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名著精選:弗蘭肯斯坦

譯文名著精選:弗蘭肯斯坦

弗蘭肯斯坦是個熱衷於生命起源的生物學家,他懷著犯罪心理頻繁出沒於藏屍間,嘗試用不同屍體的各個部分拼湊成一個巨大人體,當這具怪物終於獲得生命睜開眼睛時,弗蘭肯斯坦被他的猙獰面目嚇得棄他而逃,他卻緊追不捨地向弗蘭肯斯坦所要女伴、溫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詭異的懸疑和命案······

基本介紹

  • 書名:譯文名著精選:弗蘭肯斯坦
  • 作者:瑪麗·雪萊 (Mary Shelley)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231頁
  • 開本:32
  • 外文名:Frankenstein
  • 譯者:劉新民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76286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譯文名著精選:弗蘭肯斯坦》通過三個敘述者的“自白”,講述了一個“科學怪物”誕生、存在和滅亡的離奇故事。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譯者:劉新民

瑪麗·雪萊(MaryShelley,1797~1851)是英國女作家,英國十九世紀上半期浪漫主義派的著名詩人波西·比希·雪萊(PercyByssheShelley,1792—1822)的第二個妻子。她生於英國倫敦,原名瑪麗·戈德溫(MaryGodwin),是英國哲學家、小說家威廉·戈德溫(WilliamGodwin,1756一1836)的女兒她於1814年隨同雪萊去歐洲大陸,1816年兩人結婚。雪萊夫婦常與英國著名詩人拜倫(Byron)和散文家、詩人利·亨特(LeighHunt)交往。《弗蘭肯斯坦》一書據說就是按拜倫的建議而寫的。此書於1818年完成,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說之一。這部小說出版後,受到各國評論家的重視。瑪麗·雪萊的其他作品有:TheLastMan(1826),Lodore(1835),Folker(1837)等。瑪麗於雪萊死後第二年(1823)回到英國。她為編輯雪萊詩集、書信集、散文和其他作品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圖書目錄

《譯文名著精選 弗蘭肯斯坦》無目錄

序言

本書作者瑪麗·雪萊(1797—1851)是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人珀西‘雪萊的第二位妻子。她的父親威廉·戈德溫及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均為英國十八世紀末的著名政論家。瑪麗自幼博覽群書,對當時的浪漫派詩歌及哥德式的小說頗有研究。她容貌出眾,氣質不凡。—八一四年夏,珀西·雪萊偕妻子哈麗特造訪戈德溫,與瑪麗一見鐘情。後來兩人不顧眾人的反對私奔。他們先後旅居法國、瑞士,於一八一六年九月返回倫敦。不久,哈麗特自殺身亡,同年十二月,瑪麗與雪萊正式結婚。
瑪麗·雪萊一生坎坷,曾數度遭到家庭不幸。她的同父異母的妹妹范妮自殺而死,她的三個孩子亦先後死去;更為不幸的是,一八二二年七月八日,當她與雪萊在義大利度夏時,雪萊在划船中突遇風暴,不幸溺水身亡。
一八二三年,瑪麗·雪萊由義大利返回英國。這時,她在文壇上已很有名氣。她的第一部作品,小說《弗蘭肯斯坦》頗受讀者青睞,並被改編成戲劇。二十世紀初以來,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數十部電影,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時至今日,這部小說在英美等國仍長盛不衰,成為頻頻再版、擁有廣泛讀者的一部小說,瑪麗·雪萊也因此而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弗蘭肯斯坦》現已被西方文學界公認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瑪麗·雪萊的其他作品,如歷史小說《瓦爾珀加》和《最後一個人》等均獲得成功。
瑪麗·雪萊於一八五一年二月逝世,終年五十四歲。
小說《弗蘭肯斯坦》敘寫了一個無名氏科學怪物自出生之日起便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因而奮起反抗主人、反抗社會的故事,揭露了統治階級欺壓人民的罪惡,歌頌了被壓迫者的反叛精神。
十八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現代機器和現代工業,同時也帶來了複雜的社會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革。資產階級成了社會的統治階級。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使廣大農民紛紛破產,成為農村中的僱傭工人,遭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一七八九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進一步激化了英國的社會矛盾,爭取自由、平等的民主運動日益高漲。各種革命組織,如倫敦通信協會(London Corresponding society)等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建立起來。革命者散發傳單、討論社會變革、鼓動廣大勞苦大眾走法國大革命的道路,起來推翻反動的統治階級。面對全國風起雲湧的革命運動,英國政府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措施。突出的例子便是“彼德盧慘案——一八一九年,曼徹斯特的勞工舉行民眾集會,要求政治改革;政府派兵鎮壓,打死打傷示威民眾數百人。
瑪麗·雪萊十分關心法國大革命,並深深同情英國的民主運動。她懷著極大的熱情系統地研讀了當時著名激進派政論家托馬斯‘佩恩、威廉·戈德溫等人有關法國大革命的論著,對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她痛恨暴政,蔑視權貴,深深同情被壓迫者的悲慘遭遇。她的((弗蘭肯斯坦》便是以當時英法等國社會為背景,真實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熱情謳歌了被壓迫者的反叛精神。
小說主人公之一,生物學家維克托·弗蘭肯斯坦熱衷於生命起源的研究。他試圖征服死亡,創造一種新的生命。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他終於發現了創造生命的秘訣。他從住地附近的藏屍間採集來各種死屍肢體,在一間極其秘密的斗室中,懷著犯罪的心理,製作了一具八英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