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中藥蜻蜓)

蜻蜓(中藥蜻蜓)

蜻蜓,中藥名。為蜓科動物碧尾蜓Anax parthenope Selys和蜻科動物赤蜻蛉Crocothemis servilia(Drury)、夏赤卒Sympetrum darwinianum(Selys)、褐頂赤卒Sympetrum infuscatum(Selys)、黃衣Plantala flavescens(Fabricius)等的全體。碧尾蜓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赤蜻蛉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夏赤卒分布於福建、廣西、四川;褐頂赤卒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黃衣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具有益腎壯陽,強陰秘精之功效。常用於腎虛陰痿,遺精,喘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蜻蜓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蜻蜓目
  • :蜓科、蜻科
  • :碧尾蜓、赤蜻蛉、夏赤卒、褐頂赤卒、黃衣
  • 分布區域:全國大部分地區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研末,3-6g;或入丸劑
  • 毒性:無毒(《日華子》)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負勞、蟌、蜻蛉、桑根、胡蝶、狐梨、諸乘、胡蜊、馬大頭、紗羊、蜻虰、青娘子、蝍蛉、倉螘。

入藥部位

全體。

性味

味鹹,性溫。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益腎壯陽,強陰秘精。

主治

用於腎虛陰痿,遺精,喘咳。

相關配伍

治陽痿遺精:熟地、山萸、山藥各90g,茯苓、丹皮各60g,澤瀉30g,蜻蜓(焙)20隻。共為細末,煉蜜為9g重丸。每服1丸,每日2次,開水送下。《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或入丸劑。

採集加工

夏、秋季捕捉,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

形態特徵

1、碧尾蜓:又名大蜻蜓、綠蜻蜓。體型大,腹部長達50mm。體色帶綠,頭部有大型複眼1對,額上具一條寬的黑色橫帶。胸部黃綠色,胸側第1及第3上方1/3具條紋。翅2對,膜質,透明。翅膜上常有輕微的金黃色光澤,前緣及翅痣黃色。腹部綠色至褐色、黑色,並有條紋和斑點。
2、赤蜻蜓:又名紅蜻、赤卒。體中型,腹部長35-38mm。未成熟時體黃褐色,成熟時呈鮮紅色。前胸褐色,合胸背前方紅色、側面紅色。翅透明,翅痣黃色,其上、下邊緣厚,黑色,前、後翅基部均具紅斑。腹部紅色,無斑紋。
3、夏赤卒:又名夏赤蜻、夏茜、赤衣使者。體小型,腹部長22-25mm。體黃色,胸部褐色,具細毛和黑色條紋。翅透明,翅痣黃褐色,圍以黑緣。腹部黃褐或赤褐色。
4、褐頂赤道卒:又名褐頂赤蜻。體中型,腹部長24-26mm。體黃褐色。胸部黑色、褐色、黃褐色,具黃斑和黑色條紋。翅透明。翅痣褐色,翅端具褐斑。腹部紅褐色,具褐色橫斑和黑色縱條紋,此條紋越在後邊的腹節越擴大、色越黑,第8、第9兩節幾乎全部黑色。
5、黃衣:又名黃蜻、海蜻蛉。體中型,腹部長29-35mm。體黃色,頭部黃色,眼較大,單眼間有一條黑色橫紋,胸部黃色,具褐斑。翅甚寬,透明,基部淡橙黃色,翅痣黃色,痣的兩端不平行,外端甚斜。腹部黃褐色,具黑斑。

生長環境

1、碧尾蜓:飛翔力強,常在水面較高上空往反飛翔,捕食飛行的小型蟲類。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2、赤蜻蜓:常見於田野或水邊。我國分布於南北各地。
3、夏赤卒:常見於水邊或田野。分布於福建、廣西、四川。
4、褐頂赤卒:常見於田野或水邊。我國分布於南北各地。
5、黃衣:常見於田野、水邊。本種有遷飛習性,能遠飛過海。我國分布於南北各地。

相關論述

1、《蜀本草》:“蜻蜓六足四翼,好飛溪渠側。”
2、《本草圖經》:“蜻蛉,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所在水際多有之。此有數種,當用青色大眼者為良。其餘黃赤及黑色者不入用。俗間正名蜻蜓,而不甚須也。道家則多用之。”
3、《綱目》:“古方惟用大而青者,近時房中術,亦有用紅色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