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村(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西河村)

西河村(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西河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河村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西1公里,北臨太平鄉和平村,南臨艾河村,東臨王莊二乾,西臨太平鄉勝利村。全村區域面積2313畝,其中耕地面積2113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253戶,總人口868人,其中男性448人,女性420人。生活狀況解放後,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義和鎮政府駐地西1公里,
  • 人口:868人
文化教育,衛生醫療,計畫生育,社會保障,經濟產業,歷史沿革,大事記,婦女組織,團組織,

文化教育

1958年創辦西河國小,學校占地面積 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 ,校舍25間,設國小班5個。1975年創辦西河中學,學校占地面積2240平方米,建築面積372平方米 ,校舍20間,設班級3個。1985年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義和中學就讀,入學率達到100%,2001年建幼稚園。

衛生醫療

1970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王連珍任衛生員,“文革”時稱“赤腳醫生”,2001年村里建造標準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5%。2006年村建3人組成的保潔隊伍,集中收集和處理村民的生活垃圾。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1998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1998年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補充協會工作情況、對獨生子女戶的獎勵補助措施)。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200人,全年出生數12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6%,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千分之三。

社會保障

1992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512人,占村人口的58%,參加其他保險54人,占村人口6.2%。自2001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95%。全村五保戶3戶,重殘貧困戶5戶,每年救濟800元;70歲以上老人35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全村最低生活保障戶5戶,人數8人,每人年補助金額800元、享受住房貧困戶安居工程4戶。

經濟產業

村內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農業以種植棉花、玉米、冬棗為主。特色經濟以糧棉,林果為主。全村有148戶從事糧棉,林果的生產經營。年產量30萬斤,產值120萬元,戶均8千元,人均4千元。民眾收入來源是糧棉種植、林果、運輸業、建築業、土方工程等。
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5250元。

歷史沿革

西河村原址位於現址中部,沿沾利河往西5公里處。1924年,霑化縣流鐘鄉大樓村朱玉迪遷此,稱大樓屋子。1925年肥城縣張子凡遷此稱肥城屋子。同年霑化縣黃升姜家村民遷此,稱孟家屋子。1942年霑化縣黃升姜家村民遷此,稱姜家屋子。1956年,合作化時,本村與肥城屋子、姜家屋子,孟家屋子合併為一村。因位於黃河故道西灘上,故取名為西河灘,簡稱西河。該村1952年成立互助組,組長薄其芹;1953年成立初級社,社長薄其芹; 1956年成立高級社,社長薄其芹,;1958年成立生產大隊,下設5個生產隊,大隊長張宗堂;1966年成立革委會,1976年恢復生產大隊並成立管委會,大隊長張宗堂;1984年8月改為村委會,主任付延廣。
1984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0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西河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1名,委員4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1986年12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大事記

1949年4月,西河村黨支部成立。朱月訥擔任支部書記, 張俊堂任組織委員, 王福林任宣傳委員。
1946年 5月 西河村村成立抗日民眾組織農救會、婦救會、青年團、自衛隊。張俊堂任農救會會長,任寶英任婦救會會長、付廷義任自衛隊隊長。
1952年,西河村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組長薄其芹。
1953年,西河村成立初級社,社長薄其芹。
1956年,西河村成立高級社,社長薄其芹。
1958年,西河村成立生產大隊,下設5個生產隊,大隊長張宗堂;
1966年,西河村成立革委會。
1976年,西河村恢復生產大隊並成立管委會,大隊長張宗堂。
1984年 7月,西河村村民委員會成立,主任付延廣。
1956年 5月,西河灘村被命名為西河村至今。

婦女組織

1946年5月,西河村成立以任寶英為會長的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60年8月改稱婦女大隊,1976年5月改稱婦代會,1993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民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畫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

團組織

1922年5月,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抗爭時期,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成為抗日救國的青年團體。當時西河村沒有建立組織。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黨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議建立民主青年團。1949年4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西河村團組織自1953年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在上級團組織的帶領下,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如:1963年的學雷鋒活動等。真正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