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標

譚國標

民族:漢 籍貫:廣東開平縣水口園村,1910年出生於廣東開平縣,年幼時在家鄉讀書,1923年至1928年在廣州市廣雅中學和中大附中讀書,受到大革命的影響,思想傾向進步,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34年8月1日下午,譚國標慘遭殺害。 當時年僅二十四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國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10年
  • 性別:男
  • 籍貫:廣東開平縣水口園村
基本信息,概述,

基本信息

事件:文總六烈士紀念文
名稱:譚國標
性別:男
民族:漢 籍貫:廣東開平縣水口園村 革命志士事跡介紹

概述

譚國標,1910年出生於廣東開平縣,年幼時在家鄉讀書,1923年至1928年在廣州市廣雅中學和中大附中讀書,受到大革命的影響,思想傾向進步,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譚國標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的行徑非常氣憤。1928年高中畢業後,他與何乾之一起,在廣州永漢路(現在的北京路)開設一間“秋明書店”,出售進步書籍,成為聯絡革命青年的一個據點。不久,這間書店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查封,並以“共產黨分子嫌疑”的“罪名”將譚國標逮捕。反動當局的迫害激起了進步學生的公憤,紛紛提出抗議,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反動當局才不得不釋放譚國標。 1929年春,譚國標和何乾之到日本留學,考進東京明治大學社會系。在這期間,他讀了不少馬列主義著作,初步確立了無產階級的世界觀。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他就積極投身於抗日救國的宣傳活動,因而遭到日本政府的迫害,同年12月經由上海、香港回到廣州。他從實踐中深深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真正領導抗日救國為民族和人民謀福利的政黨,並決心參加中國共產黨。雖然譚國標的願望一時未能實現,可是他並不灰心,時刻以一個共聲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按照當時中國共產黨公開提出的反蔣抗日政治主張進行活動,他在女師和省一中任教時,通過教學活動,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介紹同學閱讀社會科學入門,高爾基的小說等書,要求學生聯繫自己的真實思想寫日記、做文章。他從中發現一些思想傾向進步的學生,就進行個別談話,吸收他們參加讀書會,又以輔導學習社會科學入門等為名,從中講北伐戰爭史,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激發同學們對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和馬列主義,把青年引向革命的道路。他還與何乾之、溫盛剛等人先後創辦了《世界情勢》、《一般文化》等進步刊物,譚國標以譚衛蘇的筆名發表了不少文章。他們這些活動團結了不少進步青年,打破了當時廣州市沉 寂的政治空氣,抗日救亡運動逐漸高漲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於1933年4月成立“中國文化總同盟廣州分盟”,譚國標任組織部長。從此,他把主要精力用於組織和領導“文總”的活動。他的住處就成了秘密活動的一個據點,進步學生和“文總”成員經常在那裡學習馬列主義理論、討論研究革命工作、交流情況等。由於譚國標等人的艱苦卓絕的工作,“文總”的影響日益擴大,抗日救亡運動日益高漲,這就引起廣東反動當局的仇視。1934年1月30日,譚國標在法政路家中與愛人葉抱冰等同時被捕,譚國標被以“首要政治犯”關押在廣州市維新路公安局第三監倉里。 譚國標身陷囹圄之後,敵人千方百計企圖從他的口中得到“文總”的組織情況,並一再要他交代譚秀峰(何乾之)的下落(敵人誤以為譚國標是譚秀峰的兄弟)。敵人對譚國標施以種種酷刑,打得他血肉模糊,死去活來,但他寧死不屈,給予敵人的回答總是“不知道”三個字。每次受刑後回到牢房時,他總是忍受著身上傷口的劇痛,和同牢的溫盛剛、江穆商量對策,並由江穆把情況和意見用英文或日文傳遞給隔鄰第二號監倉的凌伯驥、賴寅仿等人,以統一口供,指導獄中鬥爭,儘量使更多的同志能夠脫離虎口,.保存革命力量。他還利用葉抱冰來取髒衣服去洗的機會,傳遞紙條給女牢的同志,介紹進步刊物《北斗》。給大家看,還寫詩歌或抄一些好的詩句給她們看,以此鼓勵她們堅持鬥爭。 譚國標被敵人折磨半年之後,身體已十分虛弱,同志們都為他擔憂,但他始終抱著革命的樂觀主義,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對同牢的同志說:“搞革命就必然會有犧牲,為革命而獻身,這是一個革命者的光榮。”在思想上早已作好了為民捐軀的準備。他在獄中事先寫好了一份遺囑,通過一位同情革命名叫阿超的工人把它帶給已出獄的愛人,囑咐她“要堅強起來,不要為我的死而悲傷,要勸慰母親,把孩子撫養成人,繼承我的遺志。”表現了革命者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1934年8月1日下午,譚國標慘遭殺害。 當時年僅二十四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