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桑14號

農桑14號

農桑14號品種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從北區一號(屬廣東桑品種)×實生桑一號(屬魯桑系,浙江地方品種)的雜交組合中單株選擇培育而成的二倍體。早生中熟豐產品種,屬魯桑系。在浙江、江西、山東、四川、廣西等省種植。適應性廣,發芽早,抗逆性強是其最大優點。缺點是需要大水大肥,抗旱性較弱。目前農桑14號是浙江主推的兩種桑樹良種之一,另一種是強桑1號。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栽培技術,發展歷史,

形態特徵

農桑14號樹形直立稍開展,發條數多,枝條粗長而直,無側枝。節距3.7cm,葉序3/8,皮色灰褐,枝條基部根源體突出明顯,冬芽正三角形,棕褐色,副芽大而多。成葉心臟形,葉形較大,葉長23.5cm,葉幅20.5cm,葉肉厚中等,葉色綠,葉面稍平滑,光澤一般,葉片向上斜生。開雄花,花葉同期,花穗均較多。畝桑產葉量2700kg。粗蛋白29.97%,可溶性糖15.74%.
在其育成地杭州栽培,農桑14號的發芽期為3月14-18日,開葉期為4月1-4月7日,成熟期為4月26日-5月2日。發芽率79.6%,生長芽率28.7%,屬於典型的早生中熟品種。秋葉封頂硬化均較遲,每米條長產葉量春期159g、秋期178g,每公斤葉片數春期263片、秋期135片,年畝桑產葉量2700kg,比荷葉白提高34.85%;葉質較優,經養蠶鑑定,萬頭蠶收繭量比荷葉白提高春期為5.3%,秋期為7.8%;萬頭蠶產繭層量比荷葉白提高春期為11.2%,秋期為10.5%。未見病害發生,抗桑疫病和黃化型萎縮病、桑薊馬、紅蜘蛛、桑粉虱力強。

栽培技術

宜中、低乾養成,因葉形大、長勢旺,在長江流域,栽種密度以每畝800株為最好,株行距為150×55cm左右,每畝留有效條為7000-8000條;產葉量高、葉質較優,在長江流域的早秋期要特別重視抗旱管理,在肥水管理水平高的條件下,更能發揮本品種的豐產性能。在使用夏伐方式收穫的地區,冬季一般伐去條長的2/5,從而減少來年的花穗,提高葉產量。

發展歷史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選育,屬於農桑系列的高產,高抗品種。農桑系列主要使用湖桑雜交廣東桑的方式選育,目的是利用這兩個品系的優點育成發芽早,生長勢強,葉質好,抗逆性強,桑葉硬化遲的新品種。目前栽植面積較大的品種還包括“農桑8號“,“農桑10號”,“農桑12號”。農桑系列桑樹品種由浙江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計東風博士和呂志強研究員主持選育,他們為中國的桑樹育種做出了傑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