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之和尚

貫之和尚(1605年—1681年),俗姓王,法名性一,字貫之,明末清初嘉定州犍為縣人。幼年到嘉定金壁庵出家,拜三濟和尚為師,法名貫之。順治七年(1650年)去峨眉山,正值兵燹,見山上僧入生活極其困難,他便化緣買糧,供濟山僧。戰事平息後,他率領門人在龍神寺廟廢址上修建伏虎寺,歷時20餘年。建殿13幢,寺堂雄偉壯觀,成為峨眉山第一大寺。

貫之和尚平日生活筒朴,日食二餐。一生殫力佛門,從無倦怠。76歲圓寂時,峨眉縣文士宋肄樟為其撰寫《貫之和尚塔銘》,塔銘中載有“乘悲願來,原為斯人。七十六載,勞形苦身。濟人利物,廣結淨因”等贊語。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性一
  • 字號:字貫之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嘉定州犍為縣
  • 出生時間:1605年
  • 去世時間:1681年
  • 主要成就:重修峨眉山伏虎寺
出家為僧,重修伏虎寺,仙逝圓寂,

出家為僧

貫之和尚,法名性一,字貫之,四川犍為人。出生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俗姓王。12歲父喪,辭母去嘉定州(今樂山)金碧庵,拜三濟和尚為師。虛心好學,探研佛典,學識精進。三濟和尚圓寂後,師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就夙明法師,受沙彌戒。甲申之亂,隱居銅河獅子山,結茅修持。師知兵戈後有災荒,率眾躬耕積糧,救助饑民無數。順治五年(1648年),請澄江和尚受具足戒。

重修伏虎寺

峨眉山明末清初兵戈之後,寺宇香火荒涼,僧人生活窘迫,師傾囊相助,購米供給峨山僧眾。清順治八年辛卯(1651年)春,師率徒可聞等在伏虎寺覓舊址結茅以居,名虎溪精舍,接待十方信眾。來峨官吏,都為他以利人為志,以濟物為懷的精神所感動,積極捐資贊助,重修伏虎寺。歷時20年,建成殿宇13重,共l00餘間,崇宏壯麗,為全山第一大寺。為培育僧才,弘揚佛法,貫之和尚在寺內建一學業禪堂,集有志僧眾共研佛學。梁平雙桂堂破山海明禪師有《伏虎寺開學業禪堂緣起》一文記述。

仙逝圓寂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四月初三日,師索紙筆書偈云: “年經七十六,自愧無長處。弘誓深如海,道心高似佛。生生任我行,世世人天路。萬物常圍繞,那些隨分足”。書畢擲筆而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