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商用在線上情報檢索系統

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在線上情報檢索系統。20世紀60年代後期,歐洲開始出現文獻資料庫的批式或在線上服務,如英國工程師協會所屬的文摘發行部,開始提供INSPEC機讀文獻磁帶的批式處理服務,聯邦德國製藥公司與海基斯特合作成立情報中心,開展在線上服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歐商用在線上情報檢索系統
  • 屬於:歐洲經濟共同體在線上情報檢索系統
  • 時期:20世紀60年代後期
  • 意義:增強歐洲的情報實力
系統介紹,系統創建的意義,

系統介紹

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在線上情報檢索系統。20世紀60年代後期,歐洲開始出現文獻資料庫的批式或在線上服務,如英國工程師協會所屬的文摘發行部,開始提供INSPEC機讀文獻磁帶的批式處理服務,聯邦德國製藥公司與海基斯特合作成立情報中心,開展在線上服務。到70年代初,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所屬的文獻服務中心(CDST)建成PASCAL資料庫,並通過CYCLADES網路開展在線上服務;歐洲航天局情報服務中心(ESA-IRS引進了美國NASA的檢索系統NASA/RECON進行文獻資料庫的在線上服務。1971年 6月24日歐洲經濟共同體部長會議通過了一項旨在協調成員國有關科學技術情報與文獻活動的決議,決定開始籌建歐洲直通情報檢索網路系統(EURONET-DIANE)。到 80年代西歐商業在線上情報系統已達50餘個,其中較著名的有:歐洲航天局的 ESA-IRS系統,法國遠程通信公司的Telesystemes-Questel系統,及聯邦德國STN-karlsruhe系統、英國Pergaman Infoline系統。1986年初,Infoline系統通過智慧型接口與ESA-IRS互連,從用戶角度來看,兩者已經合為一個系統,可以使用ESA-Quest檢索命令語言來檢索Infoline資料庫 (見表)。
西歐商用在線上情報檢索系統

系統創建的意義

1981 年歐洲在線上情報市場的交易額為 1.8 億美元,不到美國的1/3,到1985年也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針對這種情況,歐洲共同體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改善歐洲情報產品和服務以提高在世界情報市場的競爭能力,並制定了一系列發展共同體信息技術的戰略計畫,如歐洲信息技術研究與發展戰略計畫(ESPRIT)和歐洲先進通信技術研究和發展計畫(RACE)以及1984~1988年情報技術發展5年計畫等。通過發展情報新技術,如光碟存儲和檢索技術、全文資料庫和電子出版物、一次文獻衛星傳送系統、圖像資料庫和信息傳視系統、寬頻帶通信技術等來建立高質量的情報系統,全面與美日抗衡,增強歐洲的情報實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