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姓

衰姓

衰姓讀音作cuī,一說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衰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一說,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衰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今江蘇省寶應縣姜堰市上海市北京市朝鮮韓國等地,均有衰氏族人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衰
  • 讀音:cuī
  • 性質:姓
  • 得姓始祖:趙衰
  • 歷史名人:衰榮煦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衰[衰,讀音作cuī(ㄘㄨㄟ),不可讀作shuāi(ㄕㄨㄞ)]
衰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衰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衰氏出自春秋時期的晉國,其趙衰為重臣上大夫。其後裔以先祖之勛為榮,隨以其名字為姓氏,稱趙氏、衰氏。趙衰即趙成子,字子餘,亦稱成季、孟子余。春秋時期晉國之卿。生年待考,逝世於晉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趙衰一族於晉文侯時遷至晉國,傳六世而至趙衰。其父趙夙,當時已進入晉國的統治階層,在晉獻公時為大將,曾率軍征伐霍國。趙衰早年即有賢士的名聲,與少年時期的晉文公重耳關係相當好。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出奔逃亡,流亡在外十九年,趙哀一直相隨。流亡期間,趙衰一直在生活上照顧公子重耳,路上攜帶飯食,走散了寧肯餓著也不吃,也要留著給重耳。在歸國謀位的大業上,趙衰更是費盡心機,幫助重耳出謀劃策,甚而至於脅迫重耳成就大事。當重耳流亡到齊國時,齊桓公待他甚好,給他安家,使他過上相當舒適的生活。公子重耳在齊國一住五年,不願離去。趙衰便與咎犯等人密謀,把重耳灌醉,將其抬上馬車,又開始周遊列國,尋求幫助,最終使他成為晉國一代國君。
晉文公即位之後,趙衰又幫助他走上稱霸諸侯的道路。晉文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因王室內亂而避居在外,秦穆公已派重兵駐紮黃河邊上,準備保護周襄王歸國。趙衰建議晉文公應該率先採取行動,護送周襄王。因為尊王是稱霸的資本,建立霸業的首先條件是以尊王為旗幟,如果此舉落在泰國後面,要想稱霸,是很難號令於天下的。晉文公採納了趙衰的這一建議,立即親率大軍護送周襄王,此舉果然為不久以後獲得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趙衰是跟隨晉文公流亡多年後頗受倚重的功臣,但他從不爭權奪利,不計較個人地位。回國後,曾任原(今河南濟源)大夫,故而又稱原季。後來,趙衰出任新上軍主將,最後的職位是中軍佐。趙衰最受人稱道的品德是能讓。據典籍《國語·晉語四》中記載,晉文公問他誰可以擔任元帥。他舉薦了別人;讓他擔任卿,他推薦欒枝先軫胥臣。後來上軍師狐毛去世,晉文公讓他繼任,他又推薦了先且居。晉文公稱讚他的讓賢為“不失德義”,每次都讓給社稷之臣,利於晉國,並不僅僅是為了表現自己的風格。趙衰的後代趙氏一族後來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其後裔趙盾趙武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晉國的股肱之臣,最後,其後裔趙籍魏斯、韓虔三家瓜分了晉國,自立為趙國,成為戰國時期七雄()之一。
在趙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衰氏,世代相傳至今。衰氏族人大多以趙衰為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亦作cuī(ㄘㄨㄟ)。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衰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衰,邑名。在典籍《國語·晉語》中記載:“公子濟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於秦師。晉人懼,懷公奔高梁。呂甥、冀芮帥師,甲午,軍於廬柳。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次於郇。註:三者皆晉邑。”在《左氏·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中也記載:“春王正月。夏,狄伐鄭。秋七月。冬,天王出居於鄭。晉侯夷吾卒。秦伯納之,不書,不告入也。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紲從君巡於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於河。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令狐,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臼衰,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解縣鎮;桑泉,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臨晉鎮。這三個地區皆屬於春秋時期的晉國,其臼衰邑簡稱“衰”。按史書記載,當周襄王姬鄭十七年(晉惠公姬夷吾十五年,秦穆公嬴任好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農曆閏1月晉惠公逝世後,晉國內亂,一時無君,秦軍乘機攻晉國,臼衰邑歸降於秦軍。
在臼衰的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臼衰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臼氏、衰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衰氏正確讀音作cuī(ㄘㄨㄟ)。

得姓始祖

趙衰。

遷徙分布

衰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以廣陵為郡望。
江蘇省寶應縣姜堰市上海市北京市朝鮮韓國等地,均有衰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廣陵郡:原為戰國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征、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

堂號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江陽堂。

歷史名人

衰榮煦:(公元1935~今),江蘇姜堰人。著名地方公務員。原江蘇省寶應縣政協副主席、中共寶應縣委統戰部部長,高級政工師。他工作近五十年,歷經工農商學兵各界,皆有建樹,深受民眾讚譽,多次立功受獎。他在縣糧食局工作期間,成績顯著,曾榮立一等功。被團縣委授予優秀團員稱號,出席揚州地區青年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在住糧食局財會股長時帶頭服兵役,在部隊曾出席廣州軍區防空軍青年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獲通令嘉獎,並曾榮立三等功。他在擔任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期間,努力為民眾排憂解難,1983、1985年兩次被揚州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他受到晉級獎勵、在擔任縣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期間,廣交黨外朋友,時刻把人民民眾放在心上,講真話,辦實事。從1990~1994年,他不斷通過市政協提案,解決了寶應境內兩項重大水患難題,使五個鄉鎮、十萬畝農田受益。
由於他工作實績突出,從1989年起連續四年被評為優秀黨員。1992年在市政協全會上受到表彰。1993年被評為全省統戰工作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市政協委員先進個人,1997年受市政協表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