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殼(豆科植物蠶豆的種皮)

蠶豆殼(豆科植物蠶豆的種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蠶豆殼,又名蠶豆皮、蠶豆衣,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皮。有利尿透濕的功效,對腳氣,小便不利,天泡瘡,黃水瘡有較好療效。乾燥的種皮,呈黃褐色或棕褐色,都捲曲為不規則的碎片,大小不等,質脆易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蠶豆殼
  • 拉丁學名:Vicia faba L
  • 別稱:蠶豆皮、蠶豆衣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豆科
  • :豆屬
  • :蠶豆
  • 分布區域:藥材產江蘇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採集,藥材,鑑定,功效,性味歸經,用法用量,

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蠶豆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羽狀複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鬚;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尖,基部楔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或單生,總花梗極短;萼鐘狀,膜質,長約1.3cm,5裂,裂片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紅紫色斑紋,旗瓣倒卵形,先端鈍,向基部漸狹,翼瓣橢圓形,先端圓,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有爪,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有爪;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無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莢果長圓形,肥厚,長5-10cm,寬約2cm。種子2-4顆,橢圓形,略扁平。花期3-4月,果期6-8月。
蠶豆蠶豆
基本信息
【拼音名】Cán Dòu Ké
【英文名】seed-coat of Broadbean
【別名】蠶豆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蠶豆Vicia faba L.的種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faba L.

分布範圍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性狀】種皮略呈扁腎形或不規則形的碎片,較完整者長約2cm,直徑1.2-1.5mm,外表面紫棕色,微有光澤,略凹凸不平,或具皺紋,一端有槽形黑色種臍,長約10mm;內表面色較淡。質硬而脆。氣微,味淡。以色紫棕者為佳。

主要價值

化學成分
含β-〔3-(β-D-吡喃葡糖氧基)-4-羥苯基〕-L-丙氨酸(β-〔3-(β-D- glucopyranosyloxy)-4-hydroxyphenyl〕-L-alanine)、L-酪氨酸、多巴(Dopa即3,4-二羥苯丙氨酸)。
蠶豆殼的藥用蠶豆殼的藥用

採集

取蠶豆放水中浸透,剝下豆殼,曬乾。

藥材

乾燥的種皮,呈黃褐色或棕褐色,都捲曲為不規則的碎片。大小不等。質脆易碎。產江蘇。

鑑定

皮略呈扁腎形或不規則形的碎片,較完整者長約2cm,直徑1.2-1.5mm,外表面紫棕色,微有光澤,略凹凸不平,或具皺紋,一端有槽形黑色種臍,長約10mm;內表面色較淡。質硬而脆。氣微,味淡。以色紫棕者為佳。
蠶豆殼

功效

滲濕利尿藥主治利尿滲濕,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天泡瘡,黃水瘡。
①《本草求原》:煅灰治天泡瘡
②《現代實用中藥》:治水腫,腳氣,小便不通。
③《國藥的藥理學》:炒焦用為茶劑,有促進消化、健胃、止渴之效。

性味歸經

甘、淡入腎、胃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外用:煅存性研末調敷。選方
①治小便日久不通,難忍欲死:蠶豆殼三兩,煎湯服之,如無鮮殼,取乾殼代之。--《慈航活人書》
②治吐血:蠶豆殼,四、五年陳者妙,煎湯飲之。--《秘方集驗》
③治大人小兒頭面黃水瘡,流到即生,蔓延無休者:蠶豆殼炒成炭,研細,加東丹少許和勻,以真菜油調塗,頻以油潤之。--《養生經驗合集》
④治胎漏:炒熟蠶豆殼磨末。每服三、四錢,加沙糖少許調服。--《種福堂公選良方》
⑤治癧串:油鹽蠶豆殼一鐘,麻油浸一周時,取起,將豆殼瓦上焙,研為末,麻油調搽患處。--《行篋檢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