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校徽

西安交通大學校徽

西安交通大學校徽是西安交通大學的標誌。

1926年交通部南洋大學將“鐵砧鐵錘書籍”樣校徽呈送時交通部並獲批准使用。2011年起,西安交通大學使用現行標準校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交通大學校徽
  • 外文名:the Emblem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設計時間:1926年
  • 設計者:徐震池、楊恆
交大校徽介紹,交大校徽規範,標準彩色校徽,校徽格線定點陣圖,校徽安全空間,校徽正負形,校徽組合規範,輔助圖形規範,交大校徽校園造型,交大校徽的社會影響,西安交大對校徽的註冊保護,兩所交大關於校徽問題的和解,

交大校徽介紹

西安交通大學校徽設計於1926年。
1926年確定的交通大學校徽原稿(西安交大檔案館歷史檔案)1926年確定的交通大學校徽原稿(西安交大檔案館歷史檔案)
1926年1月23日,凌鴻勛校長通告公布校徽,云:“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揚學校性質,與精神關係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亟應明定,曾經徵求式樣,並交由教務會議推定委員會審查。茲經參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亟公布,作為本校校徽。下學期起,一律採用,特此通告。”按校徽中心為鐵砧鐵錘,砧上置中西書籍若干冊,示工程教育工讀並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數碼1896四字,示本校創辦之年份,用世界公曆者,取其便也。砧外為齒輪,外框象車輪,皆寓工程交通之意。框與輪之間,上半題篆體“南洋大學”四字,下半題“NANYANG UNIVERSITY”英文字。全徽取義深遠,含義顯豁,允稱佳構。
歐美國家,“”是徽幟emblem, badge),“”是火漆封緘印章seal),二者統稱“標誌”(logo, symbol)。注意到西安交大在1926年確定的“徽章”周邊,繪有一圈熔融冷凝後的火漆(又稱“火漆蠟”,sealing wax),由此說明,交大最早的校徽造型應屬於“校章”。但這只是對詞義的一種嚴格分類方法,實際過程中一般不作區別而混同套用。
1926級學生徐震池是交大校徽的設計者之一,他親自撰寫了專文——《南洋新校徽之意義》,以詳細介紹新校徽的確定過程和含義:
南洋新校徽之意義——徐震池(西安交大檔案館館藏檔案)南洋新校徽之意義——徐震池(西安交大檔案館館藏檔案)
“年來校務更新,朝氣蓬勃,如重要建築物之次第增加,工業展覽會之極力籌備,各種出版品之刊行,中國小學制之革新,以及材料試驗之對外[編者註:原文“對外”誤作“封外”。]公開等,無論矣。即校徽[編者註:粗體文字為編者著重標記,下同。]一項,以其為學校精神所寄託,亦決議改良,廣徵眾作,以應急需,當時應徵者極其踴躍。震池不敏,亦擬具數式投稿。後經校方組織委員會慎重審查,共取二式備擇:一為畢業同學楊恆君作,又一則拙作也。復經校務委員會議議訣,將兩式合併,並請杜光祖楊培琫兩先生加以修正,始成今式。自後凡與學校有關之用品檔案,均可加蓋是,以資識別也。
中繪中西書各數冊,橫豎堆列於鐵砧之上,砧前倚錘一,砧尖端懸鏈環五,取寓工於讀、學重中西之意。砧基寫阿拉伯數字1896,示吾校創辦年歲,是為奠基之始,砧之背面為一形,盾紋縱橫歷歷可數,勉人當忠於一己,而勇於前進,庶幾能縱橫天下也。環盾作齒輪(Gear),形略似電機中轉核(Armature)之橫截面,則示著稱於吾校之各學科,亦所以表示其為交通事業也。外圈校名上部篆書小篆取其美觀易識)南洋大學四字,下部楷書NANYANG UNIVERSITY兩字(英文取其歐美通用),則又期其能名播中西也。綜觀全圖,用意深遠,既精美,亦莊嚴。相得益彰,與吾校當並垂不朽矣!
考吾校舊式之徽章,形色至為不一,求其有意義而會經學校規定者,得其二。蓋嘗讀校歌,知‘醒獅起搏大地’昔曾定為校旂,且亦數見於他種典籍,此其一;又有作盾形,上銘拉丁文DUCIT AMOR PATRIAE[編者註:即Love your country with all your heart,“心繫祖國”。],外加英文校名及地名CHIAO-TUNG-PU NAN-YA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即中國上海交通部南洋大學校),間嵌齒輪者,此其二。前者系南洋公學時代所用,畫意淺俗,式似商標;後者雖制用未久,但全屬西文,貽譏洋化,均不足以代表吾校之獨立精神,及其複雜現象,廢之宜也。此外尚有帽章一種,亦新經學校頒行者,以其過於單簡,(星形內刻凸字篆書‘南洋’)不贅於此。
交通大學歷史印跡——《南洋新校徽之意義》銘刻交通大學歷史印跡——《南洋新校徽之意義》銘刻
按校方徵求校徽時,其他如校歌﹑校聲﹑校色等,亦均在徵稿之列,今聞尚在評選,一時不及公布雲。”
應該注意的是,上文並未涉及南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時稱)校徽的原創性。但通過對新校徽中的“盾形”“齒輪”“NANYANG UNIVERSITY”等表達元素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徐震池顯然是受到了“吾校舊式之徽章”的啟發。客觀來講,無論今已難覓的那款被“貽譏洋化”的舊式徽章,抑或這份校徽新方案,它們同樣“均不足以代表吾校之獨立精神”。也就是說,若要深究交大校徽其來源,則更多的是出於模仿,而非獨立的創造。事實上,交通大學校徽的構思,與麻省理工學院校徽有著微妙而又深刻的聯繫。不過,考慮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起步甚晚,早期的交通大學“照搬”麻省理工的辦學經驗,這一點著實情有可原。
西安交大是由其創校者盛宣懷苦心經營的南洋公學發展而成,屬於洋務運動1896年時的產物。交大在建校初期,遵循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思想,從學校規制到教員再到教材,皆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看齊。“起點高(初為“門檻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重實踐”由交大校友陸定一補充)”,交大的實力贏得了社會的認可,由此被稱作“東方MIT”(東方的麻省理工)。
交大最早的校徽出現於1911年,為“醒獅起搏大地”圖案。交大最早的校徽出現於1911年,為“醒獅起搏大地”圖案。
交大最早的校徽出現於1911年,為“醒獅起搏大地”圖案。(未經校方確認)
西安交通大學最早的校徽圖案出現在1911年出版的《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附屬高等國小堂十周年紀念冊》上,該徽標圖案為一頭雄獅英姿煥發,掌著寰球,傲視遠方,與同期刊發的“醒獅起搏大地,壯哉我校旗”(見下)相映生輝。
交大早期校旗——“醒獅起搏大地”圖案。交大早期校旗——“醒獅起搏大地”圖案。
交大早期校旗——“醒獅起搏大地”圖案。
圖片取自《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附屬高等國小堂十周年紀念冊》,1911年出版。
該圖案即為徐震池同學(現行交大校徽設計者之一)在《南洋新校徽之意義》一文中,提到的舊式校徽“其一”:
蓋嘗讀校歌,知‘醒獅起搏大地’昔曾定為校旂,且亦數見於他種典籍,此其一。……前者系南洋公學時代所用,畫意淺俗,式似商標;……均不足以代表吾校之獨立精神,及其複雜現象廢之宜也。
1912-1921年,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校章。1912-1921年,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校章。
1912-1921年,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西安交通大學早期校名)徽章圖案。圖片取自1919年7月6日,徐寶田畢業證書附帶的英文成績單,其上即有此校章鋼印。
該圖案徐震池同學未曾見過。
1922-1926年,中國上海交通部南洋大學校校章。1922-1926年,中國上海交通部南洋大學校校章。
1922-1926年,中國上海交通部南洋大學校(西安交通大學早期校名)徽章圖案。圖片翻拍於西安交通大學交通大學西遷歷史紀念館。該圖案即為徐震池同學在《南洋新校徽之意義》一文中,提到的舊式校徽“其二”:
又有作盾形,上銘拉丁文DUCIT AMOR PATRIAE[編者註:即Love your country with all your heart,“心繫祖國”。],外加英文校名及地名CHIAO-TUNG-PU NAN-YA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即中國上海交通部南洋大學校),間嵌齒輪者,此其二。……(後者)雖制用未久,但全屬西文,貽譏洋化,均不足以代表吾校之獨立精神,及其複雜現象廢之宜也。
1864年確立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校徽1864年確立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校徽
麻省理工學院(MIT)校標於1864年12月26日經校務委員會通過,並由此正式啟用。
麻省理工學院的校標(seal)是一個圓形的圖案。圖中鐵砧旁邊的勞動者和手拿書本的學者象徵著威廉·巴頓·羅傑斯(William Barton Rogers,1804年1882年)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年1790年)。羅傑斯右手握著鐵錘的木柄,鐵錘錘身自然置立於鐵砧之上。兩人之間台座的前方用拉丁語書寫著校訓“MENS ET MANUS”;台座上橫放著三冊,每冊書的書脊處均標記著一個單詞,連讀為“SCIENCE AND ARTS”。台座正面上花環圍繞的“1861”,表示麻省理工學院在麻薩諸塞州(麻省)註冊辦學的年份。
南洋大學校徽(1926年)南洋大學校徽(1926年)
1926年1月23日,南洋大學(西安交大時稱)校長凌鴻勛簽名發出通告,確定校徽。
南洋大學1926級在校學生徐震池和1925屆機械系楊恆二人設計稿合二為一,由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兼監理工程師楊培琒、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杜光祖加以修正,成為交大最早的校徽設計圖樣。
交大校徽 精勤敦篤 1933交大校徽 精勤敦篤 1933
1933年,《國立交通大學工業鐵道展覽會參觀指南》封面所載的交大校徽。
校徽中央構圖為齒輪,齒輪外圈上部為“交通大學小篆四字,下部為大寫英文粗體的“CHIAO-TUNG UNIVERSITY”兩單詞;緊貼齒輪內側為一滾珠軸承,內有小篆八個字:“精勤 敦篤 果毅 忠恕”。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國立交通大學工業鐵道展覽會特刊》(第11號)。在有關這次展覽會的新聞報導里,提到文治堂講壇上懸掛的校訓,即:"精勤,敦篤,果毅,忠恕。"在1937年6月編印的《交通大學一覽》上,人們看到新的校訓,即: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將4詞8字的"1933年校訓"進行了擴寫,形成4詞16字的交大校訓。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學決定重啟1937年《交通大學一覽》公布的4詞16字校訓。
交通大學校徽(1959年)交通大學校徽(1959年)
1959年10月1日,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的《西安交通大學》紀念冊,扉頁正中央使用的交大校徽。
該校徽源於交大飲水思源碑原碑(為1933年交大執信西齋前噴水池中央所矗立的“飲水思源碑”,該碑已毀。)之後視圖
交通大學校徽(1990年代-2000年代)交通大學校徽(1990年代-2000年代)
1996年,西安交通大學重新修訂之校徽。
由於此版為歷來多個版本中,圖案設計最為大氣美觀且又莊重典雅的一款交大校徽,因而它在部分場合仍然一直使用,如在交大的錢學森圖書館、行政主樓、聘書證書,還有研究生學位服等處均有套用。
交大校徽(1996年版_試行)交大校徽(1996年版_試行)
1996年,交通大學百年校慶前夕,西安交大發布《視覺形象識別標準手冊(試行)》,對校徽圖案進行了統一規範和美工處理。
此為交大校徽1996年版之試行稿
交大校徽(1996年版 定稿)交大校徽(1996年版 定稿)
1996年,交通大學百年校慶前夕,西安交大發布《視覺形象識別標準手冊(試行)》,對校徽圖案進行了統一規範和美工處理。
此為交大校徽1996年版之定稿
交大校徽_24齒(2004年版)交大校徽_24齒(2004年版)
2004年,西安交大對校徽做了修改。
此為2004年版24齒的交大校徽。設“24”齒數,是因24小時為一,取其日復一日周而復始自強不息之意。
交大校徽 60齒(2004年版)交大校徽 60齒(2004年版)
此為 2004年版60齒的交大校徽。設“60”齒數,取60為1分鐘,60分鐘為1小時,遠取60為一甲子之意。
交大校徽_24齒_2011年版_初稿交大校徽_24齒_2011年版_初稿
2010年歲末,24的交大校徽。
此即為後續2011年版的交大校徽之初稿
交大校徽_24齒_2011年版_定稿交大校徽_24齒_2011年版_定稿
2011年起,西安交通大學現行標準校徽。
此即為2011年版的交大校徽之定稿
1933年徐家匯,新落成的交大“飲水思源碑”1933年徐家匯,新落成的交大“飲水思源碑”
1933年,上海徐家匯交通大學西遷前,執信西齋前噴水池中央新建的“飲水思源碑”,以大理石貼面,正面刻“飲水思源”四字,為1930屆同學陳乳善之父所寫;下刻“民十九級建贈”,背後刻有該級全體同學的姓名。頂上豎有一立體校徽圖案。該碑後毀。
1979年上海交通大學在原址重建此碑,但在細節和尺寸上作了大幅度的調整。2015年,為交大120周年校慶獻賀禮,上海交大又對碑體進行了全面修復。
交大飲水思源碑(攝於1934年)交大飲水思源碑(攝於1934年)
交大飲用水源碑之背面1934年攝。
交通大學西遷後,於1959年分衍為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年,西安交大首次使用的交大校徽圖案即源出於此。
(圖片來源:《交通大學校史(1896 - 1949年)》,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改革開放初期重建的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改革開放初期重建的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
1986年,為紀念交通大學建校90周年,西安交通大學重建此飲水思源碑。
碑座正面“飲水思源”四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題寫。
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之背面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之背面
1986年,西安交通大學重建飲水思源碑之背面
碑身背面之碑文,簡述了交通大學創校90年來的重大曆程。

交大校徽規範

標準彩色校徽

校徽為圓形,中間有一鐵砧,向左斜靠著一把鐵錘,右邊有五節鏈條垂下,鐵砧上面擺放著中西書籍數本,寓意工程教育以及工讀並重,學重中西之意。鐵砧底座上刻有創校年代1896年,後面的背景為一形,有勉勵交大人當忠於一己,勇於前進,庶幾能縱橫天下之意。環盾牌是一圈齒輪(Gear)形,略似電機中轉核(Armature)的橫截面,表示工程與交通之意,也可比喻其為交通事業。外圈還刻有學校的中英文校名,期望交大聲名遠揚的美好願望。
a3-1交大校徽reda3-1交大校徽red
交大校徽最小使用高度≥15mm交大校徽最小使用高度≥15mm
交大校徽主色調為紅色,標準值如下:
C/20 M/100 Y/100 K/0
R/200 G/22 B/30
校徽的最小套用直徑不小於15mm。

校徽格線定點陣圖

格線定位是字型標準的製作規範,主要用於放大技術中的需要。在套用中如須對細小的筆畫形象作更細化的定位,可在每一單位的格線中再設定標準定位。
交大校徽格線定點陣圖 730x724交大校徽格線定點陣圖 730x724

校徽安全空間

為了確保校徽的可識別性,在傳播過程中不與其他設計元素混淆,特對校徽做空間隔離處理,規定其四周的安全空間。在安全空間劃定的範圍內禁止其他圖形、文字或符號等設計元素的侵入,規定需要的情況除外。
交大校徽安全空間交大校徽安全空間
以1/5校徽高度或寬度h作為安全空間的範圍,灰色部分為校徽的安全空間範圍。

校徽正負形

一徽情況下使用標誌正形,在深底色等特殊情況下使用標誌正形影響視覺效果時,使用標誌負形。套用中與標誌標準色搭配的視覺效果不佳時,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設定的負形組合色彩。
校徽紅色標準值:
C/20 M/100 Y/100 K/0
R/200 G/22 B/30
校徽藍色標準值:
C/100 M/60 Y/0 K/20
R/0 G/78 B/151
校徽灰色標準值:
C/0 M/0 Y/0 K/20
R/220 G/220 B/221

校徽組合規範

組合規範是根據不同套用所建立的各種規定排列形式,各要素的尺寸、組合間距、圖案和色調按圖所示同比例縮放。在套用中應根據具體需要從中選擇適當的形式。

輔助圖形規範

輔助圖形是標準圖形基礎上的擴展套用形式,在具體套用中每組圖形可獨立對外使用。

交大校徽校園造型

1933年,在交大上海徐家匯校區執信西齋前的噴水池中央,校友捐資建造了“飲水思源碑”。這屬於校徽的衍生品,非校徽本身。1950年代,交通大學內遷至西安。直到1986年,為慶祝交通大學建校90周年,中央美術學院在交大校園裡設計了一座騰飛塔。塔尖的正下方,即為一個澆鑄成型的紀念版校徽,這是首次將交大校徽的造型實體化。此後,在交大西安興慶校區內出現了多款具有紀念意義的校徽實體造型,以彰顯交大人飲水思源的品格。
交大校徽_1986年制_交大騰飛塔(地點)交大校徽_1986年制_交大騰飛塔(地點)
1986年,為慶祝交通大學建校90周年,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的交通大學校徽實體造型。
(拍攝地點:交大騰飛塔)
交大校徽_1992年制_交通大學北門(地點)交大校徽_1992年制_交通大學北門(地點)
1992年設計的交通大學校徽實體造型。(拍攝地點:交大北門)
交大校徽_1996年制_交大錢學森圖書館(地點)交大校徽_1996年制_交大錢學森圖書館(地點)
1996年,為慶祝交通大學建校100周年,設計的交通大學校徽實體造型。校徽正下方“百年樹人”四字,是交大校友陸定一為母校建校百年所題。
(拍攝地點:交大錢學森圖書館
交大校徽_1996年制_交大錢學森圖書館(地點)交大校徽_1996年制_交大錢學森圖書館(地點)
1996年設計的交通大學校徽實體造型。
(拍攝地點:交大錢學森圖書館)

交大校徽的社會影響

如今,這一校徽已成為交通大學豐富的無形資產的物質載體。西安交通大學非常重視自己百年學府的聲譽,自覺維護校徽的尊嚴不受侵犯。為防止國有無形資產流失,於1998年10月,在國內率先以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大、西交大中英文及西安交通大學校徽圖案等能代表學校顯著特徵的校名、校徽,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申請註冊登記。
西安交通大學以校名和校徽註冊商標引起反響西安交通大學以校名和校徽註冊商標引起反響
2000年5至6月,申請登記的校名和校徽陸續正式註冊生效。《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教育報》、《科學時報》等新聞媒體都在重要版面刊登了這一訊息,西安交通大學的這一行為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西安交大對校徽的註冊保護

1955年國務院下令交通大學西遷。從1956年到1959年,交通大學主體部分內遷至了西安,交通大學由此分衍成為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但因西安交大對“交大校徽”的註冊保護在先,所以導致上海交大“涉及此類的商標註冊被駁回”,給上海交大形成了很大的困難。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為迴避受註冊保護的且完全由圖形所構成的西安交大的校徽,決定停止使用從1980年代末啟用的同西安交大一樣“完全由圖形所構成”的校徽。2007年起,上海交大曾短暫推出並使用過一系列帶有“上海交通大學”字樣全稱的校徽(該校徽上的中文校名字型由青年書法篆刻家、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徐慶華臨摹1930年代交大校徽中“交通大學”四字,並補寫了“上海”二字),但旋即作廢。很快,上海交大就西安交大“獨占”交大校徽這一事實的討論提上了日程。

兩所交大關於校徽問題的和解

2010年11月29日,上海交大在《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滬交內(辦)[2010]133號-上海交通大學法律事務工作專題會議紀要》中提出:
“就由鐵砧、鐵錘、鏈條、書籍和齒輪等元素組成的圓形校徽Logo與Logo加校名的商標,因西安交大先註冊而阻礙我校註冊的問題,現階段主要解決我校同國家商標局西安交大教育部之間的溝通協調問題,暫不考慮北京交大、西南交大等高校。具體需儘快推進三方面工作:(1)儘快尋找、整理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國務院、教育部等下發的有關交大校名、我校與西安交大關係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歷史檔案和較具說服力的論據。(2)結合會議討論結果,儘快出台相關工作的專項小組、 實施步驟等具體方案,向學校主要領導進行一次詳細匯報。待一攬子準備工作完成後,請馬書記、張校長出面與商標局高層領導直接進行溝通。(3)工作小組應力爭準備幾項具有足夠力度的“絕招”,例如,把110周年校慶時江學長佩戴交大校徽的照片附在申請材料中。”
事情進展地頗為順利,西安交大與上海交大在當年年底即達成共享“交通大學”校徽的共識;並於次年(2011年),兩所交大同時對外公布各自的新校徽,並且均將其作為現行標準校徽。
西安交通大學校徽(2011年)西安交通大學校徽(2011年)
2011年啟用的西安交通大學校徽。
西安交大在2010年始與上海交大和解並決定:共享“交通大學”篆書四字,“鐵砧、鐵錘、書籍” 圖案稍作區別,英文名稱為各自全稱。
上海交通大學校徽(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校徽(2011年)
2011年啟用的上海交通大學校徽。
從2011年起,上海交大通過對話協商,終於獲得同西安交大共享交大校徽的權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