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反應

赫克反應(Heck反應)也稱溝呂木-赫克反應(Mizoroki-Heck反應),是不飽和鹵代烴(或三氟甲磺酸酯)與烯烴在強鹼和鈀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烴的偶聯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克反應
  • 外文名:Heck反應
  • 別名:溝呂木-赫克反應
  • 原料:不飽和鹵代烴烯烴
簡介,歷史,反應機理,

簡介

赫克反應(Heck反應)也稱溝呂木-赫克反應(Mizoroki-Heck反應),是不飽和鹵代烴(或三氟甲磺酸酯)與烯烴強鹼催化下生成取代烯烴的偶聯反應。[1][2] 它得名於美國化學家理察·赫克和日本人溝呂木勉,赫克憑藉此貢獻得到了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歷史

在 Fujiwara (1967,藤原祐三)[7] 和 Heck(1969年)[8] 此前對芳烴與烯烴以及芳基鹵化汞(ArHgCl)與烯烴在定量鈀(II)催化反應的研究的基礎上,1971年,日本化學家溝呂木報導了乙酸鉀作鹼和氯化鈀催化下,碘苯苯乙烯甲醇中、120°C和加壓的條件下偶聯為二苯乙烯的反應。

反應機理

Heck 反應的催化循環是圍繞催化的鈀中心而展開,如下圖所示。循環中所需的活性鈀(0)一般是由鈀(II)前體在反應中原位產生,[10] 例如,乙酸鈀可被三苯基膦還原為雙(三苯基膦)合鈀(0) (1),進入催化循環,同時三苯基膦則被氧化為三苯基氧膦。
循環中,首先是電子不飽和的含鈀物種 (1)與鹵代烴氧化加成,鈀插入到鹵-碳鍵中。然後,鈀原子與烯烴作用產生π配合物 (3),配位的烯烴再順式插入到鈀-碳鍵中,得 (4)。 (4) 經旋轉(未畫出)異構化為扭張力較小的反式異構體後,發生β-氫消除,獲得另一個鈀與烯烴配位的中間體 (5)。(5) 經解配,即得反應產物烯烴,同時還產生鈀(II)物種 (6),而 (6) 在碳酸鉀作用下發生還原消除,又轉化為 (1),從而獲得再生。可見,反應中用到的碳酸鉀是計量的,但鈀卻是催化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