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洪區(防洪措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道兩側堤防或河岸之間用以宣洩洪水的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洪區
  • 外文名:Flood  flowing  district
概況,特點,現存問題,

概況

有些河流在河槽兩側均有較大面積的行洪區,如淮河幹流沿河共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窪地,都預定為大洪水時的行洪區。例如:黃河自孟津往下至河口800多公里長的河道,兩岸行洪區面積約有4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河槽約占1/3,河灘占2/3。還有不少河流下游都有大小不同的行洪區。大洪水時,一部分洪水靠河槽排泄,另一部分靠河槽兩側的行洪區漫流排泄。天然河槽一般比較彎曲、糙率小、流速大,兩側灘地行洪區雖然糙率一般較河槽大2~3倍或更多,但流路比較順直,過洪面積大,水面坡降較陡,過洪量隨著水位的升高而增大。據黃河、淮河的實測資料,大洪水時,行洪區的排洪流量往往占河道全斷面的20~50%。

特點

行洪區的寬、窄,直接影響河道洪水位的高低。寬的行洪區滯蓄洪量大,相應削減洪峰亦大,而洪水位漲率小;相反,窄的行洪區,滯洪量小,削減洪峰亦小,水位漲率大。黃河下游兩岸大堤之間,河道上寬下窄,1958年花園口站發生223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經寬的行洪區的調蓄至孫口站削減了洪峰流量6400立方米/秒。艾山站至洛口站又削減洪峰1000立方米米/秒。行洪區削減洪峰和降低洪水位的作用是很明顯的。由於灘槽水流不斷進行交換,一般行洪區流速較小,洪水挾帶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在行洪區的地表,使行洪區的地面平坦,土壤肥沃,適於農業生產。

現存問題

當前中國一些行洪區的突出問題是隨著人口增長,工業發展侵占行洪區日趨嚴重,有的任意在行洪區內修築圩垸,盲目圍墾;有的隨意種植成片林木等阻水植物; 有的任意修建工廠, 碼頭、高路、高渠道等阻水建築物;有的修橋,過多的壓縮橋長, 橋孔過窄, 壅高水位; 還有的工礦企業任意向行洪區拋棄礦碴、灰渣等嚴重阻礙排洪, 加重洪水災害。為保持行洪區的排洪能力, 中國的水利主管部門或地方政府已頒布行洪區管理辦法, 對於嚴重影響排洪的建築物, 予以禁止和處理, 對已有的阻水建築物等, 要按照清理行洪障礙規定的要求, 進行清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