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君佐

許君佐,字朝喜,又字象泰,號心月,是宋末元初潮籍先賢,揭陽市東山區磐東鎮渡頭鄉許氏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君佐
  • :朝喜
  • :心月
簡介,歷史記載,

簡介

許君佐,字朝喜,又字象泰,號心月,是宋末元初潮籍先賢,揭陽市東山區磐東鎮渡頭鄉許氏始祖。
許家原住潮州城東韓山山前鄉,是皇親世家巨族。從許君佐上溯七代是宋英宗的駙馬、廣南西路兵馬都監許珏;上溯十一代便是潮州前八賢之一,刑部郎中許申。許君佐是理宗紹定三年(1230)十二月初一在韓山出世的。
上段敘說的這些內容,各類史籍的記載都是一致的,但許君佐父親叫什麼名字就有兩個說法了。筆者寓目的絕大多數許姓譜牒都載是叫許光祖,而自稱是宋末進士許君輔所修的澄海樟籍鄉的舊族譜(以下簡稱《樟籍譜》)又別載為許光熙。台灣《許氏大宗族譜》、新加坡《許氏宗譜》、廣東陸豐甲子《許氏宗譜》均從此說。2002年末,筆者得見《樟籍譜》,讀其中《樟籍鄉始祖君輔公所修族譜考》一文,知該譜實非宋修舊譜,而是1937年“樟建委員會”主持重新修輯的。文中說到,這一次修譜是先“集傳抄遺本數部,為之比對,其中不無魯魚之弊,經考證正焉”。可知宋修之譜幾經傳抄,到此時各抄本已有相當的出入了,或許君佐父親名字也是各抄本的出入之一,因此個人認為是光祖一說較為可信!
不但父親名字記載有出入,其在兄弟間的排行也有兩種說法。當然,絕大部分史籍都記載君佐在家是排老大的,而饒平黃崗山上鄉的舊族譜(以下簡稱《黃崗譜》)卻記為行三,說行長的是該村的二世祖許均佑(該村以許光祖為創鄉始祖)。考許均佑生於紹定四年(1231),比君佐還要小一歲,顯然不可能由他來當大哥。

歷史記載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君佐的祖父,前韶州學教授許謙夫帶同兒孫移居揭陽縣梅岡都豹崗村。是時,君佐十三歲。不久後,君佐之父,前東昌知州許光祖又另創揭陽西關外潮臨渡頭鄉。君佐自幼聰慧勤敏,移居揭陽之後,又得致仕居家的父祖悉心教導,由是學業大進。很快便考取得舉人身份,晉京參加會試。
近年修編的《揭東名人錄。》和《揭陽縣誌》都說許君佐是宋理宗丙辰科的進士,但查諸歷版《潮州府志》,於宋理宗丙辰科中進士的其實是君佐的弟弟許君輔(即前段所言及的樟籍鄉始祖)。揭陽市區磐東鎮渡頭鄉舊族譜(以下簡稱《渡頭譜》)說他是元朝進士也是錯誤的,因為元朝的科舉直到延佑時才開始,此時君佐已經過世多年了。今閱《黃崗譜》和1993年版《揭陽許氏宗譜》載君佐為鄉進士,創修於明初的潮安龍湖大巷許姓族譜(以下簡稱《龍湖譜》)載他是歲進士。我們知道鄉進士和歲進士都是舉人的尊稱,因此許君佐應該是宋末的舉人,《龍湖譜》記載他是“歲進士”還說明君佐考取舉人之後還有去京城參加會試,只是未能如願而已。
從今渡頭宗人尊許光祖為開基祖,許君佐為始祖的現實看來,許光祖應該在渡頭沒住多久,據說是老人家看到這裡毗鄰縣城,市肆囂雜,不宜隱居,便把君佐留在這裡,自己又再另行搬遷,初時住在揭陽縣屬的桃山都東嶺村(今屬揭東縣炮台鎮),最後定居在今饒平黃崗山上鄉。君佐生有愚隱和泮學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又各自生了幾個兒子,在渡頭的許氏家族慢慢興旺起來。
許君佐出任湖廣武昌縣教諭的時間,各地譜書均未標明,康熙版和光緒版的《武昌縣誌》連他的名字都沒標上,渡頭宗老持宋末之說,家傳畫像則著明官服飾。十餘年前,筆者讀得《揭陽許氏宗譜》見君佐墓像中的墳面上方半月石中心處端端正正刻了一個“元”字,心知此人定然非是宋室遺臣。後來讀得《黃崗譜》,見其序文介紹許光祖在進入元朝便隱居不仕之後,還話中有話的“遺四子,體父志者唯二世祖處士公,余則稍涉宦途,分創外方”。以此看來,許君佐確是在入元之後應詔到武昌供職的。
許君佐在武昌任職多久,有何政績,何時返鄉,均未見記載,估計在這特定歷史時刻,肯定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難怪當地誌書連名字都沒給留下來。他於元大德四年(1300)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享壽七十有一歲。與王氏,李氏兩位夫人合葬在今揭東縣玉湖鎮浮山鄉蟹地村前金雞山,名為上山飛鳳。如今此墓已是揭陽境內已知的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元代古墓。據了解,經過七百餘年的發展,許君佐後人已遍及全球五大洲,達十萬餘眾,每年的十月二十六日,各地裔孫代表雲集墓前祭掃,車水馬龍,甚是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