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

為什麼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會轉變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為什麼中共八大在1956年確定了擴大民主、加強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設的方針路線,到1957年卻反其道而行之; 為什麼毛澤東已經看到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種種弊端,到頭來還要重蹈史達林的覆轍,為什麼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卻做出了如此選擇,這一切究竟是怎么發生的? 波蘭、匈牙利危機中,中國充當了什麼角色?

基本介紹

  • 書名: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
  • 作者:沈志華
  • ISBN:9787218084817
  • 類別:歷史,中國史
  • 頁數:440
  • 定價:58.00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為什麼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會轉變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為什麼中共八大在1956年確定了擴大民主、加強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設的方針路線,到1957年卻反其道而行之;
為什麼毛澤東已經看到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種種弊端,到頭來還要重蹈史達林的覆轍,為什麼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卻做出了如此選擇,這一切究竟是怎么發生的?
波蘭、匈牙利危機中,中國充當了什麼角色?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試圖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獻史料,描述這一歷史過程。

作者簡介

沈志華,著名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前半生,檔案砸掉了沈志華的飯碗;後半生,檔案成了他的精神食糧,人生中的大悲與大喜都與檔案密不可分。
主要著作有:
《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1994年)
《韓戰揭秘》(1995年)
《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1998年)
《中蘇同盟與韓戰研究》(1999年)
《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8-1953》(2000年)
《史達林與狄托--蘇南衝突的起因及其結果》(2002年)
《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2003年)
《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2007年)
《蘇聯專家在中國》(2009年)

目錄

序言:轉折還是選擇——如何估計1956-1957年的中國
第一章 知識分子會議:中共的認識和政策調整
中共對知識分子地位的再認識
動員全黨解決知識分子的問題
帶有功利主義色彩的政策調整
知識分子的雙重反應和精神訴求
第二章 非史達林化:蘇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應
蘇共二十大路線的實質
非史達林化現象的由來
中共對蘇共二十大的反應
第三章 反冒進:中共關於經濟建設方針爭論
毛澤東主張反“右傾保守”
周恩來提出反“急躁冒進”
中央決定改變經濟建設方針
來自莫斯科的意見支持周恩來
反冒進在中共全會的集中表現
第四章 中共八大:為什麼不提“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本人提出和贊同的建議
來自史達林和蘇共中央的壓力
中共對反“個人崇拜”的態度
第五章 “波匈事件”:中國的反應及態度轉變
蘇聯要求中共協助處理東歐問題
中共對波蘭危機的看法和立場
毛澤東在匈牙利事件中的作用
第六章 周恩來穿梭外交:中國開始介入東歐事務
波蘭危機和匈牙利動亂的餘波
周恩來三國之行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新的基礎上鞏固社會主義陣營
第七章 人民內部矛盾:中共對東歐危機的思考
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的不同聲音
“波匈事件”和史達林問題再討論
中國社會的反應和“少數人鬧事”
中共採取的各種讓步和安撫措施
毛澤東特彆強調要注意思想動向
第八章 “開門整風”:毛澤東決心整頓共產黨
毛澤東著手解決“人民內部矛盾”
整風動員引起兩種根本對立的反應
劉少奇與毛澤東的不同關注
毛澤東決定提前進行“開門整風”
第九章 莫斯科會議:走到頂點的中蘇同盟關係
毛澤東主張開會解決問題
中共為開好會議所做的努力
毛澤東在莫斯科“指點江山”
後 記
附錄一 徵引和參考文獻
附錄二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