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凡

連凡

連凡,男,漢族,湖北孝感人。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日本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比較哲學及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研究。

近年來在《日本中國學會報》、《道德與文明》、《史學月刊》、《北京社會科學》、《湖北大學學報》、《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華僑大學學報》、《人文論叢》、《哲學評論》、《歷史文獻研究》、《基督宗教研究》等海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一部《〈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51.9萬字),譯著一部《宋明時代儒學思想之研究》,作為分冊主編主持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學教材高中部分共六冊(50萬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孝感
  • 職業: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日本九州大學
  • 學位/學歷:日本文學博士
  • 專業方向:中國哲學、比較哲學、古典文獻學
  • 主要成就:中國哲學等相關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 學術代表作:《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
簡介,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開設課程,主要論著或代表作,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社會兼職,獲獎情況,

簡介

2001年9月考入武漢大學理學部數學與統計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數學基地班專業學習,後通過校內二次選拔考試轉入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部哲學學院國學試驗班專業,2006年畢業並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2006年9月進入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讀研,2009年畢業並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2009年10月進入日本國立九州大學人文科學府中國哲學史專業讀博,2013年畢業並獲得日本文學博士學位。
2013年7月起任教於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2013年7月9日起任講師,2017年11月30日起任副教授。
本科階段在武漢大學國學班主要接受文史哲通論、傳統國小(文字、音韻、訓詁)及國學經典(《四書》《五經》等)的教育。本科畢業論文為“《韻辨附文》多音字的音義分析”(音韻學,指導老師為武大文學院萬獻初教授)。碩士階段在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主要從事文獻目錄學及學術史的學習與研究。碩士畢業論文為“《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目錄學與學術史,指導老師為北大中文系高路明、漆永祥教授)。在校期間曾參與北大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的“清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宋代詩僧文獻整理”等集體項目。博士階段在日本宋明理學研究重鎮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學習,專攻宋明理學,並對東亞儒學及明末清初儒耶思想交涉等領域有所涉獵。日語博士畢業論文為“『宋元學案』の総合的研究”(宋明理學與儒學史,指導老師為九州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柴田篤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哲學史研究(宋元明清哲學)
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以宋元明清哲學尤其宋明理學的研究為中心,以《宋元學案》對於宋元儒學思想史的構建與闡釋為問題意識,採用以點帶面的方式,以《宋元學案》的構成要素與具體學案(學者)為點,以《宋元學案》的層次結構與思想史脈絡為線索,重點探討了清代浙東學派學者黃宗羲、黃百家父子及全祖望諸學者在《宋元學案》中對宋元儒學的整理、詮釋與評價。由此出發通過研究相關哲學原典、著述,逐漸擴展到對宋元明清哲學諸問題的分析。
二、比較哲學研究(耶儒交涉、東亞儒學)
比較哲學的研究,一方面以明末清初儒耶思想交涉相關的哲學命題、範疇為中心,主要論述利瑪竇、艾儒略等耶穌會士與中國傳統思想尤其是宋明理學的交涉與會通,涉及本體論(天理、天主)、靈魂論(靈魂、祭祀)、性論(魂三品說、魂性會通)、道德觀(仁說)等方面;另一方面以中日儒學比較研究為中心,主要論述日本古學派之一的古義學派創始人伊藤仁齋與中國程朱理學及清代浙東學派創立者黃宗羲等學者在哲學詮釋路徑上的異同及其學術意義。
三、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古籍目錄學與學術思想史)
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研究以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經籍考》為中心,從對《經籍考》的史源分析入手,建立專門的目錄學資料庫分析系統,由對原始材料的歸納逐步上升到整體體例的分析,最後還原到時代背景下進行學術價值的評判。在這一過程中,注意將《經籍考》放在目錄學史乃至學術思想史的背景下進行溯源和分析,力求闡明其學術價值與歷史意義。除此之外還旁及其它古籍的文獻考證研究。
四、日本學者研究論著的翻譯及其研究
以楠本正繼、島田虔次、岡田武彥、荒木見悟等日本學界從事中國哲學及東亞儒學研究的著名學者為中心,翻譯相關日語論著,並論述其對中國哲學(尤其宋明理學)的研究及東亞儒學的現代性轉化所作的貢獻。

開設課程

一、講授過的本科生課程有:
《四書》導讀 公共選修(以思想體系、命題、範疇為核心對《四書》進行分類彙編講解)
中國哲學史(上) 專業必修
中國哲學史(下) 專業必修
宋元明清哲學 專業選修
宋明哲學原著選讀 專業選修
東西方哲學概論 專業選修
現代中國哲學 專業選修(以現代新儒家為主要內容)
二、講授過的研究生課程有:
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論 專業必修(與儲昭華、劉樂恆教授合上。本人共講5次,每一年講授內容都會有所調整)
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 專業必修
日本學者中國哲學研究原著研讀 專業選修(一方面研讀日本學者的漢文研究著作,以《日本儒林叢書》為主要文本,如伊藤仁齋的《語孟字義》、伊藤東涯的《太極圖說管見》《太極圖說十論》《通書管見》等,另一方面研讀現當代日文研究專著,如楠本正繼著《宋明時代儒學思想の研究》等)
宋明理學專題研究 專業選修(與文碧芳教授合上)
三、即將開設或講授的研究生課程有:
中國哲學與學術史經典專題研究 專業選修(重點講解《伊洛淵源錄》《文獻通考·經籍考》《聖學宗傳》《理學宗傳》《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清儒學案》《漢學師承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中國哲學與學術史典籍)
四、社會課程或講座有:
2018年4月13日為孝感市教育局主辦的孝感市中國小國學(儒學篇)提升班講授“程朱理學及其現代意義”一天共8節課。地點:湖北省孝感市生物工程學校。內容:圍繞經典詮釋、本體論、心性論、道德觀、工夫論、人倫觀、政教論、異端論諸專題系統梳理宋明理學的核心思想及其發展演變。
2018年11月29日應邀在荊門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指揮部辦公室、中共荊門市委宣傳部主辦“文化荊門”系列講座中講授“傳家風 承家訓”,時間為2小時。地點:湖北省荊門市惠民劇場。內容:闡述了中國歷代家風家訓的基本概貌及其精神;陸九淵家族“三陸子”等歷代名門世家的家訓及其主旨;中日家風家訓的比較;當代家庭的家風家訓建議等。

主要論著或代表作

一、專著及編著
專著:《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
譯著:《宋明時代儒學思想之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翻譯自日本著名學者楠本正繼著:《宋明時代儒學思想の研究》,東京:廣池學園出版部,1964年增訂版)
主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中一、二、三年級各上、下冊)[G].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4.
二、論文與文章(一般可通過CNKI中國知網或萬方資料庫等檢索下載)
(一)中國哲學(宋明理學)研究
《宋元學案》的層次結構與學案設定——兼論全祖望與黃宗羲思想史觀之異同[J].北京社會科學,2017(04):112-128.
道統論的突破與《宋元學案》的思想史構建——兼論“宋初三先生”思想史地位的確立[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94-103.
《宋元學案》中黃百家的案語及其學術價值——兼論宋元儒學思想史的建構[J].史學月刊,2017(12):97-108.
朱陸修養工夫論的思想淵源及其異同——以“尊德性”與“道問學”為宗旨[J].道德與文明,2017(06):56-68.
清儒黃百家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以《宋元學案》為中心[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5-18.
論《宋元學案》對張載《西銘》《東銘》及《正蒙》的詮釋[J]. 人文論叢, 2017, 28(2): 86-92.
《宋元學案》中程頤思想的詮釋與評價——兼論二程思想的比較及其分派[J]. 哲學評論, 2018, 21(1).144-166.
學術譜系與宋元儒學史的構建——論《宋元學案》視域下的學案表與師承關係[J]. 歷史文獻研究, 2018, 41(上). 224-245.
海內外《宋元學案》研究述評與展望[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7,39(06):62-76.
宋元浙學的地域分布及其發展源流——以《宋元學案》為中心[J].嘉興學院學報,2018,30(01):95-104.
宋元儒學思想史的地域構成及其發展脈絡——以《宋元學案》為中心的考察[J].城市學刊,2017,38(04):9-18.
論《宋元學案》的編纂及其體例[J].天中學刊,2017,32(06):101-112.
論《宋元學案》中全祖望的案語及其學術價值——兼論宋元儒學思想史的建構[J].東方論壇,2017(04):37-49.
《宋元學案》的編纂體例及其學術意義——以小傳、思想資料、附錄為中心的考察[J].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17,37(04):1-12.
論《宋元學案》對胡瑗、孫復及其弟子的評價[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7,37(04):27-33.
《宋元學案》中的宋學先驅及地域學派的興起——以范仲淹、歐陽修、陳襄、士建中等人為例[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06):8-13+57.
全祖望對司馬光及其弟子思想的詮釋與評價——以《宋元學案》為中心[J].焦作大學學報,2018,32(01):5-13.
《宋元學案》視域下周敦頤思想的闡釋與評價——以《太極圖說》為中心的考察[J].安康學院學報,2018,30(01):18-27.
闡發性命道德之精微——論《宋元學案》對周敦頤《通書》的詮釋與評價[J].武陵學刊,2017,42(04):8-18.
《宋元學案》中程顥思想的詮釋與評價——兼論二程思想資料的編纂[J].衡水學院學報,2018,20(02):77-87.
《宋元學案》視域下張載思想的闡釋與評價——以《西銘》、《東銘》、太虛論為中心[J].西部學刊,2017(11):5-13.
《宋元學案》對張載思想的詮釋與評價——以人道觀為中心[J].甘肅理論學刊,2017(04):90-98.
論《宋元學案》對邵雍思想的評價[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1):9-16+23.
論謝良佐的學術地位及其哲學思想——以《宋元學案》為中心的考察[J].武陵學刊,2018,43(04):10-18.
《宋元學案》對道南學派的闡釋與評價--以楊時、羅從彥、李侗為中心[J].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7,35(04):42-47.
論《宋元學案》對二程弟子的評價--以尹焞、王苹、呂大臨、陳瓘、鄒浩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17,29(05):19-24.
宋代湖湘學派的發展脈絡及思想闡釋——以《宋元學案》為中心的考察[J].天中學刊,2018,33(02):31-37.
“尊德性而道問學”——朱、陸修養工夫論的思想淵源及其比較[J].武陵學刊,2017,42(05):1-14.
《宋元學案》對東萊呂氏家學的評價——以呂希哲、呂本中、呂祖謙為中心[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05):90-95+128.
“事功本於仁義,仁義達之事功”——《宋元學案》視域下的浙東事功學派源流及其評價[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2):66-73.
《宋元學案》視域下陸學的發展源流及其評價——兼論編纂者的思想立場及其影響[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04):301-309.
論《宋元學案》對朱熹弟子的評價——以黃榦、輔廣、陳淳、真德秀、魏了翁為例[J].閩江學院學報,2017,38(06):1-8.
《宋元學案》視域下浙東朱子學的源流與評價——以金華朱學與四明朱學為中心[J].河池學院學報,2017,37(04):73-80.
論《宋元學案》對元代朱子學的詮釋與評價[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8,34(02):36-40.
從《宋元學案》看政治與儒學的互動影響——以黨禁與雜學為中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1-13.
(二)比較哲學(耶儒交涉、東亞儒學)研究
儒家與耶教性論思想之會通與交涉——基於四因說的考察[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05):23-30.
論黃宗羲《破邪論》及其與利瑪竇思想之比較——以魂魄、輪迴、祭祀為中心[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26-40.
黃宗羲的魂魄說及其與耶教思想之比較——以《破邪論》與《天主實義》為中心[J].基督宗教研究,2018(01):356-382.
儒家仁說及其與耶教思想之比較——以朱熹、黃宗羲、黃百家父子及利瑪竇為中心[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3):31-39.
艾儒略《性學觕述》與耶儒魂性會通[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54-59.
論《太極圖說》哲學詮釋的三條路徑——以朱熹、黃宗羲、伊藤仁齋為代表[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7,38(10):25-34.
中日關於周敦頤《太極圖說》闡釋的比較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8(01):79-86.
伊藤仁齋、朱熹《通書》詮釋之比較研究[J].黨政幹部學刊,2017(09):9-15.
(三)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研究
海內外《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述評[J].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57-67.
《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分類調整及其學術意義——兼論馬端臨的思想立場[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09):80-86.
《文獻通考·經籍考》的整理、著錄及其評價[J].圖書情報研究,2018,11(04):86-93.
《文獻通考·經籍考》內容層次及其書目析論[J].史志學刊,2017(06):30-38.
《文獻通考·經籍考》編纂體例與輯錄文獻[J].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1):86-96.
《文獻通考·經籍考》文獻的輯錄方法與統計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80-89.
論《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分類淵源及其調整[J].武陵學刊,2018,43(06):76-84.
《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分類淵源與歸類調整——以子部為中心的考察[J].南昌師範學院學報,2018,39(05):117-128.
《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分類淵源與歸類調整——以史部為中心[J].史志學刊,2018(06):26-36.
《東坡詩話》的版本、著錄及其演變考論[J].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8,31(01):69-73+84+128.
江藩生平及著述散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02):66-73.
(四)其它論文及翻譯文章(日語論文一般可通過CiNii日本學術論文資料庫檢索或下載)
止觀、坐忘與居敬——三教的身心技法[J]. 三浦國雄[著],連凡[譯].榆林學院學報,2018,28(01):25-38.(翻譯文章、日譯中)
『宋元學案』における學案表と師承關係 : その內容と學術的意味について[J]. 日本中國學會報, 2013, 65: 155-170.(日語論文)
『宋元學案』における黃百家の思想的立場 : 清代浙東學派の一人として[J]. 九州中國學會報, 2012, 50: 31-45.(日語論文)
『宋元學案』における周敦頣思想の評価[J]. 日本九州大學《中國哲學論集》, 2012, 37?38: 83-113.(日語論文)
『文獻通考・経籍考』に関する一考察--分類の修正とその學術的意味について[J]. 九州中國學會報, 2011, 49: 29-43.(日語論文)
近十年來中國陽明學研究の回顧と展望[J]. 吳震[著],難波征男[譯],連凡[譯].日本福岡女學院大學《比較文化》, 2011, 8: 126-137.(翻譯文章、中譯日)
黃百家の『宋元學案』編纂について[J]. 日本九州大學《中國哲學論集》, 2010, 36: 62-93.(日語論文)
中國歴史上の善書と勧善について[J]. 吳震[著],連凡[譯]. 日本九州大學《中國哲學論集》, 2010, 36: 28-61.(翻譯文章、中譯日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與武漢大學“《四書》導讀”通識課的教學實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7(05):23-28+108.(教學論文)
編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郭齊勇教授主編《中國哲學史學科地圖》的第九章“必讀文獻”(2.6萬字),已交稿,北京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五)參與會議及其提交論文
2011年3月13日,參加日本九州大學主辦:第一三七回九州大學中哲懇話會,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宋元學案』における黃百家の思想史解釈。
2011年5月14日,參加日本鹿児島大學主辦:第五十九回九州中國學會大會,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黃百家の思想―『宋元學案』を中心として―。
2011年10月9日,參加日本九州大學主辦:第六十三回日本中國學會大會,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宋元學案』における二程子評価について。
2015年1月17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跨文化哲學小型研討會,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儒家性論與天主教“三魂說”之比較》。
2015年6月7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世界歷史”時代里的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討會,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試論伊藤仁齋對周敦頤〈太極圖說〉的闡釋 ——從中日比較哲學的視角出發》。
2015年7月12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美國天主教大學價值與倫理中心主辦:“利瑪竇規矩與中西文明對話” 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黃宗羲與利瑪竇魂魄說之比較——“利瑪竇 規矩”影響下儒家主流學者的回應》。
2015年11月21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知識與思想視野高端學術論壇,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黃宗羲、黃百家父子的仁說及其與耶教思想之比較》。
2015年11月28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比較哲學:歷史與未來”湖北省哲學史學會2015年年會,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試論伊藤仁齋對周敦頤〈通書〉的闡釋》。
2016年11月19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在比較中前進的中國哲學”高端論壇暨第二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性學觕述〉與中西人性論之會通——艾儒略論“魂性諸稱異同”》。
2017年5月27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比較哲學的理論、方法與實踐問題”學術研討會,提交會議論文:《儒家性論與耶教魂三品說之會通 ——基於四因說的考察》。
2018年6月16日,參加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辦:“中國哲學心性問題的現代性闡釋”研究團隊 第五次學術工作坊,提交並宣讀會議論文:《論謝良佐的心學傾向及其思想史意義》。

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

主持:201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宋元學案》綜合研究”(編號:17FZX013)
主持:2015年度中央基本業務經費資助項目“黃百家哲學思想研究”(編號:113-410500126)
主持:2018年度中央基本業務經費資助項目“楠本正繼學術思想研究”(編號:413000057)
參與: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歐陽禎人教授主持的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陽明心學的歷史淵源及其近代轉型研究”(項目編號:16JJD720014)

社會兼職

日本中國學會會員
日本東方學會會員
日本九州中國學會會員

獲獎情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與武漢大學“〈四書〉導讀”通識課的教學實踐》一文獲得2017年度武漢大學本科優秀教學研究論文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