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疊山祠

謝疊山祠

謝疊山祠在北京市法源寺后街3號、5號。南宋詩人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宋寶四年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德初以江東提刑,知信州。率兵抗元,信州失守,流亡福建山區。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至大都,病後,遷憫忠寺,不食而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疊山祠
  • 外文名:Xiedie mountain temple
  • 位於:北京市法源寺后街3號
  • 詩人謝枋得
  • 朝代:明朝
謝枋得事跡,明朝建祠,重點保護文物,謝公祠,

謝枋得事跡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江西弋陽人。宋時的著名文學家、傑出的民族英雄。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與文天祥考取同科進士。作為文學家,他的散文格調高奇,氣勢磅礴,詩詞樸素端正,沉痛蒼涼。出仕後,他剛直不阿,不畏權貴,出任考官時,曾出題以奸臣賈似道政事為問,成當權派賈似道的眼中之釘。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枋得公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時蒙古軍大舉攻宋,公變賣家產,率兵抗元,無奈信州不守,公賣卜建陽市。元征薦遺賢,枋得公列榜首,堅不赴。後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急於邀功,強之北行。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師,問謝太后攢所及瀛國所在,再拜慟哭。已而病,遷憫忠寺,見壁間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猶爾,吾豈不若汝哉。”終不食而死,為國盡節。憫忠寺,即是今天的法源寺。謝枋得盡節後,他的弟弟、妻子、兒女,也因忠烈而拒不降元,或自盡、或被殺、或被捕,《宋史》評價謝枋得“滿門英傑”。

明朝建祠

謝枋得威武不屈的民族風骨和貧賤不移的高尚情操,成為我國歷史上愛國志士的典型人物。明景泰七年九月,巡撫江西右僉都御史韓雍請求為謝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員每年為其舉行祭祀事宜,並與文天祥同賜諡號,“詔謚天祥忠烈、枋得文節” ( 《明史·列傳六十六·韓雍》 )、並“建祠於盡節之所”,供奉謝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

重點保護文物

在法源寺后街,江西會館謝枋得殉難處建祠,現院內還有二層小樓一座,原供謝疊山和文天祥像,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

謝公祠

現存部分有正堂、小樓、數間北房及水榭、戲台等建築,與法源寺幾乎連在一起,並未明確分界,法源寺后街的3、5、7號院及培育胡同的12號、12號旁及14號院的總面積約為2859.5平米。不光是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更重要的是這座祠堂建築的江南風格,對研究明代建築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