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工業發展階段

資本主義工業發展階段

development stage of capitalist industry 資本主義工業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的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既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斷發展,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和統治不斷加強,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不斷擴大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本主義工業發展階段
  • 外文名:development stage of capitalist industry
  • 對象:資本主義工業
  • 類型:不斷擴大的過程
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

簡單協作

是多數勞動者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聯繫的生產過程中,在同一資本家監督指揮下進行的協作勞動。它是資本主義工業的最初形式,是在封建社會末期小商品生產者分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勞動方式和生產工具同行會手工業作坊並無區別,尚未實行勞動分工,只是人數增多並實行了簡單協作。但是,它集中許多人在一起勞動,可以節省廠房、倉庫和工具等生產資料方面的費用,協作本身又可以創造出一種集體力,是一個人單獨勞動所不能有的。資本主義簡單協作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資本家能夠占有更多的相對剩餘價值

工場手工業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表明了商品生產發展對世界市場的需要,同時,也預告了資本主義新時代的到來。從16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葉,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工場手工業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形式,在歐洲居於統治地位。
工場手工業雖然仍採用手工技術,但已實行分工,因而比簡單協作優越得多。由於實行分工,工場手工業工人只從事某一操作,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的熟練程度;勞動工具也因而逐漸分化和專門化。這就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增長,擴大了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工場手工業一方面表現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進步;另一方面又是精巧地榨取工人剩餘價值的手段。它使僱傭工人在資本主義分工體系中變成畸形物,壓抑他們身心的多方面發展,挫傷他們的勞動興趣與生產才能,使工人成為資本主義工場的附屬物。

機器大工業

從18世紀最後30年起,西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並在國民經濟中逐漸取得統治地位,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起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這樣,資本主義生產才取得了自身的典型形式。資本主義經濟正是憑藉機器生產的優越條件,終於戰勝了封建制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是,由於機器大工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進一步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延長,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進一步擴大,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也相應地提高了。與此同時,機器簡化了勞動操作過程,使女工和童工也加入了產業大軍,勞動力供過於求,工人階級進一步遭受剝削和奴役。機器大工業使生產社會化,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社會化的後果之一是加強了工人對資本的依賴。原先在工場手工業中,局部工人已經依賴於手工工場,而在大工廠中,工人則完全變成了機器的附屬物,僱傭勞動對資本在形式上的隸屬發展成為實際的隸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