死後也一定再回冀中,陪伴犧牲在這片土地上的戰友,永遠為人民“站崗”。
1996年6月4日凌晨,曠伏兆突發心臟病離世。驚聞訊息,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劉秉彥,立即從石家莊驅車趕回北京,告訴老戰友的家人:“把老曠的骨灰安葬到冀中吧,我們早有約定。”曠伏兆的家人尊重兩位老戰友的生前約定和伏兆同志的遺願,幾天后完成遺體火化,並把逝者的骨灰撒埋到了原冀中十分區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雄縣米家務。
1998年,劉秉彥逝世後,他的家人又如約將其骨灰與曠伏兆安葬到一起。自此,兩位將軍實現了他們的生死之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