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衡(西晉大臣、文學家,謝安祖父)

謝衡(西晉大臣、文學家,謝安祖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謝衡(240-300):字德平(按《辟雍碑》)。陳郡陽夏人。西晉三品大臣、文學家,謝安祖父,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時已為博士,並於278年所立之《辟雍碑》上有記載。

基本介紹

  • 本名:謝衡
  • 別稱:謝德平
  • 字號:德平
  • 所處時代:三國魏、西晉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陳郡陽夏(河南省太康縣)
  • 出生時間:240
  • 去世時間:300
人物簡介與官場簡歷,品行與學識,晉朝的太學校長,引導長子的轉型成功,家庭成員,祖父,父親,妻,兒子,謝衡墓葬,

人物簡介與官場簡歷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為守博士(《晉書》卷二〇《禮志》中),惠帝元康元年(291年)為國子博士(《晉書》卷四〇《賈謐傳》),旋遷國子祭酒(《晉書》卷四九《謝鯤傳》),元康中擢太子少傅,太安元年(302年)為散騎常侍(《晉書》卷二〇《禮志》中)。

品行與學識

《謝鯤傳》謂“以儒素顯”;《世說新語·文學》“衛玠始渡江”條注引《晉陽秋》謂“晉碩儒”;《晉書》卷五一《王接傳》謂“博物多聞”。
謝衡的學識和官守是一致的,以儒學為宮,遂以顯名。見於《晉書》卷二〇《禮志》(中)、《宋書》卷一五《禮志》(二)以及《通典》卷八九、卷九〇的謝衡資料,均為議論喪服之文。謝衡學行是篤守傳統的儒宗,看不到一點元康名士的玄學氣習。這樣的人,顯然不會為時所重,為士流所傾心。

晉朝的太學校長

謝衡也從事了一個很累的職業,就是擔任晉朝的洛陽太學校長。當時的洛陽太學,繼承漢朝傳統,教的是孔孟儒家思想,但是社會上,特別是上層社會流行的是被儒家視為異端的老莊玄學,因此,雖然也是中央級公務員,但精通儒學的謝衡在官場裡是個異類,大家敬而遠之。
玄學和儒學,都是源自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大家各有所長。玄學側重個人的精神追求,儒學側重國家精神。儒家思想自認為自己在“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獨步天下,實際上在“誠意、正心、修身”這三個境界,玄學比儒學高明。但是講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學比玄學高明。
朝廷雖然名義上提倡儒學,但社會主導思想是玄學。士族多是擁有廣闊田園的地主,在經濟上不成問題,所以放達務虛的玄學壓倒了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精不精通玄學也成為高級公務員的認證標誌。儒學家族如果不入玄風,就產生不了為世所知的名士,也就不能在官僚階層中占有一席之地。

引導長子的轉型成功

儒家學問實際上是窮人學問,是入世學問,也就是窮人要出頭,一定要摒棄緋聞,管好家屬,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因為窮人不在權力範圍這個“世”里,所以要入世。可是士族本來就在這個“世”里,一出生就是當官的命,再好吃的東西都會吃膩,所以要解困,要出“世”,要學提倡“出世”的玄學,所以玄學是富貴哲學,因為窮人沒“世”可出。所以,真正進入高層,就必須玄、儒兼修。
謝衡的大兒子謝鯤,也就是謝安的大伯,他是個聰明人,雖然自幼飽讀儒家經典,但在他毅然轉型,改學玄學,融會貫通,謝安後來回憶謝鯤就說:“他如果遇到竹林七賢,一定會手拉手地進入竹林。”
謝鯤學玄後,技藝精進神速,被列為當時“八達”,也就是當時玄學界的八大天王之一,成為“名士”,獲得了當權者小圈子的認可,一下子就把自己家族帶進士族前列。謝鯤的轉型成功,對於謝氏家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家庭成員

祖父

謝景雋

父親

謝纘:三國魏典農中郎將

曹氏、尤氏、李氏、呂氏。

兒子

謝鯤謝裒(謝安的父親)、謝廣(字幼臨,晉武帝年間擔任尚書)。

謝衡墓葬

因此西晉國破之際,謝衡臨終前叮囑謝鯤、謝裒兄弟前住江左會稽的的族人至親。在始寧東山(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鎮。)據唐謝肈的《謝氏宗支避地會稽序》:永嘉不靖,來寓於始寧。
謝衡為始寧始祖,所謂“永嘉不靖”即指永嘉五年的“永嘉之亂”。是在永嘉五年遷居始寧。宋《嘉泰會稽志》卷十八雲“故港在嵊縣游謝鄉,有康樂遺蹟。自港以東為康樂鄉,港東即四明山,東峁山屬餘姚、新昌二縣,大氐皆古剡中也。港傍有高冢曰小相公墓,說者雲謝氏祖墓也。”或即祭酒公謝衡之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