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余萬暴動

貴余萬暴動

暴動介紹,暴動背景,暴動準備,暴動經過,秋收暴動,餘江,暴動意義,

暴動介紹

1927年冬至1930年夏,貴(溪)余(江)萬(年)邊區廣大貧苦農民,在共產黨人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舉行了震驚東北的貴余萬暴動。這次暴動,是繼弋(陽)橫(峰)暴動之後,在贛東北持續時間最長、起義範圍最廣、參加人數最多、革命聲勢最大的一次暴動。它不僅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弋橫蘇區的“進剿”,而且開闢了縱橫百餘里的紅色區域,增添了信江工農紅軍的力量,促進了“方誌敏式”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創建。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民的心裡。
圖1 方誌敏像圖1 方誌敏像

暴動背景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確定了發動農民民眾,舉行秋收起義,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暴動準備

1927年9月,方誌敏親赴波陽,為弋橫暴動搬兵。碰上了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員劉士奇,得悉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好不滿心歡喜”,旋即返回故里,籌備弋陽橫峰貴溪鉛山上饒5縣黨員聯席會議。11月25日,共產黨員邵棠以貴溪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弋陽窖頭村召開的5縣黨員聯席會議。會上,方誌敏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分析了全國、全省和信江地區的形勢,認為全面暴動雖無可能,然而部分地區暴動則是完全可行的。會議決定:深入鄉村,發動農民,舉行武裝暴動,實行土地革命。會上成立了中共弋、橫、貴、鉛、上5縣工作委員會和暴動總指揮部。方誌敏當選為5縣工委書記和暴動總指揮。邵棠當選為5縣工委委員,並受命返回周坊,組織革命隊伍,準備武裝暴動。

暴動經過

秋收暴動

1927年12月,邵棠偕其兄邵忠帶著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來到周坊。他以防匪護鄉為名,邀集窮人,結拜兄弟,教習拳術,訓練骨幹,秘密建黨,準備暴動。翌年3月,建立了中共周坊支部,邵忠為書記,直屬中共弋橫貴鉛上工委領導。
1928年5月,經中共弋橫縣委聯席會議批准,在周坊成立了中共貴溪特區委員會,邵棠為書記,轄周坊、桃源、降家坪、嶺腳底、高門、羅家畈等6個支部,黨員30餘名。
當周坊的暴動準備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時,弋橫暴動區域卻遭受嚴重挫折。在這革命危急關頭,6月25日,方誌敏在方勝峰破廟裡,召開弋橫縣委聯席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決定倚仗革命區域的有利條件,集中優勢兵力,擊破敵人薄弱環節。同時派黃道去貴溪周坊,加快開闢第二革命根據地的工作,以打破敵人的包圍。
7月初,黃道化名老彭,喬裝郎中,攜帶眷屬,定居周坊。白天。他身背藥箱,走村串鄉,給民眾治病,一邊熟悉地形,一邊了解民情;晚上,他深入茅舍,同貧苦農民拉家常,宣傳馬列主義,啟發階級覺悟,培訓活動分子,秘密發展黨員。
隨著黨組織的不斷發展壯大,1929年3月,經信江特委批准,在降家坪成立中共貴溪臨時縣委,轄貴溪區委、萬年特支和餘江支部,黃道為臨時縣委書記。
5月,方誌敏邵式平親臨周坊,指導貴余萬邊區黨員代表會議。會上,黃道作了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會議號召共產黨員以實際行動去迎接秋暴勝利。會議還根據信江特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貴溪縣委,黃道為書記,轄貴溪區委、萬年特支和餘江支部。同時成立了貴余萬邊區暴動總指揮部,黃道為總指揮。
6月初,邵棠弋陽一次戰鬥中負傷被捕。他在敵人威逼利誘面前,大義凜然,英勇不屈,最後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6月,當邵棠遺體運回周坊時,群情激憤,導致周坊農民起義。接著,神前、高門、河上、三丫橋、楊家、庫橋、長塘、塔橋、湖塘、壟溪、裴源、橫嶺、白田、標旗、蘭田、港黃等80餘村,數萬農民,先後由青黃不接的經濟鬥爭直接轉為奪取鄉村政權的秋收暴動。
7月17日,黃道率紅軍戰士16人和赤衛隊員千人,在桃源胡家圍殲貴溪縣靖衛團,繳步槍18支,活捉匪首翁志高,將其處決在神前燒紙坪。所繳槍枝,信江特委交貴溪縣委組建紅七連。從此,貴溪農民如虎添翼,秋收暴動呈現高潮,貴溪北鄉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區蘇維埃政府先後成立。
8月,中共貴溪縣首次代表大會在周坊邵氏宗祠舉行。方誌敏代表信江特委蒞會祝賀。大會因黃道受命赴餘干,組織餘干、餘江、萬年的秋收鬥爭,故公推李上達為貴溪縣委書記。是時,貴溪縣委除轄貴溪八個區委外,還轄餘江區委和萬年特支。不幾天,貴溪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又在周坊邵氏宗祠召開。成立貴溪縣蘇維埃政府,邵忠當選為縣蘇主席。轄貴溪7個區蘇政府。
貴溪秋收暴動勝利,國民黨反動派非常恐慌,他們糾集13縣靖匪,分二路“進剿”信江蘇區。其中一路以貴溪、餘江、萬年三縣靖匪和弋陽部分靖匪“進剿”貴溪蘇區。同時派戴岳旅第四九六團第六連占據蘇區中心地周坊,扎在關王殿,強迫民眾接頭。這是國民黨動用正規部隊“進剿”貴溪蘇區之始。在這危急關頭,方誌敏受命出任貴溪縣委書記。他深入鄉里,組織民眾,嚴陣以待。是時,白軍內部也出現動搖,不敢貿然進攻。而農民武裝亦無力打敗白軍,一時雙方相持不下。10月,方誌敏、邵式平運籌帷幄,決定集中紅軍獨立第一團第一、三、七連的優勢兵力,圍殲關王殿白軍一個連。接火之後,紅軍以兩連的兵力正面佯攻,以一連的兵力迂迴到白軍背後,搶占了俯臨白軍壕坑的小山。紅軍居高臨下,猛烈射擊,打得白軍嗷嗷哀叫。是役繳步槍67支,機關槍1挺,俘敵24名。首創全殲白軍一個連的大勝利。
關王殿大捷,不僅鞏固了革命老區,而且開闢了山背、流嶺、金沙、西洋、珍田、赤岐等30餘村的暴動新區,即第八區。至此,貴溪北鄉一片紅。

餘江

窖頭會議後,以“防匪護鄉、結拜兄弟、習拳練武”為名的革命之火,於1928年5月蔓燃到餘江萬年一些村寨。餘江的李鹹清、胡應興、饒世相、周年德等貧苦農民,在親友的動員下,分別在貴溪的樂家廟、降家坪、畈背、鴻鶴嘴、魯家嘴、胡馬頭等村相繼成立了黨的支部。6月,餘江東北邊境數十個村莊掀起了“上名字”熱潮。是時,王坊、象灣、畫橋、姜坊等地,也先後建立了黨的支部。為加強青黃不接鬥爭的領導,經貴溪縣委批准,成立了中共餘江區委,黃燦為書記。7月,李鹹清、胡應興、胡天貴、李林春、饒世相、周年德等活動分子參加貴溪的秋收暴動勝利歸來,群情鼎沸,紛紛要求打出紅旗,舉行暴動。8月19日,鴻鶴嘴農民起義。20日,獅馬源農民暴動。反動派惶恐不安,連忙派出南橋挨戶團“進剿”。21日,鴻鶴嘴、獅馬源兩地農民革命團受挫。9月4日,中共餘江區委又組織象鼻灣農民暴動,處決了靖衛團頭子陳蘭才。翌日,餘江縣長彭克勤率靖衛團,配合國民黨十八師戴岳旅一部“進剿”暴動區,農民革命團寡不敵眾,被迫轉移到貴溪周坊,暴動區域被敵占領。
10月,關王殿大捷,掃除了餘江萬年邊區農民暴動的障礙,為中共餘江縣委的成立創造了條件。不久,中共餘江縣委正式成立,黃燦為書記,轄同月成立的一區委、12月成立的二區委,1930年2月成立的三區委和1931年3月成立的余萬區。
為了抓住有利戰機,乘勝擴大蘇區,方誌敏從避居周坊的餘江同志中,選拔出李鹹清、王允先、李林春、胡天貴、湯仁傳、湯繼生等在貴溪縣委機關訓練。方誌敏親自給他們講授革命道理和領導鬥爭藝術。訓練班結束後,李鹹清等人被派回餘江,繼續組織武裝暴動。方誌敏亦經常到鴻鶴嘴、獅馬源、胡馬頭、烈橋等村檢查指導工作。12月,在方誌敏的親自指導和餘江縣委的具體領導下,鴻鶴嘴、獅馬源、象鼻灣等村開展了以抗租、抗債、抗苛捐雜稅為內容的年關鬥爭。
1930年春,蔣馮閻軍閥混戰,信江地區反動勢力暫時出現空虛。3月,餘江縣委弄來7支步槍,挑選農民革命團骨幹20餘人,組成餘江縣游擊隊。同時,縣委又派出幹部,深入各村,領導農民團,開展以禁米谷出村、分糧錢度荒為內容的青黃不接鬥爭。4月,三屋裡、太陽界、畫橋、跳上等村1000餘農民暴動。5月,胡馬頭、橋頭、王坊2000農民揭竿起義。6月,南橋、鐵山、灌田4000農民大暴動。在此期間,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主動出擊餘江北部地區,支援了各村的農民暴動,尤其是武力赤化了大橋、洪巒、峨門等封建堡壘村莊,為鞏固和擴大餘江蘇區掃除了障礙。5月6日,餘江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於象鼻灣召開。正式產生了餘江縣蘇維埃政府,饒茂林為縣蘇主席。屬信江蘇維埃政府領導,轄早在4月成立的一區蘇維埃政府和7月、8月成立的二區、三區蘇維埃政府,以及1931年3月成立的余萬區蘇維埃政府。

暴動意義

貴余萬暴動,是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人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結合三縣邊區的實際,精心組織的一次區域大、人數多、持續時間長、給革命帶來新的轉機的大暴動。正如方誌敏所說:從前,“我們被封鎖在這狹小的九區的鐵圈裡,不得伸展出去,現在,成千上萬的民眾跑向我們這邊來了。從前沒有黨組織的地方,現在建立起來了。從前我們被包圍的反革命包圍圈,現在無形消滅了。我們衝破了反動派的包圍,伸展出來了,這真使我快樂得很。”
貴余萬暴動,在贛東北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其重要意義是:
(一)貴余萬暴動,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顯示了農民團的力量,使人們增強了推翻舊世界的信心和勇氣。
(二)貴余萬暴動,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為“方誌敏式”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創建準備了條件。
(三)貴余萬暴動,創建了一支革命武裝。
(四)貴余萬暴動,鍛鍊了廣大黨員,造就了一批幹部。
震驚贛東北的貴余萬暴動。貴(溪)、余(江)、萬(年)邊區,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四周群山環抱,東倚磨盤山,西扼鄱湖水,南通金資光,北達景德鎮,是建設紅色區域,實行武裝割據的理想之地。1927年冬至1930年夏,貴余萬邊區廣大貧苦農民,在共產黨人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舉行了震驚贛東北的貴余萬暴動。這次暴動是在贛東北持續時間最長、起義範圍最廣、參加人數最多、革命聲勢最大的一次暴動。它不僅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弋(陽)橫(峰)蘇區的“進剿”,而且開闢了縱橫百餘里的紅色區域,增添了信江工農紅軍的力量,促進了“方誌敏式”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創建。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民的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