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猝滅

螢光猝滅

猝滅是激發態通過非輻射複合的途徑達到弛豫,光穩定的一種。Quench本意為用水澆滅,淬滅為外來辭彙,並沒有“突然熄滅”中“突然”之意,故“猝滅”應為誤傳。

螢光淬滅是指螢光物質分子與溶劑分子之間發生淬滅,螢光猝滅分為靜態淬滅和動態淬滅。利用某種物質對某一種螢光物質的螢光淬滅作用而建立的對該淬滅劑的螢光測定方法,即為螢光猝滅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螢光淬滅
  • 外文名:fluorescence quenching
  • 釋義:淬滅的螢光測定方法
  • 性質:化學術語
定義,分類,方法,影響因素,

定義

螢光淬滅(fluorescence quenching)是指螢光物質分子與溶劑分子之間所發生的導致:
EB-DNA體系發射光譜圖EB-DNA體系發射光譜圖
①螢光強度變化
②相關的激發峰位變化
③螢光峰位變化
物理或化學作用過程。與螢光物質分子發生相互作用而引起螢光強度變化和相關的激發峰位和螢光峰位變化的物質被稱為螢光淬滅劑(quencher)。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應中,電子受體即為螢光淬滅劑。

分類

螢光淬滅分為靜態淬滅和動態淬滅。
基態螢光分子淬滅劑之間通過弱的結合生成複合物,且該複合物使螢光完全淬滅的現象稱為靜態淬滅。
激發態螢光分子與淬滅劑發生能量轉移或物理碰撞使其螢光淬滅則稱為動態淬滅。

方法

螢光分子本身濃度增大使其螢光猝滅的現象稱為濃度猝滅或自猝滅。由於螢光的再吸收、螢光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而觀察不到螢光的現象一般不稱為螢光猝滅。在利用螢光進行定量、液體閃擊計數等包含螢光過程的測定方法中,一定要注意溶劑、共存雜質、氧氣猝滅劑的影響。
利用某種物質對某一種螢光物質的螢光猝滅作用而建立的對該猝滅劑的螢光測定方法,即為螢光猝滅法。一般而言,螢光猝滅法比直接螢光測定法更為靈敏,具有更高的選擇性。

影響因素

分子結構和化學環境是影響物質發射螢光和螢光強度的重要因素. 至少具有一個芳環或具有多個共軛雙鍵的有機化合物容易產生螢光,稠環化合物也會產生螢光.飽和的或只有一個雙鍵的化合物,不呈現顯著的螢光.最簡單的雜環化合物,如吡啶,呋喃,噻吩和吡咯等,不產生螢光。
取代基的性質對螢光體的螢光特性和強度均有強烈影響.苯環上的取代基會引起最大吸收波長的位移及相應螢光峰的改變.通常給電子基團,如-NH2-,-OH,-OCH3,-NHCH3和-N(CH3)2等,使螢光增強;吸電子基團,如-CL,-Br,-I,-NHCOCH3,-NO2和-COOH,使螢光減弱.具有剛性結構的分子容易產生螢光。
大多數無機鹽類金屬離子不產生螢光,而某些情況下,金屬螯合物卻能產生很強的螢光. 溶劑的性質,體系的PH值和溫度,都會影響螢光的強度. 螢光分子與溶劑或其他分子之間相互作用,使螢光強度減弱的現象稱為螢光猝滅.引起螢光強度降低的物質稱為猝滅劑.當螢光物質濃度過大時,會產生自猝滅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