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花聲·雨花台

《賣花聲·雨花台》是清代詞人、學者、藏書家朱彝尊所創作的一首詞。

該詞為懷古傷今之作。上片寫登雨花台遠望之所見。白門、石頭城、大小長乾都是南京古代的繁華之地,只今卻空有漁翁的釣竿,呈現出一派蕭瑟、冷落,對比鮮明,不勝今昔之感。下片寫雨花台之景色,筆法極其飄忽,將眼前之景與昔日之景混為一片,把內心的蒼涼沉痛之情融入景物之中,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全詞辭采清麗自然,聲律和諧宛轉,在蕭瑟淒涼的意象中,寄託著作者深沉綿遠的感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賣花聲·雨花台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朱彝尊
  • 作品別名:賣花聲·衰柳白門灣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賣花聲·雨花台
衰柳白門灣③,潮打城還。小長乾接大長乾。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漁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欄。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賣花聲:詞牌名,即“浪淘沙”。原唐時教坊曲名,雙調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韻。
②雨花台:在南京中華門(舊稱聚寶門)外聚寶山上。相傳梁雲光法師在這裡講經,感天雨花,故稱雨花台。雨,降落。
③白門灣:南京臨江地方。白門,本古建康城的外門,後指代南京。
④城:這裡指古石頭城,在今南京清涼山一帶。
⑤小長乾、大長乾: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
⑥寒:荒涼。
⑦燕子斜陽: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詩意。原詩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白話譯文

衰敗的楊柳圍繞著建康城,潮水打著建康清涼山的石頭,早成了個空城,只得寂寞的返回。城南有條名叫小長乾的古巷,連線著大長乾古巷,唱歌按節拍的鼓扳。酒旗到處飄揚,往日多么繁華。可如今已經零落盡了,只剩下垂釣的魚竿。
六朝建都的南京,如今一片衰敗荒寒,從前天花降落的地方,而今只留下空蕩蕩的壇台。獨自一人在此處憑欄遠眺。燕子在斜陽里翩翩飛舞,歸來又飛去,江山卻是依舊如此。

創作背景

南京是六朝都城,是歷史上著名的金粉繁華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南明福王也以南京為首都。可是清兵南下時,南京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作者在明清易代之際,正好遊覽雨花台,便通過對金陵城滿目荒涼、衰敗景色的描繪,借對六朝的追溯來表達對明朝的哀怨,於是便寫下了該首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詞的上片一開頭,作者便調動讀者的視覺與聽覺,讓人們看到的是“衰柳”,聽到的是冰冷的潮水打著空城而退去聲音。看上去作者是在寫景,而實際上就像感測系統一樣,作者非常敏銳地從“衰柳”上,從冷潮中,感到了蒼涼冷落,並且把自己這種深沉的感慨,透露和傳導給了讀者。
接著,作者舉目遠眺:“小長乾接大長乾。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漁竿。”放眼望去,小巷大街依舊,而歌板聲卻零零落落,以至子聽不到了;酒帘子稀稀疏疏,以至於看不見了,只有孤寂的漁人在垂釣寒江。寫街巷不著筆於市鷹、鋪面、人煙,而以“歌板酒旗”來點染。看上去,作者好像信手拈來似的,而實際上是從大量的事物中提煉出來的,是從前人的詩句中鍛鑄出來的。朱彝尊把“歌板酒旗”集中起來,先之以“零落”來描寫,繼之以“盡”字來述說:寥寥幾筆便抹去了古都金陵昔日的歌舞昇平,而造成一個蕭條幽僻的境界,手法多么簡煉、自然。
詞的下片以“秋草”起筆,點出了時序,這也與上片的“衰柳”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幅凋零衰敗的畫面。作者由眼前所見,回溯金陵的往昔。“六朝”的繁華不復存在了,就像那“秋草”一樣枯萎了。“六朝寒”,凝練地概括了漫長的興衰史,一個“寒”字,把視覺與感覺勾通起來,透露了作者弔古傷今的嘆哨之情。寫雨花台而著一“空”字,進而又寫“空”到了“更無人”的地步。這就是說,此時此地,除了自己,再也沒有別的人了。然而,作者就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獨自倚著欄桿眺望的。
接下去,一筆陡轉,在“斜陽”里倏地飛來了“燕子”,讓人精神為之一振,覺得似乎有了生機。然而,遺憾的是這燕子卻是“來又去”了。看來,連燕子都感到雨花台衰敗荒涼,到了不堪棲息的地步了,何況是人呢。這真是在絕無寫處又生出了妙筆。最後,作者以“如此江山”直抒胸臆,把全部感慨著落在這四個字上。
該詞字字深含興亡交替的感慨,句句流露世事變遷的嘆息,全篇意境深遠渾厚,情思憂戚纏綿。可以說全篇整體寫景,又是整體抒情,景含情深,情以景出。筆力遒勁而醇雅,化用前人舊句,自然和諧,殊不見斧鑿痕。

名家點評

近代詞人譚獻篋中詞》:“聲可裂竹。”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真瑜《古代詩歌鑑賞辭典》:“‘如此江山!’有如千言萬語凝成,飽含著作者對江山昨是今非的無限哀痛。”

作者簡介

朱彝(yí)尊(1629年10月7日—1709年11月14日),清代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chá),又號醧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
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南朱北王”);作詞風格清麗,為“浙西詞派”的創始人,與陳維崧並稱“朱陳”;精於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餘力,為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著有《曝書亭集》80卷,《日下舊聞》42卷,《經義考》300卷;選《明詩綜》100卷,《詞綜》36卷(汪森增補)。所輯成的《詞綜》是中國詞學方面的重要選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