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學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是蚌埠學院設立的院級研究機構。中心整合人文社科部、藝術設計系、文學與教育系、音樂與舞蹈系、經濟與管理系等學術研究資源,同時積極與省內外致力於淮河文化研究的單位和專家學者合作,考察淮河流域文化發展的源流,推進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的淮河文化研究,對於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蚌埠學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 隸屬:蚌埠學院
  • 研究領域:文學、語言學 
  • 研究對象:淮河流域商周淮夷土著文化等 
基本情況,業務拓展,章程,研究成果,

基本情況

一、研究定位
1、主要研究領域:文學、語言學、歷史學、地理學、音樂學、舞蹈學、美術學、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等。
2、主要研究對象:淮河流域商周淮夷土著文化,先秦老莊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兩漢及北宋中原文化,明清淮揚文化,近現代及當代文化;以及各歷史時期淮河流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
二、機構設定
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從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科技學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省社科院、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聘請長期從事淮河文化研究的學者和蚌埠學院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學術委員會。
三、運作方式
1、組織、統籌、整合、確定淮河文化研究選題,發布研究選題指南和研究信息;協同蚌埠學院科技處,做好課題的申報、中期檢查及最終結項工作。
2、向學術委員會推薦校級課題或上報省級及省級以上課題;
3、定期召開年會、組織對外學術交流;
4、根據需要對研究成果結集出版、組織展出。

業務拓展

淮河文化研究中心職責
一、蚌埠學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是以研究淮河文化為主的院級研究機構,是蚌埠學院設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二、中心團結院內外淮河文化研究人員,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弘揚人文科學精神,充分發揮淮河文化貼近民眾、洞悉民情和咨政佐治的功能,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為學院的學科建設服務。
三、中心的主要任務
1、深入調查、挖掘淮河文化資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科學研究,產出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及實踐意義的成果。
2、開展淮河文化的傳承和其它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
3、開展淮河文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專題研究。
4、廣泛參與並開展有關學術交流活動。
5、加強本領域研究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中心的育人作用,將中心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重要影響的人才培養基地。
6、籌建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會。
四、中心每年的主要事務
1、編制、發布和評審專項研究課題。
2、策劃、組織重大科研項目。
3、建立、維護和更新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網站的網頁。
4、組織中小型學術研討會。
5、邀請專家學者來中心講學和舉辦學術講座。
6、接受中心課題負責人及其相關學者來中心從事專項研究和訪問研究工作。
五、機構設定
中心聘請顧問若干人。設主任一人,副主任兩人,中心下設辦公室,處理日常工作,辦公室設主任一人,成員若干人,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和民主管理。
中心按研究方向設定若干研究所,分別組織實施學術研究活動。
中心設專家委員會,由院內外專家組成,作為中心學術活動的權威性機構,主要職責是審議中心學術研究計畫,評審中心的研究項目,指導學術活動的實施,評定研究成果等有關學術事項。
六、研究人員
中心研究人員由院內外專兼職研究人員組成。研究人員應具有相應的學術研究能力,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研究相關學術問題。
七、課題管理
1、本中心的兼職研究人員實行課題加盟制,課題結束後即離開本中心,有了新的研究課題還可以再次加盟。
2、本中心實行課題項目負責人制,嚴格按計畫完成課題任務,有特殊情況者,經主任批准,可予延長。其經費由項目負責人自主使用。

章程

蚌埠學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章程
第一章 總 則
中心定名為“蚌埠學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是蚌埠學院設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是以研究淮河文化為主的院級研究機構。
第二章 宗旨
團結院內外淮河文化研究人員,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弘揚人文科學精神,充分發揮淮河文化貼近民眾,洞悉民情和咨政佐治的功能,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做出貢獻。
第三章 機構設定
中心聘請顧問若干人。設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實行主任負責制和民主管理。
中心按研究方向設定若干研究所,分別組織實施學術研究活動。
中心設學術委員會,由院內外專家組成,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二至三人,作為中心學術活動的權威性機構,主要職責是審議中心學術研究計畫,評審中心的研究項目,指導學術活動的實施,評定研究成果等有關學術事項。學術委員會設秘書長一名,負責學術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第四章 研究定位
1、概念:多學科交叉性、綜合性、整體性的區域文化研究;
2、主要研究領域:歷史學、地理學、音樂學、舞蹈學、美術學、語言學、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等。
3、主要研究對象:淮河流域商周淮夷土著文化,先秦老莊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兩漢及北宋中原文化,明清淮揚文化,近現代及當代文化;以及各歷史時期淮河流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係。
第五章 主要任務
1、深入調查、挖掘淮河文化資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科學研究,產出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及實踐意義的成果。
2、開展淮河文化的傳承和其他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
3、開展淮河文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專題研究。
4、廣泛參與並開展有關學術交流活動。
5、加強本領域研究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中心的育人作用,將中心建成在全市乃至全國都有重要影響的人才培養基地。
第六章 經費
中心經費主要來自學院科研項目撥款,以及縱向、橫向科研經費。經費的使用,按照公開的原則、節約的精神和學院財務制度嚴格管理。經費的管理由中心主任負責。
第七章 研究人員
中心研究人員由院內外專兼職研究人員組成。研究人員應具有相應的學術研究能力,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研究相關學術問題。
第八章 課題管理
1、本中心的兼職研究人員實行課題加盟制,課題結束後即離開本中心,有了新的研究課題還可以再次加盟。
2、本中心實行課題項目負責人制,嚴格按計畫完成課題任務,有特殊情況者,經主任批准,可予延長。其經費由項目負責人自主使用。

研究成果

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成果目錄
論文類(1996年至2006年 )
老子——直覺思維的開創者 唐明邦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卿希泰
莊子形上學論 郭沂
老子人性論芻議 鈕恬
老子和諧思想的特色及現代意義 張智彥
道法自然的現代回應 葛榮晉
道家學說與科學未來 程民治
《淮南子》的科技哲學 陳廣忠
道家文化地域特徵論 陸建華
研究淮河水利環境,繁榮淮河文化事業 趙武京
關於淮河流域文化定義問題的探討 曹天生
略論淮河是中華文明又一發祥地 康復聖
淮河歷史文化的形成 宛建民
試論淮河流域和水事對淮河文化的影響 吳宗越
試析淮河流域禹跡文化的史詩性 王大慶
楚文化在淮上的發展 高有德
淮河四關歷史文化的興衰 曾素華 劉常忠
通淮利最多的汴河 吳宗越?? 候金波
淮河玉文化的歷史淵源及現實發展的意義 李廣寧
略論石濤與揚州畫派? ——? 兼論清代淮揚人文主義思潮 沈瑞英 何平立
伏羲,氣母,太極,雕題 ————淮河文化探源 楊士林
塗山氏為皋陶族氏考 李修松
鳳陽府的設定及其變遷 陳懷仁 夏玉潤
淮河流域戰爭多發的原因分析 魯峰
南北對立時期南方政權的攻守形勢與軍事重鎮 胡阿祥
清口之役及其歷史地位 張金銑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淮河流域漕運 王鑫義
汴京四渠與北宋經濟的發展 陳曉蘭
蘇北大旅遊的文化底蘊與發展戰略 朱興華
從蘇軾的濠州七絕看蚌埠地區的旅遊資源 李叢昕
開拓淮河文化研究的新空間 ——首屆淮河文化研討會學術綜述 郭學東
淮河流域走出經濟谷地的戰略思考 程必定
堅持淮河文化研究為社會經濟服務的方向 郭學東
淮河流域旅遊業發展戰略構想 林斐
研究淮河文化為流域經濟發展服務 陳立柱
試論淮河歷史文化與水環境關係 吳宗越 葛海燕
發展蚌埠經濟,帶動淮河流域經濟發展 黃敬林
從蚌埠雙墩遺址出土的巢居刻談起 徐大立
論周代皖省方國、淮夷和皖南銅業的初興 裘士京
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經濟發展及其對流域文化發展的影響 黃立新
簡論淮河流域西漢王候墓隨葬禮俗 方成軍
東晉南朝時期淮河流域農業生產述論 王鑫義
通濟渠遺址考察述論 周懷宇
隋開通濟渠流經區域路線考綜述 冀和
元代兩淮地區的屯田 張金銑
元明之際淮北地區的社會變遷 吳海濤
論清代淮河流域的墾殖活動及其影響 蒲霞
淮河流域古代人工運河 唐元海 侯金波
明代對鳳陽府災蠲  周致元
清乾隆朝黃淮下游地區的祭河與祀神 王大慶
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災害成因及其危害 徐國利
張謇治淮方略文獻評析 吳春梅
黃淮水災與泗州城湮沒  伍海平 曾素華
淮河文化漫談 陳復東
虞兮虞兮 香魂何依——虞姬墓獻疑 李叢昕
魏晉時期淮南地區本土文學述論 胡阿祥
竹林七賢的由來性質 胡秋銀
漫談淮風 晨見 陳琪
五河洋教源流考略 曹天生
從淮河流域災害看五花藝術的形成 李建設
大禹治水方略對太極拳理功法的啟示 梅家新
淮河災情對淮北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層影響 郭學東
關於淮河文化研究的幾點意見 李良玉
淮河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陳立柱 洪永平
試論淮河文化的水文化特質 亓龍
安徽淮河流域的中華文明之光 臧志攀 王政
論楚淮文化道家生命哲學形成的影響 李霞
從清靜無為到奮發有為 國良
魏文帝曹丕之慕通達及其原因與影響考論 王永平
《淮南子》的無為論 史向前
元代藝術思想中的莊子哲學 孫小力
老莊哲學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衝突 李曉元
曹植與漢魏之際文化變遷 胡秋銀
和聲無象 哀心有主——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 黃毓任
淺談淮河道家美學思想 武培權
老子治國思想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汪增相
美在自然與美是道德——莊子康德美學追求之比較 常娟
曹植創作情兼雅怨說略 劉躍進
《淮南子》文藝審美思想述評 顧農
三曹文書的文學色彩 魏宏燦
試談歐陽修蘇軾的潁州詩詞 王秋生
抱利器而無所施——曹植後期表之不足 王啟才
淮河文學生成淺論 方川
淮域形勢與六朝歷史 胡阿祥
元代濟州河的興建及其作用 張金銑
古代戰亂之際淮北居民的外徙 吳海濤
論曹操開發江淮經略合肥 周懷宇
明代鳳陽一府的賑災 周致元
淮河流域黃患與徐州城市變遷 趙明奇 周玉濤
關於劉奇(“奇”字應金旁)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李興武
對捻軍運動兩個學術觀點的新探討 徐修宜
建國以來淮河流域水患災害及其治理 於文善 胡亞魁
十年來捻軍運動史研究唐俊峰 於文善
明代河圖與黃淮水利 王大慶
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 蒲霞
明初帝後與明代婦學—— 以仁孝文皇后內訓為中心 邱瑰華
宋金和戰期間兩淮路水利事業的興廢 陳艷
從考古資料看龍山時期淮北地區的水災現象 冀和
李景聃在安徽壽縣的考古調查 張愛冰
齊魯史前文化與地理環境關係 孫天勝
淮河流域歷史地理研究的若干構想 張文華
古蔡國三次遷都與其聯姻外交 孫友虎
存同求異:近代江南淮北社會文化的比較觀 池子華
淮河流域近代水旱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危害 唐元海
老子法律思想質疑 李良玉
管仲為政的思想是改革舊序與孝悌倫理的綰合 陸琳
晚清兩淮地區災荒與民間結社 梁家貴
明清社會對蚌埠城市演變軌跡的影響 郭學東
基督教信仰與農民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王申紅
論老莊的道德觀與我國中國小德育內容建構  伍德
江淮地區婚嫁習俗的傳承與變異 劉家富
淮河流域安徽省部分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 汪燕敏
阜陽劣質奶粉事件的文化原因分析 石經海
近十年來淮河流域經濟史研究述評 朱正業
(說明:題錄選自安徽省淮河文化研討會專輯和省級學術期刊,以發表時間為序)
著作類
淮河志綜述 水利部淮河委員會 《淮河志》編纂委員會 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
淮河大事記 水利部淮河委員會 《淮河志》編纂委員會 科學出版社1997年
淮河水利簡史 水利部治淮委員會 《淮河水利簡史》編委會 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年
淮河文化概觀 《淮河文化概觀》編委會 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2月
中國花鼓燈藝術 謝克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
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 王振忠著  三聯出版社1996年
懷遠攬勝 於雷 湯雨 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年3月
淮河紀行 《淮河紀行》編寫組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
淮河滄桑 康復聖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12月
水文化初探 李宗新主編 黃河出版社1995年1月
歷代詩人詠淮河  吳宗越 李宗新編 學林出版社1991年
淮河三百問 唐元海編 黃河出版社1999年12月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亳州 何宗軍等 中國科技出版社1992年12月
鳳陽名勝大觀 孫祥寬 黃山書社2005年12月
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 王紹義主編 黃山書社2000年12月
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 李修松主編 黃山書社2001年3月
蚌埠塗山華夏文明 中國先秦史學會論文集 黃山書社2002年8月
中國豆腐文化概觀 旁白客 中國當代出版2004年5月
花鼓燈音樂論 湯兆麟 黃山出版社2005年
淮北的盛衰成因歷史考察 吳海濤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鳳台花鼓燈 鳳台縣委宣傳部 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
沂沐泗河攬勝 吳宗越 長江出版社2006年
淮河文化導論 曹天生 朱光耀 合肥工業大學 2011年
(說明:1、限於資料統計難免遺漏;2、淮河流域各市縣新編地方志、文史資料書均未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