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幾何學基礎

羅巴切夫斯基在1829-1830年發表的《論幾何學基礎》是最早的非歐幾何文獻,因此後人也稱這種幾何為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幾何學基礎
  • 作者:羅巴切夫斯基
  • 時間:1829-1830年
  • 別稱:幾何為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
非歐幾何的技術細節是簡單的,但觀念的變革是深刻的。非歐幾何的發現打破了2000多年來歐氏幾何的一統天下,從根本上革新和拓廣了人們的幾何學觀念,為幾何學乃至整個數學及其套用開闢了嶄新的途徑。但是,由於非歐幾何違背傳統,所以在創立之初未受到數學界的重視,只是到高斯去世後,他關於非歐幾何的通信和筆記出版時,才因高斯的名望而引起數學界的關注。非歐幾何的真正確認是在1868年。這一年,貝爾特拉米發表重要論文,在偽球面上實現了羅巴切夫斯基幾何,他在歐氏空間中給出直觀上難以想像的非歐幾何模型。之後,C.F.克萊因(1871)和龐加萊(1882)分別給出各自的非歐幾何模型,說明非歐幾何本身的相容性與歐氏幾何一致,加速了人們接受非歐幾何的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