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崇陽

徐雁凍的書,講述了他游崇陽的經歷

基本介紹

  • 書名:這裡是崇陽
  • 作者:徐雁冰
  • 類別:遊記
  • 正文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推薦,

內容簡介

崇陽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圖文並茂、高雅大氣、可讀性強的《這裡是崇陽》這本書,將引領你走進崇陽,游靈山秀水,賞民俗佳趣,韻鼓樂琴音,品楮墨風流,嘗特產佳肴,讓外地人認識崇陽,喜樂崇陽;讓崇陽人更加熟識崇陽,熱愛崇陽。為提升崇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新天府、建設新天城推波助讕。11月份,由程群林、楊良鋒、陳武斌、杭鶯擔任顧問,徐雁冰主編的《這裡是崇陽》這本書將由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現摘選部分精彩圖文以饗讀者。
崇陽,一座有著2000多年郡縣建制史的古老城市,目前還存有多座古城遺址,其中2座為歷史上的縣治故址,一座為位於沙坪鎮未知年代的古城,一座為三國孫吳在今青山鎮境內駐軍所築的吳城遺址......
一條潔淨的小路,隱在嫩綠的樹蔭間,直達千年古蹟石梘堰。碧綠清澈的河水衝過古堰,轟轟作響,演奏著悅耳的交響樂。雖已歷經千年的雪雨風霜,但仍在用那古老方式,守護著這一方水土一方人。
領略山水情懷,莫過於去感受崇陽金沙避暑山莊的清風了。金沙的風是從竹海的風口悄悄地漾來的,它帶著綠葉的清新,透著山泉的涼爽。風,給秀麗的金沙山水增添了靈氣。
雋水—崇陽母親河,如一軸靈動的畫卷,波光盈盈地悠然淌來,裹著濃烈的泥土氣息,靜靜地流淌於天城腳下。雋水,發源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從西南方向蜿蜒入境,養育著世世代代的崇陽人民,見證著這裡的喜怒哀樂。
青山湖水,碧波蕩漾,泛舟其中,富有詩情畫意,令遊人心曠神怡,心靈澄淨。
一代廉吏張乖崖,“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是常常用於勉勵和告戒人們的兩個成語,它就出自於北宋名臣,時任崇陽知縣張乖崖的一個故事。後人為紀念他,在崇陽大集廣場之陽修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乖崖亭”。

推薦

幾天前,徐雁冰先生送來他主編的《這裡是崇陽》一書,通讀之後,不免讓我生出了一番感慨。
少年時讀王勃的《滕王閣序》,對“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八個字印象深刻,便禁不住探問,什麼樣的地方可以當之無愧地用這八個字呢?後來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便覺得其景其境,庶幾近之。但轉而一想,物華天寶之地,絕不會“民之老死不相往來”。直到涉世日深,見的地方多了,才感到物華天寶還比較容易做到,盛世之中國,所有的魚米之鄉、繁華都市,都可以此稱譽。但地靈人傑卻誠非易事。時下中國所有的風景區,可謂鐘靈毓秀,但彼處的人才卻未見輝煌。換言之,地靈是自然的指標,人傑是文明的結晶。二者互彰其勝,方為上善之區。以此衡量,巴蜀不少,江浙猶多。至於兩湖,含英品藻,亦藏有不少的洞天福地。
存此觀點,我對自己的故鄉,便蓄聚了特殊的情感。湖北的大風景,西北多於東南。但湖北的靈秀地,東南多於西北。大風景中,自然勝於人事;靈秀地里,少見鬼斧神工。但恬淡的自然中,地多山水佳趣,人多楮墨風流。徜徉其中,常令人流連忘返,迷不知終其所止。
《這裡是崇陽》這本書,介紹的就是崇陽縣的山水佳趣與楮墨風流。湖北歷史悠久,現存建置的一百多個縣中,多半都是千年老縣。崇陽縣的建置,更能追溯到兩千年之外,走進那一片土地,恐怕每一步都會踩到歷史。幕阜之北,雋水之濱,既藏蕪野的天籟,又是人文的富礦。許多唐詩的意境,在生髮它的地方,已杳然無尋。但在崇陽還可以找到,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如“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如“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等等。歲月嬗遞,朝代更易,崇陽的縣名變過,縣治變過,管轄的區域也變過,但瀰漫在它山水間的詩意,卻是從來也不曾變過。境內點綴的諸多名勝,誕生的諸多人物,或閃耀於眼前,或流傳於口碑。佛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用來形容崇陽的人傑地靈,應為允當。
研究地球的結構,會發現不可思議處。大凡地下礦產豐富的地方,地表要么是沙漠,寸草不生;要么是氣候惡劣之地,讓人難以生存。而地下無礦藏的地方,反而茂林修竹,綠水青山。崇陽的地下沒有石油,沒有天然氣,鮮有煤炭和稀土。因此這裡的民眾無法靠礦山資源吃飯,但它的不幸處正是它的有幸。當風景與人文成為下一輪發展的有效資源時,許多渴望親近自然、探求心靈的人就會來到這裡,指著煙嵐氤氳的岡巒說:“到了,這裡是崇陽。”
●徐雁冰
到崇陽縣掛職之前,除了知道崇陽有個“提琴戲”之外,對崇陽幾乎是一無所知。來了一年之後,才知道崇陽真是個好地方,山水潔淨得不拖泥帶水,文化婉轉得如沐春風。但她的好不為外界所知道。我常常有一種衝動、也有一種責任,要告訴大家:崇陽是怎樣的一個崇陽!
我以為,看一個地方,首先是看她養育的人,特別是看她養育的人對這塊土地有著怎樣的愛。崇陽人對崇陽的愛是深沉的,有時近似於“寵愛”、“溺愛”。先說崇陽話,至今依然保持著古漢語遺存,外面的人聽不懂,但崇陽人說好聽;再說崇陽的女子出嫁,是不願意嫁遠的,甚至情願招女婿,也不願嫁出去,所以崇陽管接個女婿叫“招郎”;而崇陽人戀家是出名的,縣內有個叫“回頭嶺”的地方,是歷代崇陽人的精神家園。一個地方的人這么愛自己的家鄉,那這個地方一定具有獨特的魅力。
於是,我琢磨著要編一本書來推介崇陽,也算是我這個旅遊人來崇陽掛職的分內工作。便給縣裡旅遊、文化部門的同志交了這個任務。書名定為《這裡是崇陽》,內容主要是講崇陽的山水人文。大家在一起合計,便由十六個字來展開。也就是:天下有崇陽,請君聽我說。“鼓”響“戲”登台,“風”起“水”揚波。“堰”圍“瀑”飄飛,“泉”涌“湖”心活。“竹”翠“林”繁茂,“山”高“洞”深豁。“城”古“市”乃興,“人”傑美“食”多。眼中一幅畫,心中藏家國。但編著時,越來越感到,我心中的崇陽,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說是由我主編,其實我對崇陽只是一知半解。整個書的編寫,有賴王光莉、熊毅、汪志維、周勁民、汪霞、葉旦、沈小龍、覃修毅、王令等諸位同志,特別是熊毅同志,擔當具體編務工作,發揮了他作為旅遊人和文化人的智慧,付出了心血。還有其他參與文字編寫和提供圖片的同志,就不一一列舉。總之,這本書是崇陽旅遊文化界集體智慧的結晶。
最令我感動的是,我到基層工作和本書的編輯出版,湖北省旅遊局張達華先生和各位同事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特別是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親自作序,他事務繁忙,在南昌出差時一揮而就,見地獨到,他這種不看重書名,而看重公益意義的大家胸懷,讓我欽佩!著名書法家夏奇星先生欣然題寫書名,亦增色不少。江西省社科院夏漢寧先生是崇陽籍,提供了不少文史資料,彌足珍貴。還有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股份公司王建輝先生、周藝平先生、萬智先生,湖北人民出版社張躍先生、王建槐先生,湖北省文聯羅丹青先生,湖北新華印務有限公司劉傳斌先生、許澤長先生等都深懷公益之心,大力支持本書的出版。責任編輯朱時君為本書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對以上諸位先生和女士對我和崇陽這份情,一併表示深深的感謝!
在崇陽這裡,每一眼,看到的都是風景,每一步,踩到的都是歷史。但本書未能盡現,是為遺憾。尤其是崇陽的今天,可以說一日一變,已經裝進了我們這個大時代,但是無法裝進這個小冊子。百聞不如一見,真不虛言,讀者諸君還是來實地走走吧,您一定會驚嘆:啊,這裡是崇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