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志舊居

鄧小平同志舊居

鄧小平故居,又稱“鄧家老院子”,是廣安市協興牌坊村最亮麗的風景。小平故居為木結構建築,院落坐東朝西,占地八百三十三點四平方米,共十七間屋。就是在這個川東山區極普通的農家老院內,1904年8月22日,一代偉人鄧小平誕生了。

鄧小平同志舊居位於川東華鎣山脈中段西側,地處渠江中游的廣安縣牌坊,是贏得中國十二億人民和國際友人愛戴的鄧小平同志的故鄉。

基本介紹

歷史變遷,故居風貌,

歷史變遷

鄧小平故居沐著世紀風雨,經歷幾多變遷。據考證,它始建於清代中晚期,續建至民國初期。新中國成立之初,鄧小平出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他以革命家的胸襟審視家庭、對待舊居,親自寫信要求廣安縣委“按政策辦事,不搞特殊照顧”,“一切家產全部分給農民”。一九五一年,“鄧家老院子”搬進了九戶農民,只有正房留下兩間做村辦公室。其間,它作過公共食堂、保管室,辦過文化站、幼稚園。經過幾多風雨,房屋開始破漏,院壩有所損毀。
隨著鄧小平開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通衢大道,其卓越貢獻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無數中外記者、友好人士紛紛前來小平故居,追尋一代偉人的成長軌跡,探尋中國改革開放之“根”。冒著酷暑前來鄧小平故居參觀遊覽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為了迎接遠方的客人,一九七九年,廣安縣委為舊居添了一些瓦椽,適當進行了維修,栽了一些松柏、臘梅、鐵樹和廣柑樹。維修故居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北京,鄧小平辦公室立即打電話查問,要求把有限的資金用於建設事業,不準大興土木。對廣安縣多次請求維修故居一事,卓琳根據小平的一貫意見囑咐:“不要把錢花在舊居上,要用在人民事業上,用在經濟建設上。舊居保存下來就行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廣安這片熱土,故鄉人民開始富起來。一些原在故居居住的農戶陸續建起了新樓房,隨後其他農戶也遷離了。廣安縣第二次對舊居進行了維修,收集和複製了小平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照片陳列展出,找回了部分家具,基本恢復了舊居的原貌,也就是目前展示在人們面前的鄧小平故居。
1989年正式成立了鄧小平舊居管理所,以紀念黨和國家傑出的領導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一九九七年,鄧小平故居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二00一年七月,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鄧小平故居受到萬眾景仰,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瑞士、紐西蘭等二十八個國家的外賓紛沓而至,前來觀光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更是與日俱增。

故居風貌

小平故居青瓦粉壁,庭院綠樹成蔭,一蓬蓬慈竹掩映,遊人如織。
踏進大門,只見正房大門上方懸掛著江澤民題寫的“鄧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橫匾,大門兩側為著名川籍作家馬識途寫的一幅楹聯:“扶大廈之將傾,此處地靈生人傑,解危濟困,安邦柱國,萬民額手壽巨擘;挽狂瀾於既倒,斯郡天寶蘊物華,治水秀山,興工扶農,千載接踵頌廣安”。屋前兩株鐵樹,挺拔壯實,龍鱗鐵甲,不蔓不枝,直立不阿。近年來每年六至七月,一雄一雌的花朵爭奇鬥妍:雄花序高二尺,狀若寶塔,色澤金黃,香如臘梅;雌花形似鵲巢,大如玉盤,蔚為奇觀。站在故居堂屋門前向遠處眺望,清晰可見迎面有一座三起三伏的筆架山,而山最後的起勢最為高峻。故居三合院前是一方池塘,為小平幼時洗硯處。
在故居內,北廂房小平出生的房間裡,柏木床保存完好,古色古香,龍鳳呈祥,三層鏤雕,各種圖案渾為一體。室內還有少年鄧小平用過的書桌等物,小平在這裡度過了十五個春秋,直到遠離家鄉。
如同廣安其他村民的住房一樣,小平故居四周是田地,有翠竹、樹木掩映,有水塘依傍,到處花草叢生,是一種極其自然的美景。入目綠樹滴翠,觸鼻百花飄香。就是這座質樸無華的故居,像一座無字豐碑,在默默地講述著它的主人——一位改寫了中國歷史和命運的世紀偉人的動人故事。
舊居現辟有三個圖片展室、七個文物展室。圖片展室陳列了鄧小平從青少年時期赴法留學到“九二”視察南方期間的照片、鄧小平家人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廣安發展建設的照片。文物展室則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鄧小平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住房、鄧小平出生的房間及其家中的手工作坊等。整個展覽,從多個角度介紹了鄧小平從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一位革命家、一代偉人的光輝歷程。
這,便是鄧小平舊居。
1904年8月22日,一代偉人鄧小平就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14載難忘的童年時光。
這座普通的農家三合院,俗稱“鄧家老院子”。解放前,鄧小平祖上三代曾居住在這裡。走近鄧小平故居,只見粉牆黛瓦、青石鋪地。正堂屋大門,“鄧小平同志舊居”7個隸字剛勁有力。登堂入室,7個文物展室布置有序,一桌一椅,一櫃一床,但見當年的模樣。3個圖片展室展出千餘幅照片和資料,再現了鄧小平同志戎馬倥傯、運籌帷幄、高風亮節、功勳蓋世的光輝一生。
同四川東部所有的農舍一樣,鄧小平舊居被一篷篷翠竹所掩映著。在當地,凡有農宅的地方就有慈竹,而這種竹被農家人視為根和魂。舊居的慈竹約有幾千之眾,長得飄逸瀟灑,竹影婆娑,動人的竹語像是在訴說著每一個動人的故事。 1989年,鄧小平同志的女兒蕭榕(毛毛)回到故鄉,見到老屋的竹時興趣盎然,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她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這樣描寫:“老屋的房後,長滿了翠綠的竹。這竹真繁茂啊,種下幾棵,立刻成長一片。細的恰如纖纖少女的手指,粗的可比健康小伙的手臂,這竹邊長邊落,邊落邊長。你看地上已鋪滿掉下的黃葉,而竹枝上卻依然綠羽蒼翠”。她還充滿遐想地寫道:“我真想搬個小竹凳,拿上一把青竹扇,在這個小竹林中坐下,靜靜地,靜靜地,聽一聽竹葉的沙響,聞一聞竹枝的清香,透過那茂茂密密的枝葉,去看太陽……”毛毛的話,飽含對故鄉翠竹的感情詠嘆,也袒露出一片真摯的鄉音鄉情。在鄧小平舊居前,我想起毛毛的這些描寫,心中不禁也湧起感情的波瀾。
在鄧小平舊居,除了竹的青翠,還有樹的挺拔。一看那蒼勁的雄姿,就知道那樹有些年頭了。在舊居的庭院前,挺立著一雄一雌兩株鐵樹。這兩株樹是為迎接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1980年首訪小平舊居,特地從廣安縣委機關所在地、曾經是楊森公館的涵虛山莊內移栽來的。四川軍閥楊森酷愛花草,特從廣東船運四棵鐵樹到家鄉栽植,廣安從此才有了鐵樹。1978年,當鄧小平同志經歷磨難第三次出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時,廣安涵虛山莊內的鐵樹突然綻放花蕾,雄花狀似寶塔,雌花如金絲盤旋。在民間,一直有“千年鐵樹難開花”的說法,說明鐵樹開花不易。廣安鐵樹開花,適逢小平復出,本屬於自然現象的鐵樹開花頓時被賦予一種強烈的政治色彩,人們把它與小平復出結合起來加以渲染,一時廣安父老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觀者如雲。當地還把鐵樹開花拍成照片寄給北京的小平同志及其家人。鐵樹移栽至舊居後,也連年開花不斷,至今已20餘載了。
鄧小平同志生前,一直不同意將自己的故居作為紀念地,但家鄉人民滿懷對他的敬仰之情,自1984年以來小平故居就開始對遊人開放,來自世界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至今已有200多萬人次來這裡參觀,在小平99歲誕辰時,已整整留下了99本留言簿。20年來,這些留言簿保留了一種可貴的原生形態,真實地記錄了廣大民眾對小平說的“心裡話”。最早的一則留言是在1984年4月10日下午1時40 分,附近場上的一位農民丟失了自家的耕牛,找了很久,最後終於在小平故居旁找到了。他很高興,於是在留言簿上寫下了一首詩:“四月找牛到協興,內心崇敬鄧小平,參觀鄧帥故居地,終身難忘鄧恩情”。1985年3月15日的一則留言是一首順口溜:“我們由昆明來到鄧小平同志家,心裡樂開了花,鄧老政策好,人人吃得飽,經濟糧食富上富,光棍不愁討媳婦,光棍有了家,感謝鄧小平同志舊居老家”。小平逝世以後,參觀舊居的人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哀思。1997年2月22日的一則留言是這樣的:“小平同志讓我們填飽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們世世代代永遠懷念您”。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小平同志無限懷念和崇敬之情。如今,這上百冊鄧小平故居留言簿,已成為無比珍貴的革命文物,構成鄧小平故居獨具特色的風景。翻看這些飽含深情的留言簿,我的心一次次被激盪著,不覺眼角濕潤了。
鄧小平同志自14歲離開家鄉後,就再沒有回過故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全中國人民。他曾無比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小平家鄉的人民永遠懷念他,對他寄寓著大海一般的深情。在廣安的短短一日裡,我們就聽到許多小平同志童年時的故事。透過這許多美麗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小平同志指點江山、叱吒風雲的英姿。舊居有情,翠竹有情,鐵樹有情,留言有情,這裡的一切都記載著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寄寓著人們對他永久的懷念與崇敬。
“翻身不忘毛澤東 致富更思鄧小平”
從重慶沿高速公路,車行不到2小時就到達四川廣安。雖是初冬季節,但這裡依舊處處青山綠水,一片春意盎然的田園風光。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故居,就在距廣安市區7公里的協興鎮牌坊村。通往小平故居的高等級水泥公路上不時可以看到“搞好西部開發,建設偉人故鄉”、“發展才是硬道理”等橫幅標語。牌坊村口矗立著一個十分醒目的石頭牌坊,上書“牌坊村”,並有一副對聯:“翻身不忘毛澤東 致富更思鄧小平”。距此十幾米處有一幅鄧小平露出慈祥笑容的大型宣傳畫,畫面背景是廣安城貌和小平同志的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坐東朝西、掩映在翠竹青松之中的小平故居,是具有川東民間特色的農家三合院,正堂屋前掛著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的匾額:“鄧小平同志故居”。
故居陳列包括鄧小平出生時的一張舊床等珍貴的實物和歷史照片。講解員介紹說:鄧小平可算是“移民的後代”,鄧家祖籍江西吉安,其先祖在明朝由江西入川落籍,至今已有600多年了。鄧家祖上有人當官,官至清朝大理寺正卿,頗有政聲,曾經獲得朝廷賜造“神道碑”和“德政坊”,村子由此得 名“牌坊村”。後家道中落,到鄧小平父親鄧紹昌一輩方稍有起色。鄧紹昌念過書,當過縣團練局小官和民間“哥老會”組織的小頭領。在其父的影響下,鄧小平從小立志求學,遠走他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牌坊村”也隨小平同志的沉浮“三易村名”
在鄧小平的政治生涯中經歷過“三落三起”,湊巧的是,牌坊村也曾經“三易村名”。 牌坊村幹部告訴記者:1958年大躍進期間,牌坊村改為“偉大大隊”,但“偉大”的結果是鬧饑荒,牌坊村也未能倖免,餓死了50多人,1962年劉少奇、鄧小平實行農業改革的緊急措施“三自一包”,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生活得到改善,次年恢復了“牌坊村”;1966年“文革”開始,鄧小平被當作“黨內第二號走資派”被“打倒”,紅衛兵造反,砸了“牌坊村”牌坊,又改名“反修大隊”,叫了十幾年;1978年撥亂反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根據村民要求,才恢復“牌坊村”至今。
所幸的是,由於鄧小平舊居解放後按照鄧小平的意見,連同所有家具都交給當地政府分給鄉民,故居才躲過了“文革”浩劫,基本保持原樣,一些珍貴文物得以完好保留下來。幾十年間,“鄧家老院子”先後作過食堂、保管室、文化站、幼稚園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鄧小平在國內外威望的日益提高,前來小平故居參觀的遊人增多,原先居住在這裡的十多戶村民陸續遷出,政府開始加強故居的保護管理:1987年成立了“鄧小平舊居管理所”,1992年鄧小平舊居被定為廣安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定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1996年定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小平故居因此成為舉世聞名的“革命紀念地和旅遊景點”。舊居開放十幾年來,已接待國內外遊客550多萬人次。喬石、李嵐清、丁關根等多位領導同志和海內外知名人士也前往參觀。
1998年2月19日,在鄧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際,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了“鄧小平同志故居”匾名,“鄧小平同志舊居”從此正式改稱為“鄧小平同志故居”。
人民不會忘記:“致富思源,共建廣安”
引人注目的是,在參觀鄧小平故居的人群中,有許多是來自富裕地區和“先富起來”的農民、民營企業家及海外華僑,他們“致富思源”,千里迢迢自發趕來捐款獻物,表達感謝小平、懷念小平之情。許多來自東部發達地區的客商表示: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使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
廣安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2001年8月成立了“鄧小平故居保護區”,開展“致富思源,共建廣安”和“我為小平故里植棵樹”活動,以此作為載體,全面啟動了鄧小平故居保護區建設。保護區以“天然紀念館”為目標定位,加快保護區生態環境建設,推進退耕還林、實施綠化工程,恢復小平同志青少年時期活動場所及相關人文原貌,展示小平光輝的一生。按照規劃,在2004年前,保護區將增加林地面積1.5萬畝,綠化覆蓋率達到63%,使偉人的家鄉綠起來、靚起來,以此告慰小平同志。
一年多來,保護區已收到各界踴躍捐款2300多萬元,捐樹10萬餘株,12公里綠色長廊已具雛形。當地政府官員認為:人們自發的捐建活動實際上反映了人民對小平的深切懷念和對改革開放事業的肯定。
“天然紀念館”在加緊籌辦
2004年8月22日是鄧小平百年誕辰紀念日,廣安正展開一系列紀念活動的準備工作。
保護區副主任李子前告訴記者,省里要求把鄧小平故里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基地”,市里把建好鄧小平故居保護區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4年前建成鬱鬱蔥蔥、井然有序、自然親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紀念館”。目前擁有29平方公里的保護區正著手進行生態環境、景區景點、現代休閒度假區、小城鎮和農民新村、基礎設施、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文明示範工程建設。
按照市里“把廣安建成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規劃,保護區將建設鄉村俱樂部、農莊式別墅、國際會議中心及商業旅遊等設施。此外,由成都軍區援建和各界捐資的鄧小平銅像廣場、故居陳列室、思源廣場等工程也在全面進行之中。現在保護區積極招商引資,規劃設計基本就緒,已完成投資1.5億多元,到2004年,鄧小平故里必將呈現一個嶄新的面貌!
“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
自從1919年15歲離開家鄉,整整78年鄧小平沒再回過家鄉。只有小平的女兒毛毛(鄧榕)和兒子鄧朴方先後回來過。
許多人對小平同志從沒有回家鄉感到有些不理解,甚至有些猜測。當地幹部解釋說:小平自己說過主要是“怕給家鄉幹部民眾增添麻煩”。小平一貫對家鄉親人的要求十分嚴格,但他並沒有忘記家鄉,而是把思鄉之情體現在對家鄉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註上。
1977年小平在一份內部材料上看到“廣安人均糧食288斤,全縣數以萬計的人外出討飯”後,心情沉重,當即在材料上寫下:我那家鄉為啥那樣窮?……第二年他因外事活動來到四川,在成都召見了來自家鄉的代表,一見面就問:“廣安今年情況怎么樣?前幾年有點差啊!這一年翻了點身,我在報上已經看到了。”並說:“廣安是個大縣,報上說現在是90多萬畝耕地,人均才8分地嘛,畝產千斤也不夠……回去帶信給縣委,把農業搞上去,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抓好。”1986年,他再次回四川視察工作,抽空接見廣安縣領導時風趣地說:“好啊,今天終於見到我的‘父母官’了!”在詢問了家鄉建設情況後,他語重心長地說:“好啊,你們年輕,有文化,有希望,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表達了他老人家對家鄉的一往情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