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模式

“西江模式”是指西江苗寨自2008年以來,以旅遊開發作為發展導向,在經濟、文化、社會、經營、脫貧等方面產生規模化“紅利”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經驗和可以操作的運行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江模式
  • 外文名:xijiang moshi
  • 類型:運行體系
  • 時間:2008年
“經驗”和“做法”是“西江模式”的重要核心。雖然這些經驗和做法做在整個模式的運行中仍須有待最佳化和改進,但經過長達10年之久的摸索、實踐與調適,已經很好地貫穿於品牌塑造、利益分配、旅遊扶貧、文化傳承與保護、景區經營與管理、景區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像全國眾多的民族村寨一樣,經濟發展欠後,並無任現代產業作為發展基礎。通過旅遊開發,到2016年,西江苗寨景區遊客接待量超過48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41億元;在西江苗寨經營的各類商業主體高達1300多家,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形成了旅遊開發完整的產業鏈;通過景區帶動,不僅帶動了周邊附近20多個村寨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也對當地是縣域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目前,西江苗寨已成為貴州民族文化旅遊發展的引擎和發動機,到貴州旅遊,必到“西江苗寨”已成為遊客的共識。
從脫貧層面來看,2008年以前,整個西江苗寨社區居民以傳統農業耕作為其生計方式,外出勞務輸出是其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寨青壯年勞動力99%都外出到省內及沿海發達一帶打工;2008年旅遊開發後,外出打工村民逐漸回流,截止到2016年,整個村寨社區青壯年勞動力在外打工人數基本為零。臨近的就業機會、參與旅遊發展的均等機會,基本解決了村寨社區居民的收益和脫貧問題。僅在2016年,西江苗寨全體村民通過制度性收益、資產性收益、勞務性收益和經營性收益等四大收益手段,人均年獲利就超過了萬元,社區大部分居民已經實現了脫貧創富。
就文化的角度來說,2008年以前,西江沒有一家民族博物館、沒有任何一個文化展示點,社區居民的文化自覺意識尚處在自然狀態。2008年以後,西江苗族博物館和20多戶家庭博物館的成立,使得西江苗寨第一次有了本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展示的場所。近年來,以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重要推動,“銀飾坊”、“刺繡坊”、“蠟染坊”、“古歌堂”、“鼓藏堂”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展示點的推出,極大地保護與彰顯西江苗族的傳統文化;西江村兩委以及西江千戶苗寨文化研究院在各種節慶舉辦的“學苗文、唱苗歌”,“千人齊唱苗族古歌”等活動,極大地喚醒了社區居民對民族文化保護的熱情;雷山縣旅遊管理園區對千棟吊腳樓的獎勵保護條例,有效地保護了苗族傳統建築吊腳樓這一珍貴文化遺產。
就村寨面貌和居民生活而言,自2008年旅遊開發以來,整個村寨較以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有機更新。2011年西江苗寨開始修建自己的污水處理廠。經過多年整治,西江苗寨以前污水橫流,畜糞滿街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各種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與提高,苗族傳統吊腳樓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保護;“千戶燈火夜景工程”不僅增加了傳統村寨的看點與顏值,還結束了村寨居民出門照亮“靠月亮”、“打電筒”的歷史;2015年,貴州縣縣通高速修到寨門口,構建出了西江苗寨和外界交流的快捷通道。收入的提高、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目前西江苗寨村民自有各種汽車超過了800多輛,98%以上的住戶都有冰櫃、彩電,都已實現了水沖式衛生間,洗澡間24小時供應熱水,生活質量今非昔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