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斷層面解

複合斷層面解是斷層的彈性回跳理論和 P波初動的四象限分布聯繫起來。美國的拜爾利(P.Byerly)發展了最初的震源機制求解法,1938年第一次利用P波初動求出完整的地震斷層面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複合斷層面解
  • 類型:理論
  • 相關人物:拜爾利
  • 國籍:美國
概述,套用,

概述

複合斷層面解是斷層的彈性回跳理論和 P波初動的四象限分布聯繫起來。最初本多弘吉又提出雙力偶力系,事實證明它比單力偶力系更接近實際。美國的拜爾利(P.Byerly)發展了最初的震源機制求解法,1938年第一次利用P波初動求出完整的地震斷層面解。

套用

1972-1975年底為中期趨勢異常階段,表現為:華北大範圍內ML≥4級地震呈現條帶狀活動,燕山帶ML≥4級地震向唐山附近叢集,京津唐地區小地震綜合斷層面解中初動符號的矛盾比下降,唐山及周圍地區b值下降、小震活動形成空區;重力值趨勢性上升;地下水位趨勢性下降;地下水氡含量上升;視電阻率下降;唐山外圍地區斷層活動加強;唐山附近地磁場出現異常等。1976年的1-7月(主要在4月前後)為短期異常階段,其主要表現為華北震群活動加強和震中附近小震活動平靜,多種項目的中期趨勢性異常出現轉折性加速變化(恢復、轉平、或同方向加速),出現新的趨勢異常點或項目,在個別點上有零星的突發性異常現象。震前半月為臨震異常階段,水氡、視電阻率、地下水位、油井動態、地應力 (電感法)等出現突發性異常,震前1周微巨觀異常逐步增多,震前1-2d,動物、地下水等巨觀異常大量湧現。震後多數觀測項目出現較大幅度的變化,然後逐步趨於平穩,大多數於1978年底前後恢復到正常水平,或在新的動態基線上穩定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