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 不久前的一個艷陽天,我專程到這兒拜謁。儘管此前我曾來過兩次,但都行色匆匆,故居給我留下的是破敗而淒涼的景象。這次感覺就不同了,倒塌已久的左廂房,後正屋次間房、讀書樓後間房以及破爛的黃土夾卵石圍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謁魏源故居
  • 人物:謁魏源
  • 毗鄰:金水河
  • 類型:故居
文章內容,人物介紹,

文章內容

循著柔麗如練的金水河,唱著“金板鏟龍門,獅象把水口”的民謠,望著凝黛蘸彩描蒼穹的筆架山,你會發現群峰環抱的千畝田疇里,有一塊閃光的沙洲,兩端微微翹起,形似一艘淘金的船。這艘“船”曾載著一位偉人,駛出金潭,奔向江浙,矚目海國!於是三百多年後,這裡便立起一塊令人瞻仰的招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均已修復,著色與原建築一致,顯得十分和諧。坐西朝東、西正兩橫純木結構的四合院裡,不再是芳草萋萋,已補栽了桃、梅、杏、竹,還有芭蕉、桂花、茶花、紫羅蘭等等,充滿勃勃生機。據故居文管所長王平一介紹,這不是隨便亂栽的,而是按照魏源詩詞里涉及的花木著意綠化的。可見,王所長對故居的建設有自己獨特的構想。  故居的遺物不多,看上去似乎空蕩蕩的,可走進去,就像走進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寶庫。你看,故居門口廳柱上懸掛著一副副古色古香的牌匾對聯,無不透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愛國襟懷。“功名待寄凌煙閣,憂樂常存報國心,”,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謀救時方”……不禁使人勾起對魏源一生許多回憶和聯想。聽說魏源祖輩手裡,建有一座“望煙閣”,每天早炊去閣樓一望,發現哪家不冒煙了,馬上送糧去救濟。因而,周圍百姓又叫它“觀音閣”、魏源受其祖輩樂施好善的影響,十分關心民眾疾苦,為官每到一處,都要貼些對聯表達自己的態度。據說在江蘇興化任縣令時,其正堂聯日:“安得民情常達,唯恐已過不聞。”“廳柱聯日:“民不可欺,常憂獲戾於百姓;官非易做,唯願推恩到萬家。”他在興化抗洪、築堤、立碑啟壩等許多動人的故事,至今還在百姓中流傳  雖說時間為載體的歷史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重複性,可我注目著史痕斑駁的件件遺物,仍能靜默中感受到一顆愛國之心在激烈跳蕩,和歲月剝蝕下人性永在的萬種風情。“讀史籌邊二十年,撐胸影子是山川,夢回漢使旄頭外,心在秦時明月光。”面對當時外侮內患,魏源大聲疾呼:“衣垢必浣,身垢必浴”,出改革社會弊端、改革用人制度等許多主張,並在林則徐贈送其編譯的《四川志》的基礎上,編纂了一部劃時代的世界百科全書《海國圖志》,讓國人正確認識世界,改變閉關鎖國、“唯我天朝獨尊的思想,開拓視野,激發富國強兵的熱情。他在《海國圖志》說:“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奏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然而,他的濟世澤民、拯救國家危亡的思想,未被當時統治者所採納,連日本人鹽谷世弘也為之義憤:“……鳴呼!忠智之士,憂國著書,其君不用,反而資之他邦。吾固不獨為默深悲,抑且為清主悲也去!”據說《海國圖志》流入日本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認為它是“不龜手之藥”,甚至有人說,沒有魏源的《海國圖志》,就沒有日本的明治維新。可在《海國圖志》背後,卻躍動著魏源那一代人的願望和探求、選擇與困惑、夤緣時會的亢奮和英雄失路的悲涼、乍驚乍喜的歌哭和風雨無常的憂嘆……  故居右邊橫著一座小樓,上下各三間,門窗格局古樸,樓上鑲著一副對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間。魏源小時候就在這樓上讀書,很少下樓。“偶爾下樓,家犬追咬”和“讀書人了迷,粽子蘸墨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樓上。如今,樓上的一切如舊。講堂的桌凳仍擺得整整齊齊,只是人去樓空;師塾和魏源的臥室一字排開,”遺物尚存,讓人想起席間夫子一句“柳絮飛來片片紅”引起滿座譁然,學生智出“夕陽反照桃花岸”為之解窘的軼聞趣事。魏源學習時用過的那個背面鐫有“墨有寶,書有香,一畝田,足稻粱”的硯池和一塊刻有“文生於情有春氣,興之所至無古人”的壓書竹片,聽說已被收藏;臥室陳列的墨硯和刻著“學而習時之”的鎮紙是代之而設的。裡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張古式以屜桌和桌上那盞桐油燈,無不露出歷經滄桑的痕跡和色彩。許是“墨有寶書有香”的緣故,誘得老鼠把桌子的抽屜啃出兩個拳頭大的洞,像歷史的一雙網洞察未來的眼睛。聽說,魏源一向“寡言笑,鮮嗜欲,雖嚴寒酷暑,手不釋卷;至友晤談,不過數刻,即伏案吟喔……”因此,他積累了淵博的知識,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終於在學術上別開生面,好友龔自珍曾贈他一副對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綜一代典,成一家言。”我想,魏源最值得人推崇的是:“力學敦品,尤篤內行,其學務有用,不託空談,往言之數十年以前,而驗之數十年以後……”不是么,他身負濟世之才,一生為改革而呼號,著書47部,卷幀浩繁,成為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生前遭跡坎坷,但其思想觀點卻影響巨大而深遠。不說成了戊戌維新的先驅,就是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與我國推行改革,對內搞活,以外開放,仍然驚人地吻合,閃耀著光照未來的異彩!  有人說,近代以來,魏源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主張改革開放的人;鄧小平是第一個將改革開放全面付諸實踐的領導者。因而建議在魏源故居塑一尊鄧小平的像,很有意義。我想,這像塑與不塑、關係不大,因為這兩位偉人早就塑在人們心裡了。  離開故居的時候,我向陳列館裡魏源的畫像深深地鞠了一躬。

人物介紹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道光二年( 1822年)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