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與肝膽疾病

血吸蟲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寄生蟲病,歷史久遠且流行廣泛。人體因接觸疫水而感染,成蟲主要寄生於門靜脈系統,其蟲卵沉積所導致的複雜的免疫病理反應可引起全身多組織器官損害。急性期有間歇或弛張型發熱、尾蚴性皮炎、蕁麻疹、肝脾腫大、腹痛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慢性期多無明顯症狀。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chistosomiasis and hepatobiliary disease
  • 就診科室:內科
  • 常見病因:日本血吸蟲
  • 常見症狀:發熱,皮炎,蕁麻疹,肝脾腫大,腹痛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
  • 傳播途徑:接觸疫水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我國流行的血吸蟲病主要為日本血吸蟲感染,蟲卵隨患者糞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鑽入中間宿主釘螺,發育成尾蚴後逸出水中,當人接觸疫水尾蚴即鑽入皮膚或黏膜成為童蟲,童蟲經靜脈或淋巴管進入右心至肺循環,再從體循環經毛細血管進入門靜脈,最後入肝發育為成蟲,寄生於門脈系統。釘螺是必需的中間宿主,人和家畜為終宿主。

臨床表現

有疫區經歷和疫水接觸史。急性期有間歇或弛張型發熱、尾蚴性皮炎、蕁麻疹、肝脾腫大、腹痛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慢性期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患者出現不明原因腹痛、腹瀉、肝脾腫大。若並發肝膽損害,可出現肝硬化,門脈高壓、膽囊炎和(或)膽管炎。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象 血吸蟲病患者在急性期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為其主要特點。白細胞總數在10×109/L以上。嗜酸性粒細胞一般占20%~40%,最多者可高達90%以上。慢性血吸蟲病患者一般輕度增多在20%以內,而極重型急性血吸蟲病患者常不增多,甚至消失。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進引起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
(2)肝功能試驗 急性血吸蟲病患者血清中球蛋白增高,血清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輕度增高。晚期患者由於肝纖維化,出現血清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高,常出現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倒置現象。慢性血吸蟲病尤其是無症狀患者肝功能試驗大多正常。
(3)糞便檢查 糞便內檢查蟲卵和孵出毛蚴是確診血吸蟲病的直接依據,但一般急性期檢出率較高,而慢性和晚期患者的陽性率不高。常用改良加藤厚塗片法或蟲卵透明法檢查蟲卵。
(4)免疫學檢查 敏感性與特異性較高,採血微量與操作簡便。但由於患者血清中抗體在治癒後持續時間很長,不能區別過去感染與現症患者,並有假陽性、假陰性等特點。近年來採用單克隆抗體檢測患者循環抗原的微量法有可能診斷活動性感染,可作為考核療效參考,是目前免疫學診斷髮展的動向。①皮內試驗屬速髮型變態反應。若受試者曾感染過血吸蟲,則有相應抗體。當受試者皮內注射少量血吸蟲抗原後,抗原即與細胞表面上的相應抗體結合,產生局部組織反應呈現紅、腫、癢現象,即陽性反應。作為感染過血吸蟲的過篩方法,陽性者需作進一步檢查。②環卵沉澱試驗(COPT)當成熟蟲卵內毛蚴的分泌、排出物質與血吸蟲患者血清內相應抗體結合後,在蟲卵周圍形成特異性沉澱物,即為陽性反應。可作為診斷患者及考核療效。③間接血凝試驗(IHA)將可溶性血吸蟲卵抗原吸附於紅細胞表面,使其成為致敏紅細胞,這種紅細胞與患者血清相遇時由於細胞表面吸附的抗原和特異抗體細胞結合,紅細胞被動凝集起來,肉眼可見稱陽性反應。在流行區,該法可作為過篩或綜合查病的方法。④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使之成為抗原-抗體複合物,經與特殊的酶結合後顯色。此法可用作診斷及考核療效的依據。⑤循環抗原酶免疫法(EIA)循環抗原的存在表明有活動性感染,血清和尿中循環抗原水平與糞蟲卵計數有較好的相關性,本方法敏感、特異、簡便快速。
2.其他輔助檢查
(1)B型超音波檢查可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可見肝脾體積大小改變,門脈血管增粗呈網織改變,並可定位行肝穿活檢。
(2)CT掃描晚期血吸蟲病患者肝包膜與肝內門靜脈區常有鈣化現象,CT掃描可顯示:肝包膜增厚鈣化等特異圖像。重度肝纖維化可表現為龜背樣圖像。

診斷

有血吸蟲疫水接觸史是診斷的必要條件,應仔細詢問結合臨床表現和體徵及寄生蟲學與免疫學檢查,據此多可確定診斷。

併發症

1.上消化道出血
為晚期患者重要併發症,發生率10%左右。出血部位多為食管下端和胃底冠狀靜脈。多由機械損傷、用力過度等而誘發。表現為嘔血和黑大便,出血量一般較大。
2.肝性腦病
晚期患者並發肝性腦病多為腹水型,多由於大出血、大量放腹水、過度利尿等誘發。
3.感染
由於患者免疫功能減退、低蛋白血症、門脈高壓等,極易並發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傷寒、腹膜炎、沙門菌感染、闌尾炎等。
4.腸道併發症
血吸蟲病引起嚴重結腸病變所致腸腔狹窄,可並發不完全性腸梗阻,以乙狀結腸與直腸為多,血吸蟲病患者結腸肉芽腫可並髮結腸癌,大多為腺癌,惡性程度較低。

治療

1.病原體治療
首選吡喹酮。血吸蟲肝硬化宜適當減量,延長療程。
2.外科治療
對合併血吸蟲性肝硬化,門脈高壓症患者按門脈高壓症治療原則處理。對並發膽囊炎或膽管炎患者可行膽囊切除或膽道探查及引流術。值得強調的是:由於血吸蟲性肝硬化和門脈高壓的存在,在肝門、膽囊和膽管周圍有豐富的側支循環血管網,使原本簡單易行的膽囊切除和膽管探查術要冒大量失血的風險。如果術後經糞孵化法、直腸黏膜活檢組織壓片及蟲卵染色法證實尚有活蟲存在,或者患者將重返疫區生活為達根治目的和預防復發應進行殺蟲治療。

預後

本病預後與感染程度、病程長短、年齡、有無併發症、異位損害及治療是否及時徹底有明顯關係。急性患者經及時有效抗病原治療多可痊癒。慢性早期患者接受抗病原治療後絕大多數患者症狀消失,體力改善,糞及血清學檢查轉陰,並可長期保持健康狀態。晚期患者雖經抗病原治療,但肝硬化難以恢復預後較差。

預防

1.控制傳染源
在流行區每年對患者、病畜進行普查普治。
2.切斷傳播途徑
消滅釘螺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糞便須經無害處理後方可使用。保護水源,改善用水。
3.保護易感人群
嚴禁在疫水中游泳。接觸疫水時應穿著防護衣褲和使用防尾蚴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