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金門·長亭道中

謁金門·長亭道中,中呂宮調,湯式作元代散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謁金門·長亭道中
  • 創作年代:元
  • 文學體裁:曲
  • 作者湯式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

基本信息

宮調:中呂
曲牌:謁金門
曲名:長亭道中
作者:湯式
年代:元代
體裁:散曲

作品原文

中呂)謁金門
長亭道中
起初,看書,只想學乾祿②。誤隨流水到天隅,迷卻長亭路。古灶③蒼煙,荒村紅樹,問田文④何處居?老夫,滿腹,都是《登樓賦》⑤。

注釋譯文

注釋

①長亭:古代於驛道上定點設定的簡易建築,供行人休息或送別。有“十里一長亭”之說。
②學乾祿:求取做官。語本《論語·為政》:“子張學乾祿。”
③灶:兵灶,軍隊屯駐做飯處。
田文:戰國時齊國靖郭君田嬰的公子,因承襲爵位。以好士著稱,門客多達三千人。謚孟嘗君
⑤《登樓賦》:東漢末王粲依附劉表,十餘年未得重用,因登當陽城樓作此賦,抒懷才不遇之感。

譯文

想當初我勤苦攻讀,一心只想平步青雲,施展抱負。錯隨著流水來到天涯,迷失了返鄉的歸路。看那冷落的兵灶籠罩在暮煙之中,瘡痍滿目;村莊除了經霜的紅葉外,一片荒蕪。不知那愛士好客的孟嘗君今在何處?老夫我一向滿腹詩書,如今一肚皮里,卻都是抒發懷才不遇悲感的《登樓賦》。

作品鑑賞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接短亭。”篇題的“長亭道”,也含有歸途的意思。
人生繪畫的幾何圖案常常是圓形。出外兜了一個圈子,又將回到原點。是躊躇滿志?是一事無成?當此際便會生出冷靜的反思。作者正是如此,從頭回顧。“起初,看書,只想學乾祿。”“看書”用語很平俗,也未說明書的內容,但“學乾祿”三字卻隨口引用了孔老夫子的語錄,可見他讀的是聖賢之書、用世之書,且學有所成。然而緊接而來的一個“誤”字,卻觸目驚心,令讀者立即聯想到“儒冠多誤身”(杜甫《奉贈韋左丞丈》)的常語。作者所嗟嘆的“誤”,是“誤隨流水到天隅”,這固然是後悔自己隨大流追逐功名,結果身不由己,被帶到了遠離家園的異鄉,而更重要的是通過“流水”的意象,寓示了自己的抱負、事業,一概付之東流的結局。作者身在“長亭道中”,卻追憶前時的“迷卻長亭路”,也說明他對未能早日抽身退步,抱悔已久。所以儘管他諱言“乾祿”的具體遭遇,而蹉跎失意的真相,我們仍是一目了然的。
“古灶”二句,是“長亭道中”的具體所見,反映了當時戰亂頻仍、兵連禍結的社會現實。“灶”是軍隊野地屯宿造飯處的專稱,蘇軾《次韻穆父尚書》就有“野宿貔貅萬灶煙”的句子。灶上著一“古”字說明已遭廢棄,用灶的軍隊又開拔到別處。但戰爭的瘡痍是顯而易見的:古灶本身固然委付與黃昏的蒼煙,而附近的村莊也一片荒蕪,只有楓樹、烏桕之類隨著秋深季節自然轉紅。“蒼煙”、“紅樹”,一以正寫,一以反襯,卻無不繪現出戰亂的淒涼,作者用語如此凝練,表現出他心緒的雋冷。最可玩味的是他“問田文何處居”的一問。田文孟嘗君,“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尊賢好士著稱於史。作者在“長亭道中”追懷起一千五六百年前的古人,一方面顯示出他欲在亂世中施展用世抱負的初衷,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世根本就不存在孟嘗君這樣禮賢下士的豪傑。這一問補出了作者投奔無門、不得時用的“乾祿”經歷,難怪他引依附劉表而沉淪下僚王粲為同道,一肚子都是感士不遇的《登樓賦》了。從“起初,看書,只想學乾祿”到“老夫,滿腹,都是《登樓賦》”,這一首一尾的呼應和對照,典型地反映出元代下層知識分子失意、碰壁的命運。
這首小令現身說法,一氣呵成,感情冷峻而躍動。作者滿腹都是《登樓賦》,卻以散曲的形式表出,可見這一體裁直抒心聲的意義上確有其獨特的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