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西安城牆內,是為保護唐長安城皇城含光門遺址而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2006年11月開始籌建,2008年9月建成開放。現隸屬於西安城牆景區管委會。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屬於國有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設有行政部和文保部兩個部門。博物館仿城牆建築並與城牆相連,建築面積近4000平方米。

博物館內主要展示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城牆斷面遺址(包括隋唐、唐晚期至五代、宋、元、明、清及近現代的城牆土遺址)和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並設有“中國城牆發展史”專題展、“唐長安城”專題展及西安城牆明清古建構件展三個展覽。博物館二樓還設有多媒體功能播放廳,播放視頻資料《今古滄桑含光門》,講述含光門的歷史、文化內涵及考古發掘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博物館
  • 地點:明清西安城牆
  • 竣工時間:2008年9月
  • 開放時間:8:00-17:30
  • 館藏精品瓦當、文字磚、吻獸
  • 門票:40元
  • 開館時間:2008年9月
發展歷史,館藏文物,唐城遺址,專題展出,遺址內容,古都長安,開放時間,價格線路,

發展歷史

整個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布局分為東大廳、中大廳和西大廳。博物館東大廳的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從這裡可以想像到唐含光門的宏大雄偉。唐含光門遺址門址呈長方形,長37.4米、寬19.6米,以純淨黃土版築而成。西大廳的城牆斷面遺址城牆斷面是西安城牆的一部分,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這裡展示著西安城牆的歷史發展進程,比較全面的向人們展示了西安城牆的歷史演變,在我國現存城牆遺存中較為罕見,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包孕著重要的歷史信息,是西安城牆歷史變化的一個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和展示價值。
在博物館中大廳一層有隋唐含光門復原模型和清西安府城沙盤模型,再現隋唐含光門雄偉和輝煌,並向人們通過語音顯示屏訴說著西安古老的城牆和街區文化。

館藏文物

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的陳列圍繞隋唐長安城和城牆、附屬建築的主題著手,包括兩個專題陳列和一個臨時展覽。
隋唐長安城專題陳列
宏偉壯麗的隋唐長安城,堪稱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之典範,其形制規整大氣,藝術處理成熟,城市布局合理,在我國城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唐長安城又是一個詩畫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雄厚的經濟實力,使之升華到極致,在中國古代絕無僅有。不論是城市規制,還是文化藝術,對後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本展覽通過文字和圖片,全面介紹了隋唐長安城的建城歷史、宮城皇城外郭城、里坊布局、寺觀園林、商業貿易及對外交流等情況,展示了作為隋唐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及國際化大都市的長安城的全貌。
城牆發展史專題陳列
中國城牆起源於原始社會晚期,仰韶文化是城牆的萌芽期,龍山文化至夏早期是城牆的雛形期,夏、商、周至隋唐為發展期,宋元明清為成熟期。在中國古代,城牆的建造是僅次於治水的大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與人力。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讓世人矚目,而數千年來,中國大地上建造的都城、王城、府城、縣城,其城牆連線起來,又何止一個萬里長城!因而,中國古代的城牆,不僅是戰略防禦體系,更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國農耕民族的思想觀念,同時也涉及古代科技、城市規劃等諸多領域。本展覽通過展示各時期城牆的典型代表,向觀眾講述了一部城牆發展的歷史。
西安城牆明清古建構件展(臨時展覽)
西安城牆明清古建構件展,是利用博物館二樓大廳空間布置的。在大廳四周的牆壁上,懸掛著與古建構件相關的圖版。大廳內展出具有代表性、能體現古建特色的相關文物,包括瓦當、文字磚、吻獸(也稱鴟吻、蚩吻)等城牆、城門建築構件,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和較高的文化內涵與專業水準。它與西安古城牆以及含光門遺址展示的文化內涵相協調,讓觀眾盡情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展覽展示了多件西安城牆明清古建構件,配有簡潔的文字說明和圖片,從細微之處展現中國古代建築的典型風貌和獨特魅力,是觀眾了解我國古建知識、近距離欣賞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平台。

唐城遺址

專題展出

博物館內主要展示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城牆斷面遺址(包括隋唐、唐晚期至五代、宋、元、明、清及近現代的城牆土遺址)和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並設有“中國城牆發展史”專題展、“唐長安城”專題展及西安城牆明清古建構件展三個展覽。博物館二樓還設有多媒體功能播放廳,播放視頻資料《今古滄桑含光門》,講述含光門的歷史、文化內涵及考古發掘過程。

遺址內容

1、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
博物館東廳展示的是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在這裡,觀眾可以想像到當時含光門的雄姿。含光門是隋唐長安城皇城南側城牆三座城門中靠西的一座,最早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它雖屬偏門,但由於與鴻臚寺、太社、西市相鄰,因此地理位置顯得非常重要。
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呈長方形,長37.4米、寬19.6米,以純淨黃土版築而成,東部保存最高處8.2米,中、西部殘存僅1米。有三個門道,中間門道寬5.72米,東、西門道各寬為5.35米,進深均19.6米,門道之間的隔牆均3.07米。用純淨黃土版築的門礅,一高一低,巍然挺立,散發出來濃重的黃土氣息。東門道保留著唐代、宋代兩層路面,中、西門道是唐代的路面。考古發掘時,在西門道東側一個石砌方格裡面,發現了類似香灰的東西。考古專家推測,它可能是為按時啟閉城門,焚香計時的地方。
2、城牆斷面遺址
城牆斷面是西安城牆一部分,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包含著重要的歷史信息。它證明西安城牆最早可以追溯到隋開皇二年(582),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西安城牆始建於隋開皇二年,經過唐末五代、宋元時期的改建,特別是明代洪武三年(1370)的擴建,和隆慶二年(1568)改隋唐以來的土城而為磚城,以及清、近代的多次修葺、增建,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類似含光門這樣的情況,在我國現存城牆遺存中較為罕見,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比較全面地向人們展示了西安城牆和城市的歷史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工程技術等,具有較高的研究和展示價值。
通過對含光門遺址斷面結構、土質、土色進行劃分,可將其從早至晚,分為五個時期:
(1)隋唐(581-907)
(2)五代(907-960)
(3)宋元(960-1368)
(4)明清(1368-1911)
(5)現代(1912- )
通過欣賞“黃土高牆”風姿,透過五個文化層,我們可以了解這五個時期對西安城牆進行修築、增補的諸多歷史和文化信息:如皇城牆體的做法、唐皇城與唐外廓城的規格模式、城牆磚縫採用白灰摻糯米汁為粘合劑等等。特別是通過這一遺址斷面還可以發現,明代西安城內地面要比唐代皇城地表高出將近3米,說明了經過600多年的時間推移,長安城經歷了難以想像的滄桑變遷。
3、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
2004年初,在對暴露的西安南城牆斷面展開考古調查時,在城牆底部發現了一處隋唐時期皇城城牆下部的過水涵洞
涵洞軸線與城牆走向垂直,壓於隋代所築夯土城垣之下。其直壁高1.5米,經初步復原,涵洞上部為單拱拱券,拱跨約0.6米左右,拱高約1.2米,涵洞全高接近3米。拱洞南端,水平埋設有花崗岩大石條,左右砌入磚壁。洞頂石條下面與洞底石條上面相對鑿有橫排三個方孔,內插鐵柵。鐵柵用邊長近10厘米的粗方鐵柱組成,其間縫隙甚窄,即使兒童亦難以進入。含光門之內,為國家重要機構所在地,太社、太廟與百官衙署、禁、倉廩等全設於此,故戒備森嚴,需有魚符方能通行。皇城城牆為此專設帶柵水門。因此,含光門門西這處水柵既要通水,又要防範外人從涵洞進入皇城禁區。
涵洞南高北低,經測量,兩端底部高差在20厘米左右,可見水是自南向北流過涵洞。長安城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故諸渠引水都是從城南進入向北流淌,含光門也不例外。這裡的過水涵洞大致含光門西側,可能與城內外大街西邊排水路溝相通。
隋大興城的設計者中宇文愷與賀婁子乾,都精通水利。長安城引有清明、永安、龍首、漕渠、黃渠等數條大渠入城,另外,城中還有諸多支渠與水溝,與諸大渠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供排水系統。這處涵洞,覆壓於隋所建皇城之下,而隋皇城建築時代比較明確,即自隋文帝開皇元年(581)開始規劃,至三年春即建成主體並遷都於新城。可見,含光門的過水涵洞應當是公元581年-582年間建成。含光門過水涵洞採用了當時先進的磚結構,保證了夯築時的震動和城牆長期的壓力,不至於對券洞產生破壞,足見古人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
這處殘存的過水涵洞,還為我們保留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它的存在,其一,使我們控制了一處隋唐皇城外界的精確位置,與其東側的含光門遺址外界相配,可以大致定出這段唐皇城的走向;其二, 涵洞式水道結構非常類似於現代公路、鐵路上的涵洞,說明在公元七世紀左右,大型工程的過水結構已經發展成熟。

古都長安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歷程。周秦漢唐在這裡創造了歷史的空前輝煌,唐長安城更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精華體現。在歷經了一千餘年的風雲變幻、月落日升之後,如今的含光門博物館,正在通過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城牆斷面遺址和隋唐過水涵洞遺址,向人們展示著當年唐長安城的雄渾氣勢。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開放時間:8:00-17:30

價格線路

門票價格:成人票40元,60歲以上老人、兒童及學生票20元,70歲以上老人及軍官免票。
公交線路:乘坐6、16、18、35、224、251、311、402、405、407、502、509、604、608、701、800、921、922路公車至含光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