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最後的海洋:蒙古帝國西征3征戰歐洲

走向最後的海洋:蒙古帝國西征3征戰歐洲

《走向最後的海洋:蒙古帝國西征3征戰歐洲》為此系列第三部,主要記述1236年至1238年間,拔都汗統領蒙古大軍在第二次西征中,征服基輔、波蘭、匈牙利等征戰歐洲的事跡。《走向最後的海洋:蒙古帝國西征3征戰歐洲》獲得史達林文學獎的三部曲固然部分觀點有所偏頗,但卻最大限度地復原了當時的歷史,從而使得我們在幾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能透過時光的雲霧窺見那波瀾壯闊的、鐵血交織的場面。

基本介紹

  • 書名:走向最後的海洋:蒙古帝國西征3征戰歐洲
  • 譯者:陳弘法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4902430, 9787514902433
  • 作者:瓦西里•揚
  • 出版社:中國書店
  • 頁數:296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智美利達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走向最後的海洋:蒙古帝國西征3征戰歐洲》以成蒙古帝國西征這段史實為背景寫成,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實歷史的再現。在尊重和還原史實的基礎上,書中巧妙的謀篇布局,偵探小說式的開篇方式,首尾呼應的情節安排,幽默風趣的人物對話,生動有趣的民俗,不僅具備閱讀性,更為讀者再現了蒙古帝國西征時期的種種真相與細節。

作者簡介

作者:(蘇聯)瓦西里·揚 譯者:陳弘法

陳弘法(1941—),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內蒙古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內蒙古翻譯協會會長。主要著作及譯著有:《蒙古史學史》《西方的蒙古史研究》《西方的蒙古學研究》《成吉思汗:一位統帥及其遺產》《蒙古民族形成史》及《蒙古帝國西征》三部曲等。

媒體推薦

有人認為,由於有了蒙古人,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強不拔、勇猛無敵的精神和機智敏捷的性格卻塑造了偉大的成吉思汗。同樣,我也贊成一些人的評價,網路還未出現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卻打通了世界各國的關係,建立了國際往來關係。
——韓國前總統金大中
蒙古人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闢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中國繪畫和波斯繪畫彼此相識並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
——法國《蒙古帝國史》
在歐羅巴也與西部亞細亞同樣,不重新樹立自然的秩序是不行的。那樣無論在歐洲和亞洲,使他們從沉睡狀態中甦醒過來,需要一隻強有力的手去搖動他們是迫切必要的。這樣搖醒他們的強有力的手出現了,這就是不屈之王鐵木真及其後裔……俄羅斯人和德意志人及其他西歐諸國民,能夠達到現在這樣強大和文明無疑是蒙古人和蒙古軍征服的刺激和賜物。
——德國教授費朗索兒·馮·額爾多滿

圖書目錄

1 治印人—“虔誠者杜達”
2 半夜子時
3 在大哈里發的宮中
4 “馬走日字”
5 自由獵人的秘密
6 “風愛號”雙桅船
7 罕見的怪事
8 蒙古巡邏隊
9 阿布德·拉赫曼在女占卜人帳中
10 聰明的比比·瓊杜茲
11 阿拉伯商人的宴請
12 “金宮”
13 拔都汗開口了
14 死亡之翼
15 “世界裝飾物”們
16 阿拉伯使者謁見韃靼汗
17 “天國”都城的誕生
18 審問俄羅斯俘虜
19 斡羅思木筏來了
20 戲 熊
21 糾纏不休的拜訪者
22 悲哀的途程
23 拔都汗的恩惠
24 木雕玩具
25 六個字
26 終於到家了
27 不遂心事
28 苦悶重重
29 在修道院裡
30 精靈的預言
31 在通紅的夕陽下
32 拔都汗發怒
33 諾垓汗的胡作非為
34 在“瘋狂者”營地
35 遠征日期已定
36 蒙哥汗在基輔城下
37 在科特揚汗的帳篷里
38 坦卜日迪講的故事
39 波洛維茨草原在燃燒
40 百戶長的牛車
41 速不台的鐵甲車
42 致正統教徒之哈里發的一封信
43 離開諾甫哥羅德
44 瓦吉姆在基輔
45 草原遊牧民的朋友
46 基輔惶恐不安
47 在公爵府邸中
48 基輔的最後一次市民會議
49 在拔都汗的大帳旁
50 瓦吉姆殉難
51 基輔的最後結局
52 致巴格達哈里發的一封信
53 韃靼人開拔之後
54 “前進!迅速前進!”
55 蒙古人攻擊之下的歐洲
56 里格尼茨之戰
57 勇敢的歌手
58 在馬扎爾國
59 在普施塔
60 姐妹城
61 科特揚汗之死
62 塞奧河之戰
63 通向“最後的海洋”之路
64 歐洲處在惶恐不安之中
65 這是“最後的海洋”嗎
66 不測之事
67 倔強的山民
68 沾滿鮮血的手
69 拔都汗在的里雅斯特城下
70 “烏力格爾奇”的歌
71 遠方使者
72 最後一次軍事會議
73 在國王的別墅中
74 意想不到的報信人
75 “虔誠者”杜達的來信
76 多瑙河岸邊的談話
77 尤勒杜茲哈敦之星的隕落
78 拔都汗的憂慮
譯後記

後記

此書是蘇聯著名作家瓦西里·揚描寫成吉思汗及其繼承人西征的長篇歷史小說。本書中所說的“走向‘最後的海洋’”就是“打到天涯海角”的意思,意指蒙古大軍所向披靡,橫掃世界,一直遠徵到西方的天涯海角。
就時代背景而言,此系列第一部以成吉思汗親自出馬西征花刺子模國為背景寫成,而第二部和第三部則以拔都汗西征為背景寫成,只不過第二部寫的是1236年至1237年間拔都汗征討斡羅思的經過,而第三部寫的是1240年拔都汗征討中歐幾個國家——波蘭和馬扎爾(匈牙利)、一直打到亞得里亞海濱和撤軍薩萊的經過。我覺得,征討斡羅思的乞瓦(基輔)之戰本當放在第二部中,作者卻把這部分內容挪到本書,也許是出於篇幅的原因吧。
就主要人物而言,此書的主要人物與第二部的主要人物完全相同,故沒有再作介紹的必要。我覺得,此系列中這最後一部是寫得最弱的一部,有些地方甚至以史料記載代替故事情節,給人一種強弩之末的感覺。
在這篇譯後記中,我打算先談談此書的情節線索,而後就翻譯此系列過程中如何處理譯名問題和傳達原作風格問題談一些我的做法。
先談情節線索。
在此書中,作者首先落筆於巴格達,描述了巴格達的哈里發找到幾百年前曾統率阿拉伯大軍征服過西歐的著名將領的後裔,派他作為使者去謁見拔部汗,打入蒙古人內部,一面刺探情報,一面設法將蒙古人的進攻鋒芒引向別國。接著,作者描述了斡羅思諾甫哥羅德公爵的使者攜帶重禮來到拔都汗大帳,企圖贖回斡羅思戰俘,而拔都汗則挽留使者為他效勞,最終使者設法脫身回國。然後,作者才將描述重點轉到拔都汗籌划進軍乞瓦上。在這裡,作者寫了蒙古大軍內部決定圍攻乞瓦,寫了地處乞瓦以東而首先遭到蒙古人進攻的庫蠻人西遷,寫了乞瓦統治集團部署抗擊行動和乞瓦市民迎擊蒙古大軍。而後,作者記敘了拔都大軍長驅直入東歐,一直打到巴爾幹一帶的經過。這裡,作者既寫了歐洲各國國王和羅馬教皇在對待蒙古大軍問題上的爭吵,又寫了山民們的英勇抗擊,還寫了蒙古士兵長途跋涉的痛苦。最後,作者敘述了蒙古大軍首領人物在撤兵問題上的激烈論爭,寫了拔都汗回到薩萊之後面臨王族間勾心鬥角而給他帶來的妻兒並死的可悲場面,寫了拔都汗因後繼無入而對未來的重重憂慮。一場西征以轟轟烈烈開始,以悲悲切切結束。最終,成吉思汗家族諸王和將領分崩離析,外國使者也各歸其主,只剩下拔都汗一個人背負起支撐金帳汗國局面的沉重責任。
再談我在翻譯此系列的過程中處理譯名和傳達原文風格問題的一些做法。
此系列場景多,頭緒多,人物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如實地描繪了13世紀時中亞、東歐和阿拉伯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宗教禮儀。單就宗教而言,既有蒙古人崇信的薩滿教,又有歐洲人信仰的基督教,還有中亞和阿拉伯人信奉的伊斯蘭教。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教義,一套教職人員,一套禮儀形式,令人眼花繚亂,頭昏目眩。因此,翻譯這部書,譯者遇到的困難要比翻譯一般的文學作品要多一些。更令人麻煩的是,還有如何處理譯名問題、如何傳達原作的風格等問題。
關於處理譯名問題。
關於人名。此系列中出現的蒙古人的名字,凡見諸漢文史冊的,基本上採用漢文史冊中沿用的名字;不見諸漢文史冊的,則按漢文史冊翻譯蒙古人名字的習慣方法譯出,如蒙古汗拔都汗,我按漢文史冊譯作“拔都汗”,而不按現代譯法譯作“巴圖汗”;同理,蒙古將領速不台·把阿禿兒,我按漢文史冊譯作“速不台·把阿禿兒”,而不按現代譯法譯作“速不台·巴特爾”;三部曲中出現了一個蒙古萬戶長,這個人的名字不見史冊記載,我按照漢文史冊翻譯蒙古人名字習慣方法通譯作“火兒迷失”,而不譯作“庫爾米什”。俄國人和其他國籍的人的名字,基本上按照現代通常的譯法譯出,不再沿用漢文史籍那種不準確的譯法。中原人的名字,則儘量譯成符合中國人習慣的樣子,如中原營造師的名字譯為作“李通波”,而不譯作“李桐普”,中原女僕的名字譯作“伊蓮荷”,而不譯作“伊拉赫”。
關於地名。這裡分做幾種情況。一種是沿用史籍中的說法,如“花刺子模”就譯為“花剌子模”,不再用其他譯法。一種是同一地名因說話人身份不同而分別譯做兩種形式。這些,原文中有時也作了區分。如俄羅斯,原文中有時拼做“俄羅斯”,這多半出自俄國人或東歐人之口,我的譯文譯作“俄羅斯”,有時拼做“斡羅思”,這多半出自蒙古人之口,我的譯文中通常借用漢文史籍中的說法譯作“斡羅思”。同理,“基輔”有時譯作“基輔”,有時譯作“乞瓦”。另一種是有的地名乾脆採用現今的說法,如巴格達譯成“巴格達”,不取“報達”,免得給讀者增加麻煩。凡是借用史籍地名的地方,筆者都儘可能地加了譯註,指出今名。我在網上曾看到一位網友發表意見說,速不台·把阿禿兒名字的譯法太彆扭,似應譯作速不台·巴特爾,我的譯作的責任編輯可能受其影響,在再版時也就改成了速不台·巴特爾。我認為,我譯的是歷史小說,我的譯文要向歷史負責,要尊重先人的說法,不能遷就現代,還是用速不台·把阿禿兒為好。
關於傳達原作風格的問題。
原文在描寫不同的人物(特別是模擬不同身份人物的語言)時,在代擬不同的詔令和書信時,在引述不同風味的歌謠時,都用了不同風格的辭彙和句式,用了不同風格的文體。如拔都汗在徵詢手下諸王(包括阿拉伯使者、漢人建築匠人、汗帳修史人在內)對“榮譽”有何見解時,各個人的對答就使用了風格顯然不同的詞語,諸王是直率,漢人建築匠人是咬文嚼字,汗帳修史人是高深莫測,拔都汗是激昂和武斷。同是詔令,窩闊台致馬扎爾國王貝拉的信就頗為莊重,且一字千鈞,拔都汗手下人模仿貝拉口氣向馬扎爾百姓發出的詔令則平平淡淡。同是歌謠,諾垓在挑逗尤勒杜茲哈敦時唱的歌就透著輕佻:
我們苗條細柳的蒙古姑娘多漂亮,
她們那兩隻眼睛在夜裡閃亮光,
就像螢火蟲飛在春天的草原上。
誰要有膽量逮住這些螢火蟲兒,
誰就是個幸運者,快樂又榮光……
而在拔都汗下令處死他時,他唱的另一段歌則透著悲壯:
啊,蒼天,你就讓我在激戰中死去吧,
哪怕利箭穿心,哪怕頭顱讓敵人擊破;
只要能在衝鋒中跌落在黑色的土地上,
只要能親眼看到千萬隻馬蹄從我眼前閃過。
只要剽悍的馬隊從我身上飛躍而過,
哪怕瘋狂的馬蹄把我的身體踏成碎片;
只要我忠實的戰友是在策馬追擊殘敵,
只要我臨死前能聽到他們遠去的吶喊。
所有這些,我在翻譯時都儘可能地設法選擇相應的詞語、句式和文體,將其原有面貌再現出來。
陳弘法
2012年歲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