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銘

虞銘

字昕泓,號曲營,別號南橫。獨立學者,從事文史研究。祖籍浙江慈谿,1970年出生於杭州市塘棲鎮,十五歲時徙家臨平。好讀書,富收藏,自題藏書室曰:“曲營精舍”。尤多杭州地方文獻及版本目錄,遇罕見舊志簿錄,手鈔一過,編輯塘棲先輩著作十餘部,參與編寫《餘杭通志》《餘杭歷史文化研究叢書》等新編史志多種。被評為首屆“杭州市十佳藏書讀書家庭”“杭州書香人家”和首屆“餘杭十佳藏書家庭”第一。

基本介紹

  • 出生地:杭州市塘溪鎮
  • 出生時間:1970年
  • 主要成就:“餘杭十佳藏書家庭”第一
  • :曲營
  • 身份:獨立學者
  • 從事內容:文史研究
  • 籍貫:浙江慈谿
  • 名字:虞銘
主要著作,郁震宏《虞銘<吳鉤紅豆集>》序,李晨初《本色是書生》,朱海洋《說說虞銘》,虞銘詩詞選錄,三白潭前,五律,麻韻四律,邁陂塘(西溪),賀新郎,東風無力,

主要著作

《塘棲藝文志》(又名《塘棲著述考》)
《餘杭商貿老字號》
《運河商埠》
《餘杭歷代詩詞全集》八本
《超山志》
《棲溪煙雲錄》
《寓臨雜錄》
《棲里舊記》
《棲乘拾遺》
《塘棲史事編年》
《浙江方誌考補正》
《餘杭藏書錄》
《江湖集考》
《餘杭藝文志》
《餘杭圖書館古籍善本提要》《塘棲勞氏丹鉛精舍書目》
虞銘
《勞氏碎金補遺》
《結一廬藏書志》
《(重定)結一廬書目》
《南橫文集》
《曲營詩集》
《吳鉤紅豆袈裟齋詞》
《二南閣讀書記》
《枇杷館隨筆》
《安隱擊壤集》(又名《餘杭七家詩鈔》)

郁震宏《虞銘<吳鉤紅豆集>》序

嗚呼,王者跡熄,詩道凌夷 ,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雖然,今之世未嘗無詩,亦未嘗無詩人也,然觀其所作,類多桑間濮上之辭 ,險諢覆窠之體 ,行見其墮於阿鼻泥犁 也,於風雅乎何有?吾友塘棲虞銘當舉世不為之時,獨能截斷眾流,居今行古,其為詩也,不狥時俗之好惡 ,一遵溫柔敦厚 之旨,可謂豪傑之士矣!往余見虞君“有人問,說是病身,說是春愁” 、“從今後,只書巢自鎖,是非曲直,羞與人論” 之句,讀而善之,以為古所未道之語,一出自然,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深得風人之旨,使人一見而終其身不忘,非深於詩者,烏足辦此!雖然,虞銘豈徒深於詩而已,《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不能見如來 。”善哉斯言,驗諸之人之學,不其然乎!虞銘研精墳典 ,出入經史,玉蘊珠藏,隨扣隨鳴,惟其所蓄者深,故其發而為歌詩也,直不知其為古人之詩耶?今人之詩耶?而以為即此可以見盡夫之人之學,不幾於捫燭扣盤,曾是以為日乎?吾不敢信也!
壬申孟陬之月,攜兒子周重上君子之堂,談次,君出一編示余,則君所為《吳鉤紅豆集》也,並囑為序之。余持歸,讀之一月,燈下酒後,每收丹棘青棠 之效,不覺其入人之深如此!乃思前日命序之事,不禁重有難色。夫以牧之之才,不敢序長吉之詩 ,矧惟伯修,奚足以當歐公之史。予何人斯,敢以孝襆頭著錦宮人 乎!顧與虞君縱談風雅、商榷古今者累年,君不以余庸愚,恆期以古人之學,斯可感已!猶記君前日之言也,以為“序斯集者,非君莫屬”,噫!君之期我者至矣,不可以辭矣!姑係數言,非敢以為序也,聊述梗概云爾。佛頭著糞之誚 ,其可以免乎?
壬申仲春桐鄉郁震宏序

李晨初《本色是書生》

隨著北大街上“聚樂園”的謝幕,臨平的老字號已完全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儘管“聚樂園”早已只是一個符號而已,但它的逝去,仍使不少人感到了遺憾;但讓人高興的是,在滿大街的洋店名中, “百年匯昌”——一個塘棲的老字號在臨平的九曲營路、廣和路悄然出現,讓人隱隱約約感到了傳統而新鮮的文化氣息。
這家新開老店的老闆是出生於塘棲,15歲時徙家臨平的塘棲人虞銘。
其實,虞銘本色是書生:好讀書,富收藏,能詩詞,豐著述。
最早遇見虞銘是在一位老先生家裡,他是和老先生來談詩論文的。只見他和博學的老先生談得投機,我很驚訝,那時他不過二十左右吧。後來聽說,他在中學時就對餘杭,尤其是江南名鎮——塘棲的歷史文化以及沿革變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收集資料進行研究;他收藏地方典籍頗豐,自題藏書室曰:“曲營精舍”;後又陸讀到了他的一些詩詞,蘊藉典雅,頗見紮實的古文根底和文字功力。
著名學者范文瀾先生有治學名言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虞銘這板凳一坐,二十多年過去了,他甘得寂寞,樂此不疲,“只書巢自鎖,是非曲直,羞與人論”(虞銘《湘春夜月》詞)。可喜的是,辛勤的耕耘,使他在文化史研究,尤其是餘杭地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研究上有了豐碩的收穫:參與編修《餘杭通志》等多種新編地方志,著有《餘杭老字號》《塘棲藝文志》《超山志》等多部專著,曾獲首屆“杭州十大藏書家”、第二屆“餘杭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等榮譽,並長期擔任餘杭政協、史志辦等部門的專家顧問。近日,有關部門聞悉他已收集整理了兩萬多首餘杭詩詞,於是又委以總簒《歷代餘杭詩詞集成》的重任。
然而,虞銘並非是終日坐在書齋埋在故紙堆里的一個學究,生活也不容許他只做一個書蟲;他做學問,大多是在夜深人靜,別人或酣睡或搓麻將或泡酒巴的時候。因而,書生虞銘,不僅骨子裡就有著商業的因子,而且在他獨闖商海之前,就已經有了豐厚的從商曆練和經驗積累。
因此,我們還得換一個角度來看看虞銘。虞銘出身塘棲商業世家——明清以來塘棲主要有徽州、寧波、紹興、杭州四大商幫——寧波商圈,主要從事中藥、食品、水產等行業。而虞氏就是來自寧波商圈——虞銘曾祖於清末民初,在塘棲鎮幾家大的百年老字號擔任過管理者;祖父與人合夥創辦老字號——“同春堂”國藥號,公私合營時併入國營商業;父親長期擔任餘杭縣(市)食品公司總經理至退休。虞銘參加工作後,進入餘杭市百貨總公司,由普通員工到商場副經理、團支部書記,自至2000年企業轉制。擁有國有商業企業十多年工作經驗的虞銘,在剛過立之年不久,開始了自主創業的歷程。
虞銘的創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中進行。也許,比起其他人,他的思考和探索,更多了一些文化的因素。虞銘看到了這樣一個現狀:我們餘杭的傳統食品如超山蜜餞、三家村藕粉、塘棲糕點等,雖然產量很大,但卻缺乏品牌操作,大多為他人作嫁衣裳,有的貼上外地的品牌,又返銷到餘杭來;而另一方面,曾經輝煌數百年的餘杭老字號企業卻隨著歲月變遷,已是鳳毛麟角。於是虞銘考慮,要發展一種以自有品牌、自營門店零售為主,吸收連鎖加盟為輔的商業模式,面向杭州一帶的普通居民,銷售以餘杭產品為主的休閒類食品,如超山蜜餞、傳統糕點等。同時恢復餘杭傳統商業老字號,讓珍貴的傳統技藝和經營理念得到有效的傳承。
對塘棲地方文化和傳統商業已爛熟於胸的虞銘,很快就想到了“匯昌”。 “匯昌”南北貨棧已有兩百多年歷史,1800年(清嘉慶五年)三位寧波商人在塘棲古鎮創辦。清道光年間,“匯昌”的所產蜜餞、蠟燭被道光皇帝選為貢品,從此“匯昌”名聲鵲起,生意愈做愈大。清朝末年,“匯昌”已經成為清朝皇宮(內務府)的“指定供應商”。民國年間,“匯昌”掌門人陳繼明先生的好友——著名金石大師吳昌碩先生、著名畫家豐子愷先生,多次來塘棲古鎮,到“匯昌”訪友談藝,品嘗“匯昌”蜜餞。
明中期以後,塘棲成為京杭大運河上著名的水路碼頭和江南重鎮,“舟航上下,日有百千”,加上塘棲鎮南的超山號稱“十里梅海”,當地農民大面積種梅、桃,水果經過加工生產後形成了塘棲特色的蜜餞——糖色,逐漸“京省馳名。”到了明末,塘棲蜜餞隨大運河外運,已是風靡兩京的時令小食(休閒食品),清初北京地方志——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等書都記載:“蜜餞,塘棲薦新時品。”明末張岱《陶庵夢憶》、李漁《隨園食單》及《順天府志》《杭州府志》都有記載。而古時每到清明節前後,蘇州、嘉興、湖州等地大批香客要去乘船到杭州朝山進香,往返時都會在塘棲停船住上一宿。南來北往的香客們最為青睞的特色商品就是塘棲蜜餞。當年最有名的是“匯昌”、“ 恆昌”和“復昌”及“聚源昌” 等商號,幾百年來,塘棲蜜餞業持續繁榮,推動著當地的傳統經濟的發展——而“匯昌”就是數百年來塘棲蜜餞業的代表。
“匯昌”在塘棲現代商業史創作了許多個“第一”——在民國時期,匯昌是第一個在商店裡使用日光燈照明的;是第一個在商店裡使用玻璃櫃檯陳列商品的;匯昌還是第一個在使用玻璃瓶密封盛放糖水青梅的蜜餞製造商。
到1945年,“匯昌”已發展成為一家擁有18000銀元資金、近百名職工、94間棧房、上千餘只貨缸的大商號。擁有蜜餞、茶食、藕粉等四個生產作坊,批發、零售蜜餞、茶食、炒貨、糕點等兩百多種商品。
“匯昌”,無疑是一塊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金字招牌。
2003年12月,虞銘向國家商標局申請了“百年匯昌”商標,包括蜜餞、糕點等18大類食品,同時籌備成立杭州百年匯昌食品有限公司。
虞銘這一舉動,得到了一些專家及老字號企業傳人的贊同,也得到了區政府有關部門的肯定和支持。2006年4月4日,餘杭區貿易局舉行“餘杭商貿老字號”品牌發展座談會,虞銘應邀參加了會議。會上,餘杭區貿易局局長李曉亮指出,在當代經濟中,品牌是最基本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挑戰市場,快速見成效,老字號占優勢。因而要摸清家底,選擇那些可開發的老字號,研究如何使老字號在使用中提高規模效應,帶動餘杭中小企業發展,並制定完善政策,鼓勵挖掘和開發老字號。
2006年,“百年匯昌”商標共18種食品類別被國家商標局批准。恰在這一年,虞銘的妻子葉水婷原來的工作單位解散,於是夫唱婦隨,夫妻二人共同開始了傳統老字號與現代零售業相結合的自主創業。他們跑市場,看產品,學習別人的行銷手段。通過市場調查,發現普通市民對傳統食品有相當的感情和需求,但市場上的企業追求利潤,很少願意涉及,於是,他們決定首先進入這部分細分市場。
2008年起,“百年匯昌”專賣店陸續在臨平、德清等地開設,目前已有臨平九曲營店、廣和店、星光店、廟東、德清武康店等5家。他們計畫在三年內發展十多家自有門店,以後還要逐漸吸收連鎖加盟,穩步發展,將“百年匯昌”打造成一個較有影響的區域性休閒食品品牌。目前,“百年匯昌”以食品零售為主,具有餘杭特色的糕點、蜜餞主要委託超山、塘棲一些有資質、有特色的食品廠、蜜餞廠生產。他們規劃等到連鎖專賣店開設到一定數量後,再籌建生產部門,通過QS等認證後,自己生產具有餘杭特色的糕點、蜜餞。
二十年來,虞銘一直走訪那些年逾古稀的老字號的傳人,收集、記錄塘棲蜜餞等餘杭傳統食品的生產加工方法和工藝,將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目前虞銘正在整理多年來研究餘杭傳統食品製作工藝的成果,撰寫《塘棲蜜餞》一書;並受餘杭政府委託,編撰《餘杭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傳統技藝》。
“百年匯昌”有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有文化的傳承者,必煥發青春,百年昌隆!
《杭州商會》雜誌2010年第1期

朱海洋《說說虞銘》

餘杭的史志文化研究,溯古至今,可圈可點的作品比較多,而極具代表性的有《臨平記》《臨平記再續》《臨平記補遺》等著作,在我閱讀這些作品時,我的心情是感動的。
虞銘也是研究餘杭地方史志的,先後集輯的研究作品有《塘棲藝文志》《運河商埠》等,多達二十幾種。其中《塘棲藝文志》是他費時十載,才撰寫而成的。
在他的《塘棲藝文志》中,有一篇“塘棲夢尋”的跋文,寫得尤其聲情並茂,讓人邊讀邊生感觸,就算自認為不那么能夠被感動的麻木之人,不由得也會感動起來。
在這篇文章中,不難發現,虞銘與史志研究的淵源,是在古鎮塘棲,伴著他青澀年華開始的。他在塘棲二中就學時,校園裡有一處石碣,題為“棲溪講舍碑記”,虞銘對此一下子就感興趣起來。據說他是校園中第一個搞懂此碣文的學生,當時連他的語文教師都不曾留意此碑說些什麼。後來他又從閱讀的方誌中,知悉學校操場邊的荷花池原是范氏舊圃“一曲水”的遺址,而教室後的老房子原是“清末海派四傑”之一的蒲華成名前的住處,雖然這些是後來的事了,但可以肯定地說,《棲溪講舍碑記》與虞銘後來搞史志研究,顯然是非常有因果的。
虞銘還提到蘇格蘭傳教士金·樂德在塘棲創辦耶穌教總堂時,他媽媽的外祖父是教堂的第一任長老。虞銘尋訪他外舅婆時,獲悉教堂內有《紀念金·樂德石碑》,是“文革”時偷偷珍藏下來的,他便特意去抄尋,可石碑早已化為灰燼。他在文中,為此嘆息“昔日的銅版照片與英文《聖經》早已化為塵埃。甚至在“百度”和“google”里也找不出金·樂德的一絲痕跡,好像此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傳教士、外家二代長老和我幼年居住過的小洋樓,也已坍為一堆瓦礫。”讀著,我的心情也頓然沉重了起來。
虞銘寓居臨平東大街後,我本來以為他選居於此,是因為這兒附近有新華書店及圖書館等,極符合他的口味。然讀他的文章,才明了原來附近就是明末清初沈去矜的故居,因其別署東江子,所以稱其室名為東江草堂。沈去矜於此,完成他最廣為流傳的著作《臨平記》,是餘杭歷史上首部鎮志,對地方的史志文獻,貢獻極大。他是因沈去矜而擇鄰而居的。
這個時候,再閱讀虞銘時,我們甚至可以看見一個身影,他在自己的書齋里,正作詞“正雨淫侵戶,空挑簾鉤。多少事、欲作還休。疑心處、一生如夢,孑孑何求”時,“風雨之夜仿佛傳來沈去矜、張祖望、毛先舒在南樓的唱和之聲,時而無奈,時而悲壯。”繼而他又感覺到一切都有淵源,思考著其實“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傳遞”。
尤其如虞銘,他是一個商人,他的才華其實完全可以一門心思投入到老商號“百年匯昌”的擴展與發展之中。雖然“百年匯昌”在他的經營下,已開起連鎖店多家,甚至於在北京的一次“浙江名品中心”展銷時,獲得來此參觀的省委領導的嘉譽,還仔細詢問了餘杭“枇杷花茶”的銷售情況,但是虞銘卻沒有選擇做一個純粹的商人。
曹丕曰:“華時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如果用此種視角審視虞銘時,那么曹丕的這種徹底的頓悟,時至今人視之,仍顯其可貴。
來源:《城鄉導報》 編輯:應侃

虞銘詩詞選錄

三白潭前

潭外萋萋野草香,潭中淼淼水雲茫。
胸中物塞一聲嘯,驚起灘頭鷺兩行。

五律

休夢凌煙閣,放浪藕花洲。
十載尋青眼,千山一白頭。
有夙緣正果,無份料封侯。
身老臨平市,霜重嶺上秋。

麻韻四律

幾番刻意累塵沙,雪海曾期萼綠華。二十餘年同命鳥,三千里路洛陽花。
有心依皈修羅執,無計淹留嗟晚霞。一自王孫歸遁後,枇杷蔭里舊時家。
——————————————————虞銘《曲營詩集》

邁陂塘(西溪)

霧濛濛,恍然如夢。煙雲煙水深處。一舟破鏡驚宿鳥,曲水斷橋無主。蘆花雨,蒹蕸里,白雲盡處無人去。棲鷗不語。任雪滿天山,浮生重現,忘了來時路。 回頭看,京洛霓虹日暮。風塵緇衣誰睹?十年相執南柯夢,三千痴男痴女。論今古。終落得,少年儒冠此身苦。平生總誤。縱落魄春衫,鐵券換酒,認作雷塘土。

賀新郎

酒盡登舟也。攜春醪、一程欸乃,有聲圖畫。老乾斜枝探春水,學我輕狂醉罷。煙樹後、白牆烏瓦。醉里看花花舊樣,酒醒時、濕眼憑誰惹。前年燕,飛入榭。  陽光燦爛隨心瀉。傷感是,玉面桃華,地荒人乍。獨自喃喃前年句,咫尺歧路無那。幾多愛、電光入罅。此處真當忘情水,便杯傾,休與旁人話。偷聲念,黯然下。

東風無力

柳散輕煙,知時又近寒食。客未言,人慵懶,春深無力。料而今、最怕重相看,新葉絲絲直。 前緣往矣,當此際空空,未記翩然雙翼。囊錦魚,傳書雁,偶來訊息。恰章台亂絮盡飄零,又落南樓北。
————————————————————虞銘《吳鉤紅豆袈裟齋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