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東部城市群

邵陽東部城市群

邵陽市東部城市群,是以邵陽市區為中心,包括邵東縣、新邵縣、隆回縣、邵陽縣,轄54個建制鎮,35個鄉,3246個村(居委會),國土面積87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2%,人口482萬,占全市總人口的62.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陽市東部城市群
  • 外文名:Urban agglomeration in eastern Shaoyang
  • 所屬地區:邵陽地區
  • 屬性:城區擴容規劃
發展必要,發展方向,

發展必要

一、邵陽市東部城市群實行城鄉一體化的必要性
1、符合國家政策精神和省里相關要求
近年來,中央連續出台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檔案,強化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中央各部門也積極將服務職能向農村延伸,推動城市要素向農村流動。國內大部分省市也在試點,力推城鄉一體化建設,如安徽省在馬鞍山市和蕪湖市設立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湖北省在鄂州市設立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驗區。去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突出抓好城鄉一體化示範縣”建設,省發改委在計畫報告中也提出要高標準建設一批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足以說明省里已非常重視這項工作。如果我省在邵陽東部地區設立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將有利於促進邵陽這個人口大市、資源大市加快發展,促進湘西大開發和全省協調發展。
邵陽東部城市群
2、樹立相對落後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典範
邵陽市整體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邵陽東部地區緊靠環長株潭城市圈,交通相對便捷、規模適中、區域城鎮化率較高、工業相對比較發達,對周邊縣市具有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低於全省水平。近年邵陽提出“東部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生態經濟圈”發展思路,實施兩大版塊差別化發展,走出一條以點帶面、以城帶鄉的發展新路子。在邵陽東部地區開展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驗,對於探索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選擇優勢區域率先試點,有計畫、分步驟實現整個區域加快發展,避免在現有情況下,不讓城市和農村差距越拉越大,具有重大意義,將為全省乃至全國落後地區統籌城鄉發展提供典範。
3、具備良好的工作氛圍
邵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十二五”規劃中將“東部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戰略舉措,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東部城市群經濟,並積極部署,推進有關前期工作,組織力量開展調研,已初步完成市區420平方公里核心區城鄉一體化概念性規劃。全面啟動了村莊布局規劃,編制完成了縣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正在編制城鄉道路、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文教衛、水電氣、醫療、公交等公共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識,工作氛圍濃厚,得到了幹部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加上省發改委及省直相關部門對邵陽的做法也充分肯定,非常關注,成為我們工作推進的強大動力。
二、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一五”期間,邵陽經濟發展較快,來勢較好,逐步形成了東部和西部兩大資源相互補充、分工協作的區域經濟版塊。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00.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94.5億元,財政總收入39.6億元。其中,東部“四縣三區”GDP為410.3億元,占到全市68.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1.5億元,占全市61%;完成財政收入28.2億元,占全市71.2%。東部城市群經濟體的快速發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1、東部城市群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邵陽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鄉二元化結構明顯改善,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0.7%。以市區、邵東、新邵、隆回、邵陽縣“四縣三區”為區域的東部城市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更大,五年投入200億元,城鎮化率達到42.9%,高出全市2.2個百分點。新邵縣城與市區已完全融城,邵東縣城與市區基本融城,邵陽縣城距離市區25公里,隆回縣城距離市區30公里,城市群抱團發展的條件基本具備。
一是中心城區建設快速推進
近年來,狠抓“交通拓城、文化秀城、產業融城”戰略實施,五年市區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投資60億元,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63平方公里,人口達55萬人。市區道路總長度達到356公里,道路面積785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 12.99 平方米;市區建成區綠地率為28.4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1.17%。
二是縣城規模迅速發展壯大
邵東、新邵、隆回、邵陽縣大力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興建了一批高品位的城市廣場、商業步行街、街心花園、住宅小區,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相繼建成營運,經濟開發區初步成形。五年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25.6億元,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86.4平方公里,縣城人口達到67.9萬。
三是重點鎮建設快速推進
近年來,東部四縣城鎮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形成了市區輻射、兩帶(320、207國道)串珠的城鎮布局。一批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小城鎮迅速崛起。邵東縣兩市鎮、廉橋鎮、火廠坪鎮、仙槎橋鎮、新邵縣釀溪鎮、隆回縣桃洪鎮、六都寨鎮、邵陽縣塘渡口鎮、五峰鋪鎮被列為全國、全省重點鎮和示範鎮,邵東縣兩市鎮、廉橋鎮、火廠坪鎮、隆回縣桃洪鎮被列為全省百強鎮,基本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縣城為依託、小城鎮為紐帶、聯繫廣大農村腹地的城鎮體系格局。東部地區建制鎮人口密度5650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均道路面積達到9.95平方米/人,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0.62平方米/人,建制鎮綠化覆蓋率為11.02%,建制鎮綠地率為8.25%。
2、東部城市群基礎設施的大幅改善,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是交通網路基本全覆蓋
東部地區基本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高速連線縣城、國省幹道輻射鄉鎮、通暢工程村村通”的交通網路。全市高速公路已建成3條、286.5公里,正在建設5條、223.8公里,今年準備新開工2條、160公里,這10條高速公路實現了邵陽各縣市區半小時上高速,東部城市群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半小時交通圈。東部城市群建成國省幹道589.6公里、縣鄉村道9727.3公里。婁邵鐵路擴改明年底竣工,滬昆高鐵正在緊張施工,懷邵衡鐵路年內開工。邵陽東部城市群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性樞紐中心。隨著高速、鐵路、國省幹道、通縣通鄉公路等路網加快建設,以市區為中心,輻射城鄉、配套齊全的骨幹交通網路初步形成,有利於推動農村商品流通、農民民眾流動、城鄉信息交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是電力電網加快建設
邵陽長陽鋪500kv變電站已建成,連線三板溪—懷化—邵陽—衡陽的南部500kv環網工程及金竹山—邵陽—永州500kv和邵陽—婁底的環網工程均開工建設。邵陽東部城市群已成為湖南電網貫穿東西、連線南北的重要變電樞紐。總裝機132萬KW的寶慶電廠一期年底竣工投產,裝機13.5萬KW的筱溪水電站和4萬KW曬穀灘水電站均已蓄水發電,東部城市群已成為湘西南重要的電力輸出支撐點。城網、農網改造加快推進。東部地區有2779個村已完成農網改造,電網村改率達86%。
三是公共用水城鄉聯網同價
城鄉居民自來水供應,邵東縣城、新邵縣城及部分鄉鎮已經與市區水網合一,同網同價。市區規劃第二水源建設選定以隆回縣木瓜山水庫擴容作為水源地,供水規模和管網建設規劃涵蓋了東部四縣三區城區居民和沿途鄉鎮居民、農村民眾。該項目已列入全省“十二五”建設規劃。
四是氣網同步規劃、同步實施。東部四縣三區均進入了全省天然氣主管網供氣範圍,縣城實施集中供氣,沿途鄉鎮同步規劃、同步實施。
3、東部城市群優勢產業的逐步壯大,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奠定了產業支撐。
一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區域化、特色化、規模化的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一縣一品”的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東部地區建成以隆回縣為中心的金銀花基地30萬畝,以邵陽縣為中心的油茶基地45萬畝,以邵東縣、新邵縣為中心的玉竹基地10萬畝,以隆回縣、邵陽縣為中心的烤菸基地15萬畝。農產品加工能力大幅提高,東部城市群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800餘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3家,產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16家,過億元的6家。
二是工業經濟不斷壯大
東部城市群八大優勢產業在規模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直線上升,到“十一五”末占到80%以上。食品、建材產業相繼突破百億元產值,分別達到105.5億元和105.4億元,機械、冶金產業達到88.2億元和71.1億元,基本形成優勢產業為支撐,其他產業為補充的產業格局。一大批重大項目加快實施,三一邵陽產業園、湘窖生態釀酒園、寶慶電廠等重大項目均取得突破性進展。規模企業由520家發展到872家,增長67.7%,過億元企業由15家增加到195家,年均遞增36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國500 強企業有15家落戶邵陽,承接產業轉移有了明顯進展,邵東成為全省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縣,玖興鞋業、大成科技、邵東打火機等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壯大。寶慶科技工業園、邵陽經濟開發區、邵東經濟開發區、新邵經濟開發區等一批重點園區來勢較好,產業聚集帶動作用凸顯。
三是完善城鄉物流網路
市區、縣城、重點鄉鎮商貿街建設步伐加快。“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家電下鄉工程” 加快推進,東部地區現有設施較完善的市場423個,建設了30家有輻射力和集聚能力的現代購物超市、配送中心和連鎖企業,已建立家電下鄉銷售網點1321個,發展鄉村農家店1993家,覆蓋面達到70%,形成了遍布城鄉村三級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商貿流通網路。
4、東部城市群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積累了有利條件。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通過以辦點示範,以點帶面、以點擴面,城鄉統籌發展有了局部突破。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近五年來,東部城市群完成通村公路建設投資30多億元,修建農村公路8996.9公里。投入水利設施建設資金25億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27萬處,完成368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100萬人,新建鄉鎮供水工程280處,新增鄉鎮供水能力 1.6萬 t/日。投入發展可再生能源資金2億多元,完成沼氣建池8萬餘口、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200餘處,竣工學校污水淨化處理沼氣項目38個,發展農村沼氣服務網點283個,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5個。東部地區各鄉鎮村組基本實現電話“戶戶通”和有線電視“村村通”。

發展方向

我市“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建設西部生態經濟圈和東部城市群經濟圈。加快推進邵陽東部衛星城市群一體化建設更順應省委 “突出抓好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的精神,符合我市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布局。
一、建設邵陽東部衛星城市群的優勢
邵陽市東部城市群是以市區(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為中心城區,邵東、邵陽、新邵、隆回四個衛星縣城(以下簡稱“四縣三區”)組成的城市群體,轄54個建制鎮、35個鄉、3246個村(居委會),位於邵陽市域東北部,總面積為8795.49平方公里,總人口477.2萬人。
建設邵陽東部城市群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城市擴容提質來勢看好。中心城區建設快速推進,“十一五”期間,市內三區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投資60億元,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63平方公里,人口達55萬人。縣城規模迅速發展壯大,邵東、新邵、隆回、邵陽縣五年共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25.6億元,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86.4平方公里,縣城人口達到67.9萬。二是立體交通網路初步形成。邵陽東部城市群公路、鐵路、航空交通構架初步形成,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通樞紐,區域內半小時經濟圈條件基本具備。三是產業集群效應開始顯現。據2010年統計,東部四縣三區2010年GDP占全市730.33億的69.82%,第二產業占全市278.02億的78.83%,第三產業占全市278.6億的71.5%。四是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文化底蘊內涵深厚。
在全面認識東部城市群發展優勢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東部城市群建設缺乏整體戰略性規劃,存在巨觀調控能力不足、中心城市核心作用不強、區域資源整合不夠、交通發展受制不暢等問題
二、推進邵陽東部衛星城市群建設的建議
推進邵陽東部城市群一體化建設其勢已成,需要我們凝心聚力,謀定而動。
(一)切實加強領導,堅持協調推進
市里成立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下設相關工作部,“四縣三區”分別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負責上下工作對接,組織協調轄區內各項工作,密切縣區之間的橫向聯繫,堅持分塊落實,整體推進。積極向上爭取將邵陽市東部城市群作為全省城市群建設的示範實驗區,在政策支持、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產業升級、資源最佳化配置等方面進行大膽而積極地探索;對城市群建設項目實施打包立項,向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爭取優惠貸款。
(二)統一編制規劃,堅持高標準推進
根據我市“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創新思路,廣集眾智,準確定位城市發展,高規格編制東部城市群建設總體規劃和區域性詳細規劃,制定交通發展、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
(三)完善基礎設施,實行網路同步運轉
一是加速建立便捷一體的電話、通訊、新聞媒體網路。二是衛星城市開展同步助推,與中心城區攜手“五城同創”。三是實現水電氣的聯網同價。四是開通連城公交專線,降低市民出行成本。五是以推進G320、G207沿途鄉鎮的交通連線樞紐建設,建好融城交通分支網路。
(四)實施產業強城,不斷做強中心城區
立足農業大市做大做強綠色食品生產加工產業。強化區域性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推廣“公司+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戶”發展模式,形成產業鏈,實施產供銷一體化,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新型工業。既要做大做強傳統汽車、機械、能源、紡織、食品、五金等優勢產業,壯大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還要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充分發揮區域勞動力優勢。同時要加大工業園建設力度,把園區建成新型工業的示範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先行區、現代產業的集聚區。
(五)堅持攜手共建,加快融城發展步伐
要強化核心,增強中心城區輻射能力。中心城區與高鐵、高速公路、鐵路、邵東機場的連線線建設要加速,中心城區外環線、中心城區與各產業區域間道路、衛星城間道路建設力度要加大,儘快構建東部城市群“綠色交通”框架。圍繞提升城市群形象,以重點建好資江、邵水兩岸主題文化長廊及沿江風光帶為脈絡,逐步恢復重建寶慶十二景,建設東部城市群文化元素牆;以推進邵陽古城改造為支點,撬動民間資本,建立古城文化街。
(六)要共同崛起,形成四城三區融城合力
要共同崛起,形成四城三區融城合力。堅持分工協作,集中人力、財力,加強衛星城副中心建設,整合商業、農業、文化教育、公共衛生資源,實行最佳化配置,形成城鄉一體、網路覆蓋、重點布局、均衡分布的格局,增強各衛星城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的能力。藉助建好兩個一級組團、8個二級組團交通連線的契機,串珠聯片推動城鎮化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