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窪村

許小窪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北14公里,鎮政府駐地西3公里處。西與楊莊鎮太平村接攘,南鄰何家莊,東靠石泉官莊,北為何家官莊。全村共130戶,398人,耕地面積62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許小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398
  • 耕地面積:620畝
歷史沿革,經濟生活,人文歷史,人物事件,

歷史沿革

民國初期,許小窪村屬辛莊保。1948年劃歸魯西區,1954年村里成立了互助組,1955年成立了初級社,1984年許小窪村又劃歸方下人民公社,1987年隸屬方下鎮至今。

經濟生活

許小窪村地處丘陵地帶,村東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土丘,村西較為平坦,地下水源奇缺。自古以來,由於水源缺乏,村民只能靠天吃飯,糧食產量極低。生活貧困,難以溫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村民的積極性,生產力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村民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解決了溫飽問題。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水平,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2000年村里投資7萬多元在村東開挖了約3萬方的塘壩4個,在村西800米處開挖了一個4萬方的水壩。使村裡的水源條件有了較大改善。1995年村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鼓勵養蠶,共植桑120畝,村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許小窪村的面貌已發生了較大變化,1982年進行村莊統一規劃,街道有三縱三橫,橫街寬10米,縱街寬6米。村周圍有8米寬的環村路,1994年村民集資70多萬元,修了兩條寬10米的大道。一條穿村而過北通何官莊,南通何家莊,長1100餘米。另一條沿村南向東通石泉官莊,總長約1000米,村內村外交通便利。1995年村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鼓勵養蠶,共植桑120畝,村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許小窪村建村600多年來,歷盡風風雨雨,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村民辛勤勞動,許小窪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人文歷史

據《許氏譜》記載:許小窪村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當時由河北省遷來的許、石二姓建村,取名興龍官莊。後來由於連年遭受洪澇災害,改名許家窪。由於鄰近一村也叫許家窪,後又取名許小窪。後來又有李、張、楊3姓遷址於此居住。現在村中有許、張、李、楊4姓。
抗日戰爭期間,全體村民積極參加革命鬥爭,楊桂芳是抗日戰爭中泰山區第一位為國捐軀者,後來許芬蘭、楊守忠等也為國捐軀。1947年萊蕪戰役時,村民踴躍捐物支援前線。
許小窪村自建村以來,十分重視教育的發展,村內很早就有私塾,但村內小學生少,村內私塾時斷時續。直到1958年村里成立了正規國小,教育發展才陸續走向正規。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考人大中專學校的有20餘人。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楊守忠  許芬蘭  許懷貴  楊桂芳
二、歷任村支書
1948年-1952年  許明禮
1953年-1959年  許太清
1959年-1985年1月   許冠富
1985年1月-1986年1月  許德正
1986年1月-1991年1月  許子鵬
1991年2月-1998年12月 許子明
1999年1月-   楊桂華
三、歷任村主任
1945年-   許五川
1945年-   許仲蘭
1946年-1948年  張燦奎
1949年-1954年  許德芳
1955年-1956年  楊守錄
1957年-1960年  許冠富
1961年-1965年  楊守錄
1965年-1968年  楊守信
1968年-1979年  許冠富
1980年-1984年  楊守錄
1984年-1985年  許子鵬
1985年-1998年  楊桂華
1999年-2001年  許子明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楊泰東  現任武漢市洪山區水產局局長等職
張立明  現任萊蕪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張立成  泰安市88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許子法  中學高級教師
張立明  萊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市行政中心副主任
六、烈士楊桂芳
楊桂芳,又名振華、字仲馨,1910年出生於許小窪村。16歲畢業於大下高等學堂。後在本村讀私塾,20歲進萊城武術館習武,後在太平官莊、柳行溝等國小任教。文武兼備,善書畫。25歲時就寫過不少碑文。雖家境優裕,父母溺愛,卻無紈縛驕矜之態和書生文弱之氣,嚮往自由,追求進步。1933年結識並多次資助中共萊蕪縣委領導人劉仲瑩、孫啟明等。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回響中國共產黨號召,以打獵、捕魚為名到各村動員有志青年參加抗日游擊隊。變賣家產,購買馬槍1支,向親戚家借出左輪手槍1支。1938年1月2日,毅然離開父母、愛妻和不滿3歲的兒子,參加蓮花山抗日游擊隊並任第四支隊三中隊一班班長。1月26日,在新泰縣寺嶺伏擊日軍戰鬥中,腹部7處中彈壯烈犧牲,是抗日戰爭中泰山區第一位為國捐軀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