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鎮(廣東博羅縣轄鎮)

觀音閣鎮(廣東博羅縣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觀音閣鎮隸屬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地處東江中游西北岸,東面和南面隔江與惠城區蘆洲鎮相望,西面與楊村、楊僑鎮相連,北面與麻陂、石壩鎮相鄰,是博羅、惠州(惠城區)、河源三地的交匯處。

截至2014年,觀音閣鎮版圖面積143平方公里,下轄1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29150人,其中戶籍人口28050人,外來人口1100人。2014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255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觀音閣鎮
  • 外文名稱:Guanyinge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博羅縣
  • 下轄地區:觀音閣1個社區、柏湖等14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觀音閣鎮塘新路1號 
  • 電話區號:0752
  • 郵政區碼:516164
  • 地理位置:東江中游西北岸、博羅縣東北部
  • 面積:143平方公里
  • 人口:29150人(2014年常住人口)
  • 方言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L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旅遊景點,領導班子,

歷史沿革

乾隆二年(1737年)陳姓從興寧遷至觀音閣鎮地域開設店鋪。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村民在東江近鵝形埠頭角建造“埠鵝古寺”,供奉“坐蓮觀音”,人稱觀音堂;後店鋪逐漸增多漸成圩鎮,故名觀音閣。
1979年稱觀音閣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恢復區鄉建制,名為觀音閣區。
1986年1月,改區設鎮,更名為觀音閣鎮,屬博羅縣轄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觀音閣鎮轄棠下村、南坑村、砂嶺村、伍塘村、聯星村、彭村村、南村村、柏湖村、十字路村、菱湖村、楊村村、塘角村、桂嶺村泳新村14個行政村和觀音閣社區1個社區。鎮政府駐地觀音閣鎮塘新路1號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觀音閣鎮位於博羅縣東北部,距縣城羅陽鎮69公里,地處東江中游西北岸,東面和南面隔江與惠城區蘆洲鎮相望,西面與楊村、楊僑鎮相連,北面與麻陂、石壩鎮相鄰,是博羅、惠州(惠城區)、河源三地的交匯處。全鎮國土總面積143平方公里,鎮中心大致位於北緯23°24′,東經114°36′。

地形地貌

觀音閣鎮地貌主體為殘丘緩坡和沖積平原,地勢北高南低,南部為漫灘及階地構成的平地,北部為丘陵區。

氣候

觀音閣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其次是東南風,氣溫溫和,溫潤多雨,年平均氣溫21℃,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

人口民族

觀音閣鎮民族以漢族為主。截至2014年,該鎮有常住人口29150人,其中戶籍人口28050人,外來人口1100人。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觀音閣鎮觀音閣鎮
觀音閣鎮水資源主要來自東江,東江上遊河段流經該鎮9個行政村,總長達31.8公里。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觀音閣鎮平地常用耕地面積27560畝,其中水田14149畝、旱地13411畝;山地以丘陵為主,總面積達46341畝。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觀音閣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7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0472億元、第二產業2.8342億元、第三產業2.1902億元;鎮財政收入276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11億元;完成稅收2171.1萬元,其中國稅732.2萬元、地稅1438.8萬元;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0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11元。
2014年,觀音閣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255億元,比去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1.0573億元、第二產業3.0028億元、第三產業2.1654億元;鎮財政收入335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3033億元;完成稅收2288.2萬元,其中國稅879.3萬元、地稅140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038元。

第一產業

2013年,觀音閣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6億元,農業增加值1.05億元。全鎮種植水稻17731畝,產量7200噸;花生4535畝,產量2250噸;甘蔗3210畝,產量12800噸;甜玉米3520畝,產量5000噸;紅瓜550畝,產量20噸;紫薯1500畝,產量1250噸。水果種植4890畝,其中荔枝2530畝、龍眼1310畝、其他1050畝。
2014年,觀音閣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5780億元,農業增加值1.0573萬元。全鎮耕地面積44394.2畝(水田17731畝,旱地26663.2畝),山地6.1萬畝,生態林面積2.3萬畝,魚塘4530畝。農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甘蔗;經濟作物主要有甜玉米、紅瓜、淮山、紫薯、白玉甜筍、蔬菜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龍眼等。種植水稻34995畝,產量約13998噸;花生4235畝,產量約847噸;甘蔗17478畝,產量約87390噸;甜玉米5289畝,產量約5289噸;紅瓜1600畝,產籽約56噸;紫薯約532畝,產量約266噸。全鎮水果種植總面積6187畝,其中荔枝2912畝、龍眼2482畝、其它793畝

第二產業

2012年,觀音閣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5 億元;年末有工業企業8家,其中規模以上3家。
觀音閣鎮發展規劃圖觀音閣鎮發展規劃圖
2013年,觀音閣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3億元;年內重點建設3個項目。
2014年,觀音閣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456萬元,比上年增長31.2%;全年共引進3個重大項目。

第三產業

2012年,全鎮第三產業增加值1.89 億元。年內盤活150畝閒置多年的土地,占地100畝的山水田園區啟動建設,首期投資2.5億元的200座莊園式遊艇俱樂部開建。
油菜花開油菜花開
2013年,觀音閣鎮第三產業增加值2.19億元;年內編制完成全鎮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重點開發東江旅遊項目。
2014年,觀音閣鎮第三產業增加值2.1654億元;全年重點開發建設5個旅遊項目。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建設

2014年,觀音閣鎮升級改造觀麻公路約7公里,投入389.34萬元建設楊村村8.652公里村組道路,投入250萬元完成全鎮村道硬底化建設6公里,同時全年完成泥磚房改造130戶,實現全鎮無害化戶廁改造率達98%;投入140多萬元啟動桂嶺村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投入1422.03萬元,完成泳新、楊村、菱湖、彭村和南村等五個行政村共8281.9畝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投入70多萬元對該鎮彭村、聯星、柏湖、南坑、十字路等村排灌渠、水毀道路實施水利工程修復,受益民眾達1萬多人。

文化教育

2014年,觀音閣鎮有完全中學1所,有教職工57人,在校中學生541人;完全國小1所,教學點3個,有教職工114人,在校小學生1574人;幼稚園1間,幼師30人,在園幼兒605人。全年投入190萬元建設完善了觀音閣中學的飯堂,投入70萬元完善文化路安全設施與綠化,投入109萬元配齊中國小的教學儀器設備,投入36萬元獎教獎學。
觀音閣中學觀音閣中學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觀音閣鎮共有1所鄉鎮綜合衛生院,15個村醫療衛生站。
2014年,觀音閣鎮完成各村(居)新農保、醫療保險、社會保障卡發放任務,覆蓋率達100%。

交通

截至2013年,觀音閣鎮境內有觀楊公路、觀麻公路、觀古公路等縣級公路;鎮域周邊有惠深、廣惠、惠河高速公路,京九鐵路廣梅汕段以及205國道、324國道。鎮內東江航運上可達河源龍川,下可至惠州、東莞、廣州。

旅遊景點

觀音閣東江濕地公園
觀音閣鎮東江濕地公園是東江流域最大的天然生態濕地公園,主要有菱湖村碉樓、觀音廟、東江草原古村和馬鞍山等景點。菱湖村內共有3座歷史悠久的圍屋和4座碉樓,其中一座忠心圍屋北碉樓保存完好,且裡面機關重重。
觀音閣鎮觀音閣鎮
觀音閣綠道處於東江濕地公園之中,全長約40公里,全程綠樹成蔭,綠道沿著東江分布結合原有的生態特點,統籌利用沿線的閒置民居、江景,將具有觀音閣特點的自然景點、人文景觀等串聯起來,沿線設定有沿江觀景台、腳踏車驛站、補水站等配套設施以及農家樂休閒餐館等。
觀音廟
觀音閣鎮觀音廟包括埠鵝古寺、天后宮、三界廟三部分,是釋道儒並蒂之地,系羅浮山派支宗教場所。
觀音廟觀音廟
埠鵝古寺歷史最悠久。觀音閣曾名埠鵝,寺內碑文載:“茲埠鵝一寺,創於明盛”。
在清代,粵東秀才趕考、官員赴任大多坐船路經觀音閣,他們在慕名上岸朝拜觀音的同時,也祈求天后娘娘賜予風平浪靜、風調雨順、歲歲平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觀音閣眾紳士在埠鵝古寺左側建了天后宮,供奉天后娘娘神像,供過往商旅朝拜。
東江多洪水,墟鎮及“埠鵝古寺”多次有被淹的危險,當地人便於清朝乾隆十五年,傍埠鵝古寺左側建起了“三界廟”,廟中供奉的是天界、人界、地界“三界丞相”,也就是唐朝宰相魏徵的神像,望借其威名鎮住洪魔。“三界廟”門前雕刻了一副對聯“三春嘉景盛唐世、界地鼎興魏相時”。
後來,埠鵝古寺、天后宮、三界廟被民間統稱為觀音廟。

領導班子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羅耀生
黨委副書記、鎮長:黃卓豪
黨委專職副書記:彭健忠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劉靖宇
黨委委員、副鎮長:陳雪峰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王建文
副鎮長:葉永強
副鎮長:劉賢景
(註:以上人員資料更新於2015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