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唐太宗

貞觀之治-唐太宗

《貞觀之治-唐太宗》是2003年4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秦景林。

內容介紹:唐太宗實施仁政,安撫百姓,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善於納諫,任賢用能,重視教育;

以「和親」政策安撫邊疆少數民族,被稱為「天可汗」,使唐朝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大好局面,這就是盛唐史上的「貞觀之治」。

基本介紹

  • 書名:貞觀之治-唐太宗
  • 作者:秦景林
  • ISBN:9789574524808
  • 定價:23.5
  • 出版社:7-09999
  • 出版時間:20030401
內容簡介,內容大概,內容介紹,作品賞析,作者介紹,作者簡介,創作經歷,人物評價,貞觀之治的主要影響,文治方面,武功方面,

內容簡介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簡介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常;觀,示,意即以正道示人[1]。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
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內容大概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樑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內容介紹

唐太宗實施仁政,安撫百姓,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善於納諫,任賢用能,重視教育;
貞觀之治-唐太宗
以「和親」政策安撫邊疆少數民族,被稱為「天可汗」,使唐朝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大好局面,這就是盛唐史上的「貞觀之治」。

作品賞析

這部長篇小說以隋末唐初動湯的社會年代為背景,以李氏父子創建大唐帝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經,以李世民一生的政治活動和宮闈生活為緯,試圖描繪交織出一幅大唐帝國強盛繁榮的壯麗圖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秦景林, 男,漢族。山東昌樂人。山東省作協會員、山東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濰坊市文化局藝術科原科長。曾在《山東文學》、《北方文學》、《春風》、《芒種》等文學刊物上發表文學作品。
貞觀之治-唐太宗

創作經歷

1968年高中畢業下鄉1976年回城乾過教師、工業會計、秘書、記者、機關支部書記、後任濰坊市文化局藝術科長。80年發表第一篇小說,82年後連續拍攝4電視連續劇。
1992年出了第一部小說集。作家浩然曾在序言中稱頌他是魯中平原上優秀的鄉土作家,寫出了許多農民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1998又出版了第一部描寫農村改革長篇小說《綠潮》榮獲省市獎勵。
貞觀之治-唐太宗
2003年他潛心五載寫出80萬字長篇歷史小說《唐太宗》。
2007年至2011年兩度旅居美國寫出90篇《旅美隨筆》洋洋幾十萬字,在報紙和網路上引起不同凡響。

人物評價

由於秦景林是昌樂籍作家,不少人對他格外熟悉,特別是秦曉鳴等人有聲有色的發言,使研討會一開始便進入了高潮。筆者作為昌樂縣作協指導委員會成員和臨時攝影記者的雙重身份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收穫匪淺。

貞觀之治的主要影響

文治方面

1.奠定國基(對當世影響)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
2.確立制度(對後世影響)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3.政風沿襲(對後世影響)
太宗施政有方,選賢問廉能,克己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4.用人唯才(對當世影響)
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舉代門第,逐漸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
5.文化傳播(對當世影響)
太宗戮力復興文教,獎勵學術,大興國學,又下詔修諸經正義及史籍,外國君長如高句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唐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傳播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高麗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6.民族混成(對當世/後世影響)
唐太宗武功顯赫,卻少有鄙視邊族,故東亞各民族逐漸混入,唐代名將和大臣,不少為同化了的外國人,原屬鮮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長孫氏等,在太宗時已不被視為外國人。

武功方面

1.聲威遠播(對當世影響)
唐太宗在位期間武功全盛,將唐帝國發展為當時東亞地區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四方臣服,西北外夷共尊太宗為「天可汗」,並築「朝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進貢。
2.領土擴大(對當世影響)
唐代此時版圖遼闊,超漢宣帝在位時,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3.中外文流(對當世影響)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平定東突厥,貞觀九年(635年)平吐谷渾,貞觀十四年(640年)平高昌,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平定薛延陀,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平定龜茲和焉耆,貞觀十九年(645年)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征高句麗,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兩路得以通行無阻,對外交通及貿易遂得以加強,從而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