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縣高家嶺鎮蘆埠村委會

鄱陽縣高家嶺鎮蘆埠村委會

鄱陽縣高家嶺鎮蘆埠村委會位於鄱陽湖東岸的鄱陽縣中部地區,交通便利,這裡物產豐富,風景優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鄱陽縣高家嶺鎮蘆埠村委會
  • 郵編:333103
  • 區號:0793
  • 車站:鄱陽縣車站
  • 行政區類別:村
  • 電話區號:0793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方    言贛語鷹弋片
  • 車牌代碼:贛E
  • 地理位置:贛東北
蘆埠村委簡介,區劃沿革,基礎設施,風貌改造,氣候,氣溫,霜期,雨量,教育事業,地方特產,四季時魚,鄱陽三鮮,獨特蟲魚,少刺黃頰,肥裙甲魚,東湖黑鯽,鮮嫩蝦仁,上等珍珠,春不老,鄱湖藜蒿,脫胎漆器,驛前漁鉤,饒州漁卡,饒河戲,地理位置,

蘆埠村委簡介

鄱陽縣高家嶺鎮蘆埠村委會由:蘆埠村,裴家村,姚家村,曉沖村,陳元村,西山下,柏樹下,杭家咀組成,位於鄱陽湖東岸的鄱陽縣中部地區,村委會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農作物有水稻,棉花,大豆,芝麻,西瓜,紅薯,油菜,花生,甘蔗等。

區劃沿革

蘆埠村委會管轄蘆埠村,裴家村,姚家村,曉沖村,陳元村,西山下,柏樹下。

基礎設施

交通便利,處鄱田公路一級公路,高珠路,白官路,大皇路交匯的咽喉地段,離九景高速公路24公里,距景德鎮飛機場,火車站50公里,日車流量超過100輛次,是鄱中地區交通樞紐,人流,物流集散中心,配套設施和政府服務體系完善,水,電資源充足,通訊,網路,廣播電視事業發達。文教衛生事業發展很快,全鎮有中學二所,完小11所,中心衛生院一所,村村建立衛生所。

風貌改造

村委會為有效整治集鎮“髒、亂、差”現象,先後共清除大小廣告牌100餘個。新聘請了多名環衛工人,分村負責各村的日常生活垃圾。整治行動換得使得村環境的日漸改善,贏得了各村村民的一致好評。

氣候

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9℃。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5℃(1971年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9.1℃(1977年2月4日)。其中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9.4℃;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5.6℃。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3月18日,終日11月26日,持續254天。由於縣內地形複雜,山區、丘陵河谷地區的氣溫各有差異,形成小地形溫度。在海拔400米以上地區,一般每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5℃左右,地處山區的桐畈、嶺底、管村和嵩峰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要比其他地區低1℃~3℃。

霜期

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66天。初霜期為11月25日,最早為1978年10月30日;最遲為1970年12月16日。終霜期為3月2日,最早為1973年1月30日;最遲為1974年3月28日。無霜期以1980年最長,為298天;1974年最短,為237天。年平均有霜日18.9天,初終霜間隔日為99天。1963年冬至1964年春霜期最長為136天。1970年冬到1971年春最短,僅62天。

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為1626.9毫米,多雨年達2446.9毫米(1975年)。少雨年為1971年僅923.7毫米。相對變率為17%。雨量四季分布不均,春季為344.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1.4%;夏季79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48.9%;汛期平均始日4月15日(最早4月1日,最遲5月29日),終止日期7月4日(最早4月12日,最遲7月19日),間隔日數為82天,降雨量819毫米,占全年降雨量50%;秋季為318.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9.5%;冬季為168.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0.2%。雨量分布地區間也有差異。嶺底、嵩峰等南部和東部,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洋口、壺嶠等西部和北部,年平均降雨量1680毫米左右。中部大部份地區年平均降雨量1630毫米左右,其中桐畈鎮靖安只有1548.1毫米,為少雨區。

教育事業

蘆埠國小
蘆埠國小位於蘆埠村委會陳元村,學校是一所六年制的國小,學校主要接納來自村委會的各個村的學生,學校現在有學生200多餘人,師生20多名。

地方特產

四季時魚

四季時魚鄱陽自古“稻飯魚羹”,是江南有名的“魚米之鄉”。地處鄱陽湖濱,魚是除稻之外的主食之一,長此以往,食有所擇,燴有所究,於是有“春鮎、夏鯉、秋鱖、冬鯿”四季時魚之分。春鮎:鮎者,粘也。鮎魚有涎遍布全身,腥滑粘膩,所以有此雅名。做為底層魚類,喜性葷食,常棲深水污泥之中。入秋則蟄伏泥淖,春時非常活躍,進食日增,體膘時長。魚的味在其脂肪,這時候的鮎魚,鰭刺皆被厚厚的黃油包裹,食後讓人加倍感到肥美鮮香。據《本草綱目》說,鮎有和脾養血之功,春食鮎魚,不僅鮮美無比,更使人精力倍增。夏鯉:鯉為廣食性魚類。長期以來,鯉為吉祥的象徵,"鯉魚跳龍門",使鯉在人們眼中有著升騰的隱喻,年節婚慶,紅白喜事,都喜歡以鯉魚入席。然而,鯉魚味道真正鮮美,唯有夏季。這種魚仲春產卵,消耗較大。只有隨著水溫上升,食物增多,因為產卵而消瘦的鯉魚,才會漸漸變得背圓體豐,肉脂明顯增多,味道愈顯鮮美。秋鱖:在一些地區,因為唐人張志和"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而有了歧誤,認為鱖魚是春時的寵食。而積累幾千年食魚歷史的鄱陽人,根據魚的生長習性斷言,此魚秋天吃食是最佳季節。鱖在農曆三、四月產卵,是嗜葷魚類,隨著它的長大,食慾也逐日增大,憑著它的闊嘴堅齶和一個特殊的胃囊,饕餐不息,吞食不已,魚膘也逐日增厚,肉質鮮嫩,皮緊若麵筋,味美如子雞。當然,鱖魚是四時佳魚,而這個季節食用尤為上乘。冬鯿:鯿魚的正名叫魴。“魴者,腹內有肪也。”《詩經》說:“豈其食魚,必河之魴。”此魚為中水魚群,農曆四、五月產卵,入秋後喜在河港深潭集群越冬,因而並沒有進人冬休狀態,不像別的魚,冬休後食慾減少,體膘下降。所以有漁俚說:“入冬之魴,美如牛羊”。冬鯿,依然是其肪如凝,肉嫩味美。加上這種魚有調胃氣,利五臟,去胃風、消谷的功效,非常有益於人體在冬天的養護。

鄱陽三鮮

鄱陽三鮮四季時魚為大多數人所知,鄱陽三鮮的稱謂很多人不大清楚。不過把這三種魚說出,人們也就不感到生疏了,這就是銀魚、鰻鱺和鱭(即鳳尾魚)。銀魚:古稱膾殘魚,又名白小。唐代大詩人杜甫曾有《白小》詩說:“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人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生成猶舍卵,盡其義何如。”這詩寫得很概括,很形象。這種魚小而剔透,潔白晶瑩,纖柔圓嫩,渾體透明。雖然,銀魚並非鄱陽特有,但鄱陽銀魚名揚遐邇,獨享盛名。說鄱陽銀魚之所以獨特,主要是品質上乘,體長6厘米左右,農曆九月出水,它與其它銀魚品種“麵條”和“銹花針”不同。鄱陽銀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繡花針”肥度不夠,乾癟味淡;“麵條”肉老筋硬,入口不適。當然這裡所指的鄱陽銀魚,實際上是鄱陽珠湖銀魚。珠湖為內湖,水肥草豐,餌料生物極為豐富,加上極少污染,水溫正常,是銀魚最理想的繁殖場。所以,珠湖銀魚是鄱陽湖銀魚的上品。銀魚是極富鈣質的魚類,營養學家將它列為長壽食品,它的“補肺清金、滋陰補虛”的功效,成為水中珍品。鰻鱺:又稱白鱔,簡稱鰻,洄游性魚類。此魚在秋季游入深海產卵,幼魚變態後,進入淡水生長。形狀如蛇,肉鬣連尾,無鱗有舌,大者長數尺。肉嫩如豆腐,味美似河豚,為葷食屬性魚類。營養豐富,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尼克酸含量較高,有補虛羸、怯風濕、治虛勞骨蒸、風濕痹痛等功效。鱭:俗名鳳尾、刨花魚,是名貴的經濟魚類,食用歷史悠久,知名度高,倍受美食家青睞,曾有這樣的詩句稱讚它:“聳肩下驚雷,腮紅新出水。尾似薑桂椒,半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鱸漸寡味。”正是如此,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才有這樣的詩:“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鱭魚肥。”這種魚無論是煎是炸或作魚鮮,都令人舔唇咋舌,讚不絕口。鄱陽三鮮除鰻鱺稍稍稀疏之外,銀魚和鳳尾都是鄱陽大宗出口的特產。

獨特蟲魚

獨特蟲魚蟲魚學名暇虎魚,亦稱春魚,端午節前後才有;體長約15-20毫米,通體晶瑩,散有黑點。蟲魚是世界上體長最小的魚種,“小魚一斤千頭”。所以唐代有人這樣記述:“魚大如針,易以為醬也。”蟲魚生長在有岩洞的水中,春汛時,隨水至洞產卵,初夏長成復出。有詩這樣描寫它的生長習性:“牛湖洞口水痕平,飛雲洞裡蟲魚生。傾筐莫待日停午,翠釜烹米味自清。”對於這種小魚,古人一直看重。南宋范成大說:“肉白而豐,味似蝦而松美。”鄱陽人以它為待客珍品,或佐以炒蛋,炒春不老醃菜,炒辣椒以及作羹、或為面的底湯,無不鮮美。由於這種魚在初夏才有,本縣均以它焙或曬乾食用。蟲魚“和中益氣,令人喜悅”,為縣內一大特產。

少刺黃頰

少刺黃頰黃頰魚古稱鯊,俗稱黃牙頭,又名黃刺魚、黃骨魚。青黃色,腹部淡黃,頭大扁平,全身無鱗,胸鰭的後上方與腹鰭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後緣有鋸齒。黃頰魚白天棲於江河湖水的底層,夜晚則浮在水面,食性較廣。此魚以肉質細嫩無軟刺而著稱。用本縣特產春不老醃菜相煮,味道尤美。此魚祛風、醒酒、消水腫、利小便,益胃和五臟。

肥裙甲魚

中華鱉,團魚、腳魚,因背有甲,故名甲魚。鄱陽多湖塘河汊,此魚尤多。相傳,宋孝宗年間,鄱陽人洪邁在朝為官,一次宮筵,孝宗問及洪邁家鄉有何特產,洪邁回答:“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從此這兩種動物都成為本縣特產。鱉營養豐富,肉質鮮美,有滋陰壯陽,軟堅散結之功效,深得人們喜愛。

東湖黑鯽

鯽魚古稱鮒魚,屬鯉科。東湖水草叢生,有各種微生物和藻類植物,極宜鯽魚生長。此湖所產鯽魚因此而個大體肥,鱗呈黑色而著名。大者1.5千克,小者0.5千克,肉嫩味鮮,格外清香。如清燉食之,口感尤佳,綿長而略帶甜味。此魚健脾利濕,溫中下氣、下乳汁,是四時皆宜的魚類。

鮮嫩蝦仁

蝦仁,又稱蝦米,有乾鮮兩種,是鄱陽湖大鮮蝦去殼擠制而成。乾蝦仁柔韌鮮美,色澤粉紅,是本縣歷朝貢品。鮮蝦仁白嫩微紅,鮮嫩爽口,一度成為酒樓賓館的主要佳肴用料。

上等珍珠

上等珍珠鄱陽在唐朝貞觀年間便有人採擷珍珠。本縣中部的珠湖,便因歷史盛產天然珍珠而得名。此地所產蚌珠粒大色艷,光澤照人,多為貢品。建國後,本縣各地廣泛開展人工培殖,不僅產量大增,而且質優珠美,深受青睞。

春不老

鄱陽“春不老”“春不老”為鄱陽名菜,僅產於東湖四岸及上土湖的西門、高門一帶,也就是在鄱陽鎮舊城周邊生長,出城數里則變為芥。“春不老”雖為芥菜的一種,但生在鄱陽鎮卻與芥菜有了很大差異。其色如墨,葉片較芥為小,且肉質緊密,有茸毛,葉莖肥大如菘(白菜),呈羽狀或不整齊羽狀分裂。葉片辛香濃烈,八、九月種,初春收割。製成齏,本地稱之為“春不老醃菜”;有蒸曬為霉乾菜,稱之為“春不老鹽菜”。或漚肉、或煮黃頰魚、或作羹、或獨炒,香脆爽口,健脾開胃,回味綿長。

鄱湖藜蒿

藜蒿學名白蒿,菊科多年生野草,古代稱之為蘩。明代李時珍說:“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陸生辛味重,不及水生者鮮美爾。” 藜蒿惟鄱陽湖13點高程的濕地才為正宗。以藜蒿嫩莖炒食,為時尚佳肴。鄱陽濕地面積大,野生藜蒿產量大。

脫胎漆器

脫胎漆器鄱陽髹漆工藝傳承久遠,到明清時日漸顯著。1914年,張席珍老先生,仿景德鎮瓷器帽筒,製作出黑退光脫胎漆器帽筒一對,被湖北客商買走。次年,這對帽筒送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參展,獲四等褒獎。此後,鄱陽髹漆工藝更上一層樓,不但製作出不少器具出口創匯,而且先後兩次承制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的全部脫胎漆器。鄱陽脫胎漆產品有300多種,花色達2000多件,曾遠銷港、澳、東南亞、日本、歐洲和北美,是我國髹漆工藝品的重要產地。

驛前漁鉤

鄱陽是淡水魚的重要產地,漁具生產工藝先進,其中用鐵絲製作的漁鉤,至今仍是鄱陽縣的獨特產品。相傳,這種手工技藝是在一百多年前從湖北大冶傳入並繼承下來的。驛前魚鉤向以鋼火適度,鉤刃鋒利,價格低廉著稱。除生產捕撈天然魚的漁鉤之外,還研製出適合休閒垂釣的系列玩具漁鉤,受到世界各國垂釣者的青睞。

饒州漁卡

饒州漁卡,揚名國內。這種用毛竹椏削製成的漁具,品種眾多,工藝精緻,對保護魚類資源和發展漁業生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傳,漁卡是姜太公發明的,直鉤釣直魚,說的就是漁卡。漁卡削成後,如同竹針,捕撈時彎成弓形,套上蘆葦製成的筒筒,插上魚餌,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漁卡雖冠饒州,實際上卻是鄱陽鎮管驛前村的重要特產。

饒河戲

鄱陽宋朝以南戲為基礎,經過元、明兩個朝代,饒河(鄱陽)人在南戲和弋陽腔的基礎上經過改造發展,變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以板擊節的高腔,與亂彈、徽劇、秦腔、崑曲等皮黃聲腔溶融揉合,形成了唱腔豐富、劇目眾多,鄉土氣息濃郁的饒河戲。因此,鄱陽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戲劇之鄉”的稱號

地理位置

鄱陽縣高家嶺鎮蘆埠村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