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小國寡民

道德經·小國寡民

《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是老子《道德經》里比較有名的一章,這裡邊蘊含著的是呼喚和平,反對戰爭,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環境。

《道德經》為遠古華夏語錄體著作。《道德經》第八十章是為小國設計,為小國提供自處的一個方案。但是他更多的是為大國,比如《道德經》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然後接下來有好幾章都是為大國。在《道德經》里,小國、大國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經·小國寡民
  • 外文名稱:Tao Te Ching
  • 作品別名:老子,老聃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道德經
  • 文學體裁:語錄體
  • 作者:李耳
  • 主要思想: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作者,原文,譯文,哲學含義,作品解讀,

作者

老聃(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李耳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像老子像

原文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一個國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要陳放它。讓百姓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哲學含義

黃帝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軍,其軍勝;以道居國,其國昌。”②反之,因嫌貨財少,卻落吃糟糠;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也是這個極反規律的作用所致。這就是黃帝所說的“禍福同道”之義。其關鍵,就是一個明道理而用之與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區別。順逆之界,皆從道來,順也是道,逆也是道,逆過既順,就是不管逆順都要遵循天道。就是學道修身與不學道而任其本性的區別。
然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③一樣的簡單。

作品解讀

對“小國寡民”(第80章)的解釋,近代學者一般將老子的“小國寡民”理解為實指,即國家小,人民少。河上公則不這么看,其註解說:“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示儉約,不為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這就是說,“小國寡民”不是實指,而是以之為小,以之為寡,實則國大民多。
對“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釋,所謂“什伯人之器”,異解頗多。河上公將此文分為兩句,斷句讀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註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徵召奪民良時也”。認為老子主張統治者要行清靜之治,不能擾動百姓。
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記》,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容的影響。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願望。在這一點上,陶淵明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