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光星

變光星

有些恆星的光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這種星稱為變光星。

這一現象在遠古和中世紀時都曾被發現過。傳說中,英仙星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當時,他砍下了怪物墨杜薩的頭,他提著這顆可怕的頭,刻上了英仙座β星的標記。阿拉伯人稱這顆星為“Algol ”,意思是“可怕的魔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變光星
  • 外文名:雙星
背景,光度變化原因,

背景

亞里士多德確信天空中的一切物體都是永恆的,這聽起來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天空中的星星每天看上去都是一個樣子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讓我們看看英仙星座中亮度排在第二的β星,每隔兩天零21小時,它的亮度就降為原來的一半多。然後,短時間後,又恢復到原來的亮度。
在人類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前,誰也沒有注意到這顆亮度變化的星體。或許,他們曾經看到過這種現象,但由於恐懼的原因,不敢對這種瞬間的徵兆未予提及。
1782年,英國有成就的聾啞天文學家約翰。古德瑞克就提到過Algol 是雙星。其中的一顆星亮度很低。每隔兩天零21小時,這顆暗星就運行到了亮星的前面,並遮住了它,使之暫時失去了亮度。當暗星移開時,亮度又重新恢復。古德瑞克的結論使他走在了他所處時代的前面,因為,那時候赫歇耳還沒有公布雙星存在的發現。然而,他的結論得到了證實,古德瑞克是正確的。
類似這樣的亮度因遮擋而變化的星體有不少,但有許多星體亮度的變化是無規律的。1596年,德國天文學家大衛。費伯瑞修斯在鯨魚座鯨魚雙星中探測到了它的亮度變化。當天文學家對它進行細微觀測後發現,它發出的亮度可以使它成為空中100 顆亮星中的一員,而有時它變得很暗,暗得只有用望遠鏡才能看到它。這樣的變化在一年中會發生多次,但極不規律,引起變化的原因不能用遮擋現象解釋。那么,最終的結論是:這類星體一次比一次放射出更多的光和熱,它才是真正的變光星。它被好奇的天文學家稱為“Mira”,拉丁語的語意是“奇異的”。
1784年,古德瑞克又發現了另一類變光星“仙王星座”,它屬於“造父變光星類”。這類星的亮度變化是規律性的,但是它也不能歸在遮擋的變光星體中。因為,它的亮度增加得非常快,而減弱得非常慢(如果是屬於遮擋性的變光星體,則亮度的增加和減弱將是時間相等的,就像Algol 星體那樣)。
上百種星體在亮度的增減問題上,正如我們已發現的那樣,它們有自己的規律,有的星體是聚集在一起的,如同日月食那樣變化,有的遮擋星完成一次亮度變化需要3 天,還有的需要50天。遮擋將成為長距離測星的手段之一。

光度變化原因

光度改變的原因有二種:
一是因為這個變光星實際上為一個雙星系統,是由兩個非常接近的星星繞著相同的重心公轉,當其中一顆星遮住另一顆星時,光度就會變暗,這種變光星稱為「食變光星」,如英仙座的大陵五就是屬於這一種; 另一個光度改變的原因是由於變光星本身會變化, 例如仙王座的造父變星,會收縮、膨脹;當收縮時,光度會變暗,相反的,膨脹時,光度就變亮,這種變光星稱為「脈動變光星」。 而新星、超新星,則是激變形變光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