蚺蛇科

蚺蛇科

蚺蛇科,全長可達1公尺。位於前方的吻鱗較大,並呈水平稜角狀,但後方的鱗片則會逐漸縮小。體型呈圓桶狀,尾部較短且末端為圓形,外觀宛如受過傷的頭部一般。全身為褐色。 棲息於沙漠及乾燥地區。胎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蚺蛇科
  • :動物界
  • :蚺蛇科
  • :棕沙蟒
  • 分布區域: 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伊朗
簡介,飼養方法,蚺蛇,

簡介

食 性:以小型哺乳類為食。
分 布: 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伊朗。

飼養方法

蚺蛇科
濕度要求沙蟒對溫度的需求並不是很苛刻,但個人還是建議蛇箱的溫度保持恆定,具體溫度應根據季節和飼養區域來決定!32——18這個區間的溫度沙蟒都能接受!就原產地而言,沙蟒幾乎並不需要什麼濕度,所以在人工飼養環境下,飼養者也應該保持箱內的乾燥,儘量不要給它過濕的環境!食物:沙蟒的食性很廣,當然,不排除個體的差異,一般情況下,老鼠、蜥蜴、禽類,它們都會接受。應注意事項:沙蟒的飼養相對簡單,而且此物種價格便宜,但需要注意的是,沙蟒有它自己獨特的生活,喜歡講身體埋於沙中,在飼養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它的這個特性!

蚺蛇

anaconda
蚺屬(Eunectes)兩種會變縮緊而嗜水的蛇,見於南美洲熱帶地區。巨蚺蛇(Eunectes murinus)亦稱綠蚺蛇或大水蟒,是一種橄欖色的蛇,夾有交錯排列的橢圓形黑斑點。黃蚺蛇或南方蚺蛇(E. notaeus)小得多,具有重疊

蚺蛇科
的成對斑點。 巨蚺蛇分布於安第斯山脈以東的熱帶水域和加勒比海的千里達島,是世界最大的蛇。雖然蚺蛇和蟒蛇的確實長度皆超過9公尺(30呎),但曾報導有長達10公尺(33呎)以上的蚺蛇,體型也壯得多。然而,大部分的個體通常不超過5公尺(16呎)。
巨蚺蛇住在水中,以伏擊凱門鱷和水豚、鹿、貘、西貒等前來喝水的哺乳動物(通常在夜晚)。蚺蛇抓住大型哺乳動物的頸部,幾乎立即將之纏繞起來,靠著縮緊來殺死它們。蚺蛇僅利用嘴和尖端向後的牙齒來殺死幼龜、潛水鳥等較小的獵物。蚺蛇在陸地殺死獵物,而常將之拖入水中,可能是為了避免招來美洲豹,或防止螞蟻咬食屍體。在野地,巨蚺蛇並不特別具有侵略性。在委內瑞拉,白晝時它們被爬蟲類學家輕易捕捉,這些人依小組行動,直接走向蚺蛇而將之帶走。
巨蚺蛇在水中或水邊交配。9個月之後,母蛇生下18∼42隻幼蛇,每隻長度皆超過62公分(24吋)。幼蛇成長迅速,到3歲時就長達3公尺(10呎)。
蚺蛇與蚺(蟒亞科〔Boinae〕)有親緣關係。兩類都是蟒科(Boidae)的成員,蟒蛇亦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