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運伙

許運伙,又名許新禮、許建民。原籍福建晉江縣(今晉江市)深滬呂宅村。1912年出於菲律賓宿務市的一個華僑家庭。許運伙的童年十分困苦坎坷。他出生不久,父親就攜眷回到家鄉。但小運伙尚未懂事,父親就因病辭世;母親因生活無著而改嫁,數年後也因病去世。後來,貧窮的繼父又帶著運伙兄弟四人入贅到坑前村。繼母的家庭也相當窮苦,一家六口,穿著破爛,靠地瓜、糠菜度日。年僅七八歲的運伙,每天就起早摸黑地拾糞拾柴,上山放羊。12歲那年,晉江一帶瘟疫流行,傳染病相繼奪去了運伙的繼父、繼母和小弟的生命,運伙成了孤兒,過著流浪、乞討的生活。許姓族親們只好把他接回呂宅村,輪流就食於各家族親。不久,一位族伯收留了運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運伙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晉江縣深滬鎮呂宅村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41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共產黨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許運伙(1912-1941),又名新禮、建民,福建省晉江縣深滬鎮呂宅村人。1929年4月前往菲律賓宿務求學,不久加入菲律賓共產黨,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36年5月因身份暴露受到通緝,被迫回國。1937年“七七”事變後從上海回到家鄉,以教員的身份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7月任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委員兼宣傳部長,1939年改任組織部長,1940年9月任泉州中心縣委書記,組織民眾抗日活動,組建抗日游擊武裝,領導泉州地區的抗日反頑鬥爭。1941年10月31日,在呂宅村開會時突遭國民黨稅警襲擊,許運伙不顧身上中彈、腸子流出的生命危險,全力阻擊敵人掩護同志們撤離,直到壯烈犧牲。

人物事跡

1929年4月,16歲的許運伙南渡菲律賓,來到伯父許景送家裡,就讀於宿務市中華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 。
從衣食無著到能安心就學的重大轉折,使得許運伙萬分珍惜這一難得的機會。他發奮學習,刻苦鑽研,加上天資聰穎,各門學科成績名列前茅,受到師生們的讚揚。中華學校的校長是旅菲進步華僑人士,受他的影響,許運伙日漸成為傾向革命的華僑青年。許運伙中學畢業後,留在伯父的店中幫忙商務。這時期,他開始參加菲律賓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1936年5月,許運伙遭菲律賓政府當局的通緝,被迫返回祖國。
七七事變發生後,許運伙到晉江石獅的坑東國小任教。這期間,他結識了中共晉(江)南(安)工委領導人李剛。不久,經李剛介紹,許運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便以教員身份為掩護,在東石的潘徑、塔頭、石菌等村的學校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和李剛、朱漢膺、何邦基等組織抗日救國話劇團,排練《在松花江上》、《打東洋》、《抓漢奸》等劇目,到晉江沿海以及惠安一帶演出;組織學生寫文章、出牆報、開演講會,進行廣泛的抗日宣傳,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宣傳抗戰殺敵的英雄人物,激發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
1938年8月,根據中共福建省委的決定,撤銷中共閩中工委,成立福清、莆田、泉州三個中心縣委,直接由中共福建省委領導。泉州中心縣委書記為李剛,許運伙被任命為縣委委員。泉州中心縣委組建後,有力地領導泉州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黨組織也進一步發展壯大。這年年底,許運伙回到家鄉呂宅村。白天,他和鄉親們在田裡勞動,晚上則利用夜校宣傳抗日救國道理,親自編寫通俗歌謠,教孩子們唱念。他發動農民、漁民捐款獻物,慰勞前方抗日將士;組織抗日青年緝私隊,到科任、圳南、石圳海口緝拿走私日貨。
1939年初,許運伙奔波於晉江、南安兩縣,聯繫黨員,發動民眾。2月,他在南安縣的詩山、金淘、碼頭等地,與同志們先後聯絡金鰲詩坂國小、劉林高山國小等校的教師,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並組織巡迴劇團演出抗日話劇,開辦民校,教唱抗日歌曲,講革命故事。許運伙注意做民眾的思想工作。在高山國小任教時,他走遍內柯、外柯、土白雲、內塘、金鰲、碼頭等地,深入到民眾中去,宣傳黨的有關抗日的方針、政策。他還經常把《學習》、《新華日報》等書刊分贈給大家學習,幫助同志們提高思想認識。
為了適應抗日戰爭形勢的需要,中共中央在1938年3月15日作出的《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中指出,大量地、千百倍地發展黨員,是黨在抗日戰爭初期迫切地與嚴肅的任務。根據這一指示,許運伙和同志們一起介紹了一批優秀分子入黨,相繼建立了中共塔頭支部、呂宅支部、沙崗寮支部和嬰山區委。1939年7月,中共閩南特委(後改稱閩中特委)建立,李剛調任特委書記,許運伙改任泉州中心縣委組織部長。為了提高黨員素質,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於1939年底在南安嶺兜舉辦黨員訓練班。許運夥同李剛一起主持訓練班,並為學員們講解黨的紀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問題。許運伙善於理論聯繫實際,講課深入淺出,生動形象,深受學員們歡迎。
1940年4月,正當青黃不接之際,一些奸商經營的糧店囤積居奇,操縱市場,米價一日數漲。民眾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而國民黨政府卻不聞不問。於是,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在泉州發動了搶米鬥爭,打擊奸商,幫助民眾解決困難。
這場鬥爭擴大了共產黨的政治影響,鼓舞了人民民眾,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但卻暴露了目標,引起了頑固派的瘋狂反撲。在大搜捕中,泉州中心縣委一些黨員和領導幹部相繼被捕,有的被迫轉移他鄉。身為中心縣委組織委員的許運伙,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毅然挑起整頓、發展組織的重擔。他聯繫、召集了一些黨員骨幹,排除萬難,溝通關係,重建黨的基層組織,同叛徒和頑固派進行了不折不撓的鬥爭。
1941年1月,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書記曾白羽被捕叛變,使泉州地區黨的組織處於極為嚴重的關頭。這時,許運伙接任泉州中心縣委書記。他充分發揮機智靈活、英勇果斷的領導才幹,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將黨員幹部轉移到晉江、南安、惠安等地農村。在南安、他指示地下黨員通過各種渠道,多方努力籌措武器,為建立游擊隊做準備工作;在惠安,他調集同志們深入到南莊、西山發展農民黨員,建立革命據點;在晉江,他通過科任勵青國小校長的親戚關係,介紹地下黨員到勵青國小任教,發展組織,建立據點。
這一時期,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許運伙仍繼續積極爭取各方面的進步力量,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晉江,他做聯保主任的工作,爭取當地保長,讓他們利用職務之便為地下黨組織提供通行證、武器等,保護地下黨組織的活動,使中心縣委有個安全的活動地帶;在南安,他派同志以“灰色”面目加入國民黨,探悉到許多情報,及時匯報給組織。
同年6月,中共閩南特委在永泰鳳洛的突軍山舉辦抗日訓練班。許運伙帶領中心縣委領導骨幹參加了學習。他們學習了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重要著作,以及省委有關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指示等。大家聯繫實際,著重研究解決各地怎樣開展抗日武裝鬥爭和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在國民黨統治區如何貫徹執行“隱蔽精幹”的方針策略等。訓練班結業後,為迅速貫徹省委和閩南特委的指示,許運伙等當即日夜兼程趕回泉州。回到泉州後,他顧不上休息,便開始布置工作。他派同志去加強南安方面的工作;抽調一批同志往福清參加抗日游擊隊,挺進抗日前線;還和同志們分頭到各地介紹皖南事變經過,傳達上級黨組織關於“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傳達貫徹省委、閩南特委的指示。在許運伙和同志們的艱苦努力下,泉州中心縣委領導下的黨組織終於又發展壯大起來,泉州各界的抗日救亡運動也更加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1941年10月31日上午,許運伙召集侯如海、施贛生、陳子俊等到呂宅村開會研究工作。忽然外面人聲喧鬧,許運伙十分警惕,立即提醒同志們說:“有情況,注意!”話音剛落,發現門口出現了個便衣,身後跟著一個持槍的警察。便衣一進門,便抬頭向樓上窺探。許運伙見狀,立即掏出手槍,並命令同志們衝出去。同志們迅速沿木梯直衝而下,從站在房門前的便衣身邊猛擦過去。驚慌的便衣側身閃開,持槍的警察被突如其來的衝擊嚇呆了,也沒有上前阻攔。就在這關鍵時刻,許運伙為了掩護同志,保護機密檔案,當即開槍向警察射擊,子彈打中警察手腕。當射擊第三發時,子彈卡住了。在與特務、便衣、警察的搏鬥中,他不幸中彈,血流不止。他忍著劇痛,跑到村邊,終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時年2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