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錦屏

鄉土中國:錦屏

幾千年的農業文明,蘊育出鄉土中國的過去和現在。鄉者,故鄉也,土者,民間也。吾鄉吾土,是故土,是老家。數位化的今天,世界風雲變幻。現代都市人於歷史留下的印痕已無可言說。老村、古鎮、舊宅、敗祠、發黃的族譜,或可引發人們對鄉土中國的思索。我們希望對錦屏自明代以來豐富的歷史文化的簡單勾勒和詮釋,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積澱在錦屏這片土地上人文底蘊的了解和感受,還有我們對此鄉此土的無限眷戀!

基本介紹

  • 書名:鄉土中國:錦屏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作者:張應強 胡騰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159頁
  • ISBN:710802019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系列旨在介紹中國傳統的地域文化。以圖文隨記的形式,傳播中華本土文化的精髓,重現已逝的歷史場景。為探究歷史傳承、反思文化變遷的人們,開闢一片傳統文化的博物館,鄉土社會的史書庫。本書《錦屏》介紹錦屏地區的自然地理、社會生活,民風民俗,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讓讀者在領略地方風情的同時,欣賞藝術文化與自然風光。

作者簡介

張應強,貴州人,苗族,1965年生。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人類學的研究,關注區域社會文化變遷與族群認同等問題,近期研究興趣集中在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流域自清代以來以木材採運為中心的地域歷史演變。

媒體推薦

前言
真正的認識錦屏,是近幾年的事。
2000年冬,我到黔東南一帶做短期田野考察,第一次來到錦屏。在清水江下游幾個縣市走馬觀花的學術旅行中,錦屏成了我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期間我甚至還利用周末乘船溯清水江而上,回了一趟劍河老家。
說不清是否因為某種深植心底的故鄉情愫,有意無意間,我開始愈來愈多地關注起這片土地,尋找著寄託鄉情又兼顧學術的機會。從前老家留人我的印象,仍然鮮活而生動——滿山的綠翠,吊腳樓里裊裊升起的炊煙,清澈見底的江河中抓魚的歡欣和喜悅,漆黑夜晚坐在水邊的鵝卵石上,聽習習涼風送來“遊方”情歌……
這次在錦屏,第一次聽到了清水江碧綠江面上隨滿江木排漂流的故事,見到了民間保存下來的發黃的契約和其他文書,看到了歷經滄桑歲月字跡已有些模糊的塊塊古碑,也走過了見證著昔日商貿繁榮的沿江石板街。
次年暑假,我沿清水江而下,又一次來到錦屏,足跡開始深入到清水江兩岸個性鮮明的村寨中。這些村寨有最早被專業人員發現有契約,曾經以“千家苗寨”著稱、留下豐富民間傳說的文斗寨;完整地保存了契約文書中家族繼承與山場買賣租佃關係系統性,並留下一座百餘年前建成的山村四合院的加池寨;曾經作為清水江下游傳統木材貿易中心市場之一、規範市場行為的諸如《奕世永遵》石刻等各種江規至今可見的卦治寨;地處清水江支流亮江上游、自明代設定千戶所、遣屯軍駐守、至今保存相對完好的隆里古城;還有歷史上留下數以百計的碑刻、在清水江木材貿易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以民國時期一座中西合璧、美輪美奐的祠堂而聞名遐邇的天柱縣三門塘寨。所有這些,都讓我對清水江下游地區的社會歷史過程有了新的認識,並進一步關註明清以來王朝國家力量向這一區域逐漸滲透、清水江木材採運市場網路的發展和市場機制形成及其運轉、地方社會由此而產生的種種變化等。
以後更為深入的田野調查中,我到過錦屏更多的地方。在很多村寨,我已經被質樸的村民當作熟人和朋友,見面時一聲“又來了”,縮短了彼此心靈和情感的距離。我並不流暢的黔東南話被人們當成在外多年改變的結果,言語溝通時的細微差別不僅沒有產生疏遠感,相反初次見面的鄉民為我們言語的相近而驚奇、興奮。
2002年春夏,杜非君和李玉祥君亦先後來到錦屏,看這裡的青山秀水,感受這裡醇釅的人情風習。錦屏滿眼的蒼翠、清水江誘人的綠意、村寨中散發的古樸韻味、碑刻中凝固的歷史、契約里舊時的生活,都給他們留下難忘的記憶。應命作文的我,心中難免惴惴。幸有我的同窗好友胡騰君,一起討論敘述的取捨詳略,一起暢談錦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於是促成了這份反映錦屏社會歷史文化點滴的文字的產生。
我們希望對錦屏自明代以來豐富的歷史文化的簡單勾勒和詮釋,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積澱在錦屏這片土地上人文底蘊的了解和感受,還有我們對此鄉此土的無限眷戀。

2003年5月張應強識於康樂園馬丁堂

圖書目錄

前言
地圖

壹 “溪山如錦列屏藩”

苗江和苗疆
飛山廟與楊公廟
杉木之鄉,十萬契約

貳 亮寨土司與隆里古城

亮江流域:錦屏最早開發的地區
亮寨和亮寨長官司
《龍氏迪光錄》與龍紹訥
隆里古城
龍溪河、狀元橋與王昌齡

叄 開闢“新疆”與清水江木植貿易

開闢“新疆”及疏浚清水江
《八步江規》——江利的初級分配
《奕世永遵》和“當江”制度
“爭江”與“內外三江”之制
一江木植向東流

肆 種山栽杉與兩岸村落社會

文斗:姓氏、村落、契約
加池:四合院、山場清冊、“斧印”
河口:烏下江、姚百萬
瑤光:中寨、風水、花祖墳
瑤白:九寨、侗款、擺古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