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中宗和韋後之死

資治通鑑·唐紀·中宗和韋後之死

《資治通鑑·唐紀·中宗和韋後之死》出自《資治通鑑》,講述的是中宗和韋後之死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資治通鑑·唐紀·中宗和韋後之死
  • 作品出處:《資治通鑑》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司馬光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景雲元年)五月,丁卯,許州司兵參軍偃師①燕欽融復上言:“皇后淫亂,干預國政,宗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②圖危宗社。”上召欽融面詰之。欽融頓首抗言③,神色不撓;上默然。宗楚客矯制令飛騎④撲殺之,投於殿庭石上,折頸而死,楚客大呼稱快。上雖不窮問,意頗怏怏⑤不悅;由是韋後及其黨始憂懼。
散騎常侍①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②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後,恐事泄被誅;安樂公主欲韋後臨朝當皇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③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
韋後秘不發喪,自總庶政。癸未,召諸宰相入禁中,征諸府兵五萬人屯京城,使駙馬都尉韋捷、韋灌、衛尉卿韋璿、左千牛中郎將①韋錡、長安令韋播、郎將高嵩等分領之。璿,溫之族弟;播,從子;嵩,其甥也。中書舍人韋元徼巡六街②。又命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將兵五百人馳驛戍均州③,以備譙王重福。以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充東都留守。吏部尚書張嘉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浞並同平章事。
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①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②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宗楚客密謂韋溫曰:“相王輔政,於理非宜;且於皇后,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遂帥諸宰相表請皇后臨朝,罷相王政事。蘇瓌曰:“遺詔豈可改邪!”溫、楚客怒,瓌懼而從之,乃以相王為太子太師。
甲申,梓宮①遷御太極殿,集百官,發喪,皇后臨朝攝政,赦天下,改元唐隆。進相王李旦為太尉,雍王李守禮為豳王,壽春王李成器為宋王,以從人望。命韋溫總知內外守捉兵馬事。
相王子臨淄王隆基①,先罷潞州別駕②,在京師,陰聚才勇之士,謀匡復社稷。初,太宗選官戶及蕃口③驍勇者,著虎文衣,跨豹文韉④,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則天時稍增為千騎,隸左右羽林⑤;中宗謂之萬騎,置使以領之。隆基皆厚結其豪傑。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韋、武⑥,與宗楚客善,知楚客謀,恐禍及己,遣寶昌寺僧普潤密詣隆基告之,勸其速發。隆基乃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衛尉卿薛崇暕、苑總監贛人鐘紹京、尚衣奏御王崇曄、前朝邑尉⑦劉幽求、利仁府折衝⑧麻嗣宗謀先事誅之。韋播、高嵩數榜捶⑨萬騎,欲以立威,萬騎皆怨。果毅葛福順、陳玄禮⑩見隆基訴之,隆基諷以誅諸韋,皆踴躍請以死自效。萬騎果毅李仙鳧亦預其謀。或謂隆基當啟相王,隆基曰:“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於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啟而見從,則王預危事;不從,將敗大計。”遂不啟。
庚子,晡時①,隆基微服與幽求等入苑中,會鐘紹京廨舍②;紹京悔,欲拒之,其妻許氏曰:“忘身徇國,神必助之。且同謀素定,今雖不行,庸得免③乎?”紹京乃趨出拜謁,隆基執其手與坐。時羽林將士皆屯玄武門,逮夜④,葛福順、李仙鳧皆至隆基所,請號而行。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劉幽求曰:“天意如此,時不可失!”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璿、韋播、高嵩以徇,曰:“韋後鴆殺⑤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⑥!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⑦助逆黨者,罪及三族!”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乃送璿等首於隆基,隆基取火視之,遂與幽求等出苑南門,紹京帥丁匠二百餘人,執斧鋸以從。使福順將左萬騎攻玄德門,仙鳧將右萬騎攻白獸門,約會於凌煙閣前,即大噪⑧;福順等共殺守門將,斬關而入。隆基勒兵玄武門外,三鼓,聞聲,帥總監及羽林兵而入,諸衛兵在太極殿宿衛梓宮者,聞噪聲,皆被甲應之。韋後惶惑走入飛騎營,有飛騎斬其首獻於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軍士斬之。斬武延秀於肅章門外,斬內將軍賀婁氏於太極殿西。
初,上官昭容引其從母之子王昱為左拾遺①,昱說昭容母鄭氏曰:“武氏,天之所廢,不可興也。今婕妤附於三思②,此滅族之道也,願姨思之!”鄭氏以戒昭容,昭容弗聽。及太子重俊起兵誅三思③,索昭容,昭容始懼,思昱言;自是心附帝室,與安樂公主各樹朋黨。及中宗崩,昭容草遺制立溫王,以相王輔政;宗、韋改之。及隆基入宮,昭容執燭帥宮人迎之,以制草示劉幽求。幽求為之言,隆基不許,斬於旗下。
時少帝在太極殿,劉幽求曰:“眾約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遽①止之,捕索諸韋在宮中及守諸門,並素為韋後所親信者皆斬之。比曉②,內外皆定。辛巳,隆基出見相王,叩頭謝不先啟之罪。相王抱之泣曰:“社稷宗廟不墜於地,汝之力也!”遂迎相王入輔少帝。
閉宮門及京城門,分遣萬騎收捕諸韋親黨。

作品注釋

①許州:今河南許昌。司兵參軍:刺史屬官,負責地方軍務。偃師:今河南偃師。
②安樂公主:中宗和韋後的女兒。武延秀:安樂公主的丈夫。宗楚客:宰相,屬於韋後一黨。
③頓首抗言:磕頭,但是大聲講話,態度堅定。
④飛騎:唐禁軍名,貞觀中唐太宗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稱“飛騎”。
⑤怏怏(yànɡ):不高興的神情。
①散騎常侍:無實際職權,但為尊貴之官,多用作將相大臣的兼職。
②光祿少卿:光祿寺卿的副手,掌皇室膳食。
③(dàn):糕餅類食物。
①衛尉卿:負責宮殿門戶守衛。左千牛中郎將:禁衛官千牛備身、千牛衛簡稱千牛,侍衛宮廷,中郎將是其中的低級武職。
②徼(jiào)巡:巡查。六街:長安城中左右六街。
③馳驛:駕乘驛馬疾行。均州:今湖北丹江口。
①上官昭容:上官婉兒,唐代著名女詩人。上官儀的孫女,祖父和父親被殺,和其母鄭氏配入掖庭。曾經在武則天身邊為女官,掌詔命,參與政事,此時是中宗的後宮。景龍四年(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起兵誅討韋皇后及其黨羽,上官婉兒被處斬。
②溫王重茂:溫王李重茂,中宗的兒子。
①梓(zǐ)宮:皇帝、皇后的棺材。
①臨淄王隆基: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即唐玄宗,也稱唐明皇。他開創了唐朝開元天寶盛世,晚年發生安史之亂,倉皇出逃。其時為臨淄郡王。
②潞(lù)州:今山西長治。別駕:官名,為州刺史的佐吏,隋唐時曾改為長史。唐中期以後各州仍並置別駕、長史,但職權已輕。
③官戶:犯罪者及其家屬沒入官府服役,並編入特殊戶籍。蕃口:少數民族。
④韉(jiān):襯托馬鞍的墊子。
⑤左右羽林:皇室禁軍中的一種。
⑥兵部侍郎:兵部副長官。
⑦衛尉卿:負責宮殿門戶守衛。薛崇暕(jiǎn):太平公主之子。苑總監:管理皇室園林的官員。鐘紹京:和下文提到的王崇曄、劉幽求、麻嗣宗等人都是李隆基政變的主要參與者。尚衣奏御:管理皇室服飾的官員。邑尉:邑縣縣尉,掌管一縣治安。邑縣,今陝西大荔。
⑧利仁府折衝:折衝府是唐代府兵基層組織的名稱,貞觀十年(636年)軍府統稱為折衝府,長官為折衝都尉,其副為果毅都尉。
⑨榜捶(chuí):責打。
⑩果毅:唐禁衛軍有折衝、果毅等郎將官。葛福順、陳玄禮:均為李隆基政變的核心人物,開元以後成為禁軍領袖,陳玄禮更成為玄宗的心腹重臣。
徇社稷:為挽救國家獻身,不惜生命。
①晡(bū)時:傍晚。
②廨(xiè)舍:官舍。
③免:倖免,免除災禍。
④逮夜:到了夜裡。
⑤鴆(zhèn)殺:毒死。
⑥馬鞭以上皆斬之:比馬鞭高的都要殺掉。
⑦懷兩端:三心二意。
⑧大噪:大聲喊。
①左拾遺:諫官。
②三思:武三思,武則天之侄。
③太子重俊起兵誅三思:聖歷三年(707年)七月,皇太子李重俊與羽林將軍李多祚等,率羽林千騎兵誅武三思等人,後兵敗被殺。
①遽(jù):立即,馬上。
②比曉:等到天亮。

作品譯文

景雲元年(710年)五月,丁卯,許州司兵參軍偃師燕欽融上奏說:“皇后淫亂,干預國政,韋氏宗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圖謀危害宗廟社稷。”中宗召燕欽融當面詰問,燕欽融磕頭,但仍是高聲辯解,辭色不屈;中宗默然。宗楚客假傳詔令,讓飛騎去捕殺燕欽融,飛騎將他扔到殿庭石上,頭頸折斷而死,宗楚客大叫痛快。中宗雖然沒有追究,但心裡非常不高興;從此韋後及其黨羽開始覺得擔心了。
散騎常侍馬秦客擅長醫術,光祿少卿楊均擅長烹調,二人憑藉技藝出入宮廷,得到韋後的寵幸,馬、楊二人擔心事情泄露而被殺;安樂公主想要韋後臨朝,自己可以做皇太女;於是一起合謀,在進獻的餅中下毒。六月壬午,中宗被毒死在神龍殿。
韋後秘不發喪,自己總攬政務。癸未,韋後召諸宰相入宮,徵調五萬府兵駐守京城,派駙馬都尉韋捷、韋灌、衛尉卿韋璿、左千牛中郎將韋錡、長安令韋播、郎將高嵩等人分別統領。韋璿是韋溫的族弟,韋播是韋溫的侄子,高嵩是韋溫的外甥。中書舍人韋元巡查長安六街。又派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人,帶兵五百人趕往均州戍守,以防備譙王李重福有異動。以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並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然充任東都留守。吏部尚書張嘉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浞並為同平章事。
太平公主和上官昭容謀劃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掌管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宗楚客秘密地對韋溫說:“相王輔政,不合情理;而且他和皇后之間嫂叔不通音問,上朝的時候,禮儀怎么安排呢?”於是就率諸宰相上表請皇后臨朝,罷除相王參與政事。蘇瓌說:“遺詔怎么能改?”韋溫、宗楚客發怒,蘇瓌害怕了只得依從,於是讓相王為太子太師。
甲申,中宗的梓宮遷到太極殿,百官會集,發喪,皇后臨朝攝政,大赦天下,改元唐隆。晉升相王李旦為太尉,雍王李守禮為豳王,壽春王李成器為宋王,以順應民望。任命韋溫為總知內外守捉兵馬事,負責所有治安和軍事。
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當初從潞州別駕任上免官,住在京師,暗中召集有才能和有勇力的人,圖謀匡復李唐社稷。原先太宗選官戶和蕃口中的驍勇之士,穿虎皮紋飾的衣服,用裝飾有豹紋的馬鞍,跟隨自己遊獵,在馬前射禽獸,稱之為百騎;武則天時人數增加,稱為千騎,隸屬於禁軍中的左右羽林;中宗時稱為萬騎,設定官員統領。李隆基和萬騎中的傑出之士都有深交。兵部侍郎崔日用向來依附韋、武,和宗楚客熟識,知道宗楚客想要剷除太平公主和相王的計畫,擔心自己受到牽連,就派寶昌寺僧普潤秘密找到李隆基,告知其事,勸他先發制人。於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及公主之子衛尉卿薛崇暕、苑總監江西人鐘紹京、尚衣奏御王崇曄、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衝麻嗣宗謀劃先行誅殺對方。韋播、高嵩屢次杖打萬騎,想藉此立威,萬騎將士都很怨恨。果毅葛福順、陳玄禮進見李隆基,經常跟他抱怨此事。李隆基暗示要誅除諸韋,葛、陳等都非常踴躍,願意以死效力。萬騎果毅李仙鳧也參與其事。有人對李隆基說應當啟奏相王,李隆基說:“我們做這些事,不惜犧牲以報效社稷,事情成功則歸功於相王,失敗則只有一死,不至於連累他了。如果現在告訴了他,他允許,則相王也就參與了危險的事;萬一他不允許,我們的計畫就要失敗了。”於是不告訴相王。
庚子傍晚,李隆基穿著便服與劉幽求等人進入苑中,在鐘紹京的官舍相會。鐘紹京後悔了想要拒絕,他的妻子許氏說:“不顧自身為國犧牲,必定得到神靈的庇佑。而且計畫已經定好了,即使不執行,難道就能免除禍患嗎?”鐘紹京這才出去拜謁,李隆基拉著他的手坐在一起。當時羽林將士都駐紮在玄武門,到了夜裡,葛福順、李仙鳧都來李隆基這裡集會,等待命令然後行動。將到二鼓,天上的星星散落如雪,劉幽求說:“天意如此,機不可失!”葛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殺韋璿、韋播、高嵩並且將其示眾,說:“韋後毒殺先帝,企圖危害社稷。今晚當與各位一同誅滅諸韋,凡是長得比馬鞭還高的都要殺死。然後擁立相王以安定天下。敢有猶豫不決、懷有二心的,誅滅三族!”羽林將士都欣然聽命。於是將韋璿等人的首級送到李隆基處,李隆基舉火確認,然後和劉幽求等人出苑南門,鐘紹京帶領丁匠二百餘人,手持斧鋸跟隨。李隆基派葛福順帶左萬騎攻玄德門,李仙鳧帶右萬騎攻白獸門,約定在凌煙閣前會合。於是大聲喊叫,開始行動。葛福順等人殺了守門將領,破門而入。李隆基帶兵等在玄武門外,三鼓時分,聽見傳出喊叫聲,李隆基率總監及羽林兵進入玄武門,那些在太極殿宿衛梓宮的禁軍聽到喊聲,都穿上盔甲回響。韋後在驚慌中逃入飛騎營,有個飛騎將士斬下韋後首級獻給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在對鏡畫眉,軍士將其斬首。又斬殺武延秀於肅章門外,斬殺內將軍賀婁氏於太極殿西。
當初上官昭容引用從母之子王昱為左拾遺,王昱勸說昭容母鄭氏:“武氏,是上天拋棄的家族,不可能再興盛了。如今婕妤依附武三思,這是滅族之道,希望姨母三思。”鄭氏以此告誡昭容,昭容不肯聽。等到太子李重俊起兵討伐武三思,搜捕昭容,昭容才開始害怕,想起王昱的話;自此心裡歸附了皇室,和安樂公主各樹朋黨。中宗駕崩,昭容起草遺詔立溫王,讓相王輔政;但是被宗楚客和韋溫改掉了。等到李隆基入宮,昭容秉燭帶領宮人相迎,把原先寫的詔書交給劉幽求看。劉幽求為她在李隆基面前進言,李隆基不許,把她斬於旗下。
當時少帝李重茂在太極殿,劉幽求說:“大家都約好了今晚迎立相王,為什麼還不早早決斷!”李隆基立即阻止了他,搜捕在宮中的韋氏族人,還有那些守衛諸門並且向來為韋後所親信的,全部斬殺。等到天亮的時候,朝廷內外都已安定。辛巳,李隆基出見相王,叩頭請罪,希望相王原諒他沒有事先啟奏之罪。相王抱著他哭道:“社稷宗廟依靠了你的力量,沒有旁落。”於是迎接相王入宮輔佐少帝。
關閉宮門及京城門,派出萬騎分頭收捕諸韋親黨。

作品評析

中宗復位之後,政治局面仍然沒有什麼改善。武三思等武氏族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都干預國政,濫官充溢,政出多門,朝野上下的失望可想而知。
不滿的情緒漸漸開始浮出表面。先是太子重俊發動兵變,意圖誅滅韋後。接著又有人向中宗指責韋後、安樂公主。在中宗表示了不滿之後,意圖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韋後和意圖成為皇太女的安樂公主聯手毒死了中宗。

出處簡介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像司馬光像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