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燕支寄杜位

《過燕支寄杜位》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寫的是作者對長安友人的思念,用富有邊塞情趣的景物描寫表達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情景交融之中又巧妙地化用典故,用典時語言直白、自然,絲毫不見晦澀之感,更給全詩增添了醇厚的韻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燕支寄杜位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岑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燕支寄杜位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
長安遙在日光邊,憶君不見令人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肅省丹東。杜位杜甫的堂弟,李林甫的女婿,曾任考功郎中、湖州刺史。
酒泉:郡名,即肅州,今甘肅酒泉。
⑶白草:邊塞所長之牧草。據《漢書·西域傳》注曰:“白草似莠而細,無芒,其乾熟時正白色,牛馬所嗜也。”
⑷“長安”句:用晉明帝典故,據《初學記》卷一引劉劭幼童傳》記載: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也。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年數歲,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只聞人從長安來,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宴群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問何以異昨日之言。”對曰:“舉頭不見長安,只見日,是以知近。”帝大悅。

白話譯文

我行進在燕支山西酒泉古道,凜凜北風吹起沙塵捲動白草。
東望長安遙遙在那日光旁邊,想念您啊無法會面令人衰老!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岑參為右威衛錄事參軍,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這首詩為作者赴任過焉支山時寄友人杜位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首句點明行進的途程和方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山西”暗示出“過”字。這裡僅用兩處地名組成詩句,卻使人想到一條漫長而古老的途程。詩人要沿著它奔向更為遙遠的邊塞,這本身就容易激起詩人的情思。詩的次句承首句寫“過燕支”所見:“北風吹沙卷白草”,這句所突出的是“北風”,“吹”和“卷”都是寫北風的猛烈。以特殊地域的自然景物入詩,給全詩罩上了一層沙海氣息;“吹”“卷”,以獨有的狂虐氣勢入詩,更給全詩貫注了一股粗獷的沙漠的血液。詩人抓住這些既富有季節特徵又富有地域特徵的景物,勾劃出酒泉古道上冬日的荒寒環境。雖然並沒有直接去寫人,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卻是一幅北風凜凜、黃沙漫漫,白草茫茫的塞上古道行旅圖。置身於這樣一個環境,行役的艱辛,家園的可愛,友人的可親,很容易襲上心頭。即使是去從事保衛邊塞的壯舉,很難不產生微茫的、甚至是深切的鄉思,遂自然轉入下兩句所感。
詩的後兩句寫對家園和友人的深切思念。詩人離京西行,已經走過相當遠的路程,現在頻頻回首東望,只能看到升起的太陽。“遙”,寫路程之遠,長安已再看不到,“在日光邊”,由日光而想到長安,寫長安之仿佛可見,以“長安”與“日光”相比,暗用了晉明帝的典故,把詩人思念長安卻又不見長安的矛盾心理突現出來。如詩人在《憶長安曲二章寄龐㴶》一詩中寫到的:“東望望長安,正值日出時;長安不可見,但見長安日”。詩的末句扣應題目“寄杜位”寫對友人的思念。《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曾用“君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來寫思婦對遊子銘心刻骨的思念。這種寫法常為後代詩人、也常為岑參所採用。岑詩的一些句子如“相憶不可見,別來頭已斑”(《寄宇文判官》),“辭君走馬歸長安,憶君倏忽令人老”(《贈酒泉韓太守》)等等都以這種手法表現思念之苦。用外在容貌變化之速來表現內心愁苦積存之深,是一種誇張的筆法,把詩人的思友之情表達得很深切。
全詩表達的感情雖極為普通,但表達方式卻獨具特色。以自己所處環境開篇,有一種向友人描述自己生活狀況的意思,同時又意指自己在這蒼涼、蕭索的環境中,十分孤獨,因而更加懷念友人,懷念那共處的美好時光;隨即的直抒胸臆即是印證了這一意境。抒情中又有對典故的運用,且不著痕跡,渾然天成,更見詩人筆力之深厚。

名家評價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王克儉:詩四句,意兩層,嘆處境之艱,傷懷友之思。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於成都。其詩長於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