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用中

鄭用中(1909~1958),又名適平,逕頭塅心村人。廣東國立中山大學附設高中師範畢業。曾任佛岡縣第一、二屆參議員,佛岡縣政府督學,佛岡縣簡易師範教師、佛岡縣立第二初級中學教導主任、佛岡縣大陂覺民國小校長,廣西桂林查緝所股長,香港筲箕灣子弟學校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用中
  • 別名:適平
  • 出生日期:1909
  • 逝世日期:1958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鄭用中少年時代正是“反正”前後,逕頭地區姓氏糾紛頻繁,尤以朱、鄭兩姓為最常發生姓氏摩擦,甚至械鬥。但他敢於跨越封建宗族姓氏藩籬,與甲名村朱姓學子朱念民、朱澤貽等人結為友好,尤其是和朱念民成為莫逆之交。20世紀20年代初,他與朱念民同在中山大學上學,在“五四”運動的新思想、新文化的薰陶下,他的思想非常活躍,他們與鄒華衍、劉禮復、劉健芸、范桂霞等多位赴穗求學的學生組織“佛岡留省同鄉會”,且經常與留省同鄉同學朱應熊(後為逕頭犁頭會會長)、鄭子聰(後為逕頭犁頭會副會長)、鄭乃中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利用寒暑假回鄉之機,在鄉間宣傳新文化、新生活,反對封建宗族思想,支持農會活動,參與創辦《佛音》刊物等。 本文來自佛岡線上網站
1927年“四一二”國民黨“清黨”事件,他的好友朱念民因參加共青團(C·Y)被開除學籍,朱逃回佛岡青竹山區,鄭用中也跟著潛回佛岡,後朱念民去印度留學。
1930年朱念民從印度留學回國,在逕頭明德學校辦專修班(屬國小升國中補習班性質)。當年佛岡縣還未創辦國中,不少國小畢業後輟學的學生,聽說朱念民是印度名流泰戈爾的弟子,都從高崗煙嶺水頭等地慕名而來求學。當時師資不足,朱念民就邀請在大坡覺民學校當校長的鄭用中來代課。鄭用中在鄭姓中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又一次不顧鄭姓宗族的反對,來到朱姓學校代課,在那個姓氏觀念矛盾激烈的年代,一些不聽族頭勸告,和朱姓往來的人,有被開除出族的處罰先例,鄭用中此舉,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與進步。

主要成就

1943年冬,朱念民回鄉動員二區富戶何德敷、羅傑斐捐租辦長岡中學(他們分別捐了600籮和400籮租),並動員鄭用中前來執教,1944年長岡中學創辦,鄭用中毫不遲疑地來長岡中學當開荒牛,他是兩任校長李演圖、朱澤貽的教導主任,在三年半的教導主任崗位上,可謂嘔心瀝血、披荊斬棘。1947年7月首屆國中畢業的50名學生對他留下極好的印象。他一向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他講授的國文課深入淺出,且獨具見解。他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古代、現代、當代的名著都幾乎涉獵過,被譽為佛岡的“鄭夫子”。當時正值抗戰期間,他擁護而且積極宣傳抗日救國思想,他才華橫溢,有一次佛岡縣舉行論文比賽,題目是《抗日的回顧與前瞻》,他的論文被評為第一名(朱繼良的被評為第二名)。我們最近在從英德檔案局找回的資料中,發現振騷詩社“山水”比翼格楹聯比賽61副入獎的楹聯中,鄭用中撰擬的:“往事低回傷逝水,哲人萎謝痛山頹”楹聯獲得冠軍。他堅持原則,藐視權貴,1946年夏,學生考試作弊又鬧事,而鬧事者正好是學校董事長的孩子。按當時的校規要開除學籍,鄭用中作為教導主任,堅持要把他們開除出校。有人勸告他別得罪董事長(這間中學之所以辦成並辦在長岡,最主要是這位董事長的慷慨解囊);有人還警告他小心吃“蓮子羹”(子彈),而他卻義無反顧,堅持了原則,這在40年代的中國社會是一件鳳毛麟角的事。他不僅要懲處犯規學生,他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他的一整套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既有傳統的儒學精華,更多是“五四”以來新型的現代的教書育人,使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嶄新教育思想。他的子弟絕大部分成為建國後佛岡教育戰線的骨幹,大家都十分懷念這位恩師。

個人生活

四十年代朱念民在廣西辦《民生報》,鄭用中一度在那裡供職。解放前夕,朱念民、鄭用中先後到了香港。鄭用中在香港仍是以教書為職業,在筲箕灣子弟學校任職。1952年鼓勵自己的兒子鄭經國回武漢師院深造。1958年他因病回廣州治療,同年9月在廣州病逝。

人物評價

鄭用中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可說桃李滿園;受過他教育的學生幾乎都讚揚他的人為師表,一代風範。他一輩子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講粗口,舉止文明,作風正派,嚴於律己,對於生活在舊中國的知識分子,這是難能可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