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鄉(浙江建德市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鄧家鄉位於浙江省建德市南部,東與大洋鎮毗連,西南與檀村鎮為鄰,西北與新安江鎮相接,北與新安江鎮和馬目鄉接壤,東南與蘭谿市芝堰鄉交界,鄉人民政府駐地甘溪村。距新安江鎮6公里。2008年來,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收入達到2950元;鋼木結構的住房占全村住房的80%;電視機已普及,有線電視通達各家各戶;村組織健全,社會治安穩定。1998年被建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家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浙江省建德市
  • 地理位置浙江省建德市南部
  • 人均收入:2950元
歷史,社會事業,優勢產業,民情風俗,地圖信息,

歷史

鄧家鄉名,因原鄧家鄉人民政府駐鄧家村而得。該村系鄧姓聚居地,明朝時即適居於此,至今已近600餘年。1949年前屬兩縣三鄉管轄,即建德縣殿後鄉、西洋鄉和壽昌縣仁豐鎮各轄一部分。1950年劃歸壽昌縣,以原殿後鄉轄地置鄧家鄉,原仁豐鎮轄地置沽塘鄉,原西洋鄉轄地分別劃歸沽塘和更樓兩鄉。1958年壽昌縣併入建德縣,鄧家、沽塘兩鄉併入更樓,稱東風公社鄧家管理區和沽塘管理區。1959年東風公社併入新安江公社,鄧家與沽塘兩管理區合併,稱沽塘管理區。1961年,以沽塘管理區地域建置沽塘公社。為紀念1955年毛澤東主席為《合作化模範鄧家鄉》一文寫了按語,1967年更名沽塘公社為鄧家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置鄧家鄉。相傳,甘溪村舊時稱龍溪,後為造水口廟,將村邊小溪進行改道,稱改溪,因“改”、“甘”地方方言相近,日久便為甘溪。
鄧家鄉鄧家鄉

社會事業

1983年,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開通鄉人民政府程控電話;1997年實現村村通電話。1993年,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安裝自來水。1995年,投資40餘萬元的鄉中心國小教學樓建成投入使用。1996年,完成全長5公里、投資130萬元的鄧家至更樓油路澆築工程。1997年,許村畈村被建德市委、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稱號,為全鄉第一個小康村。同年,全鄉10個建置村推行殯葬改革,實行屍體火化。1998年,甘溪村獲小康村稱號。

優勢產業

境內山地多沙性黃壤土,特別適宜番薯生長,所產番薯產量高,品質好,家家戶戶都製作番薯蜜餞。鄧家番薯蜜餞,採用紅皮黃芯,糖度高的番薯為原料,去皮蒸熟後切塊,經反覆烘製而成。食之滿口生津,咬勁強,口感好。為人們饋贈親友及休閒享用的好食品。

民情風俗

每年冬季來臨,鄉民都有以火盆烤火取暖的習慣。火盆一般用臉盆、鐵鍋搭在相應大小的木架上即成。盆內底部和四周放草木灰,中間裝木炭,以火星點燃,一家人圍坐火盆四周取暖閒談。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火盆取暖逐漸被電取暖器所替代,但仍有年長的村民愛之不捨。

地圖信息

地址:杭州市建德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