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鎮(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

虎山鎮(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虎山鎮隸屬於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位於日照市城區以南32公里處,距嵐山港5公里,風景秀麗的阿掖山坐落在南面,轄區總面積105平方公里,有53個行政村,1.46萬戶、5.4萬口人,沿海公路、204國道、222省道、同三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疏港大道橫穿東西,織成了便利的公路交通運輸網,港路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2018年10月8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虎山鎮
  • 外文名稱:hushan town
  • 別名:虎山
  • 行政區類別:行政建制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日照市
  • 政府駐地:嵐山區疏港大道與204國道交匯處
  • 電話區號:0633
  • 郵政區碼:276800
  • 地理位置:嵐山辦事處駐地北5公里
  • 面積:105平方公里
  • 人口:4萬
  • 方言:日照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機場:日照山字河國際機場
  • 火車站:日照站、日照西站、嵐山西站
  • 車牌代碼:魯L
簡介,概述,沿革,所轄村代碼,所轄村,所獲榮譽,

簡介

境內東部為平原,西北部為丘陵。204國道、222省道、同三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坪嵐鐵路連通東西。鎮政府駐地虎山鋪。明初設安東衛後,虎山的昧蹄墩(泥田溝)歸安東衛管,其餘村莊屬日照縣進賢鄉竭忠一隅,有紀家莊裡、水車溝里、趙家莊裡、嵐山后里。清乾隆年間,現虎山域內紀家莊社17個村,趙家莊社9個村,南山後社8個村,屬日照南鄉南上一牌。水車溝社8個村屬日照南鄉南上二牌。由於軍事需要設昧蹄墩(泥田溝)、虎山鋪。1912年(民國元年)屬日照縣安東衛區。1931年分屬日照縣第四區和第二區。1942年設虎山區。1947年6月併入聖嵐區。1948年4月屬安嵐區。1950年5月屬日照縣第八區(安嵐區)。1952年12月,分屬第七區(磴山區)和第八區(安東衛區)。1956年1月分屬磴山區和安嵐區。1958年1月稱虎山鄉。1958年8月改劃為磴山(下元)和慶豐(虎山)人民公社。1963年1月分虎山、梭羅樹、稍坡、橋南4公社屬安嵐區,東湖、結莊人民公社屬濤雒區。1971年3月改稱虎山公社。1984年6月改稱虎山區。1985年3月稱虎山鄉。2001年7月撤鄉設虎山鎮。2003年轄53個行政村,5.3萬人,生產總值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
虎山鎮隸屬日照市嵐山區,位於日照市城區以南32公里處,距嵐山港5公里,風景秀麗的阿掖山坐落在南面,轄區總面積105平方公里,有53個行政村,1.46萬戶、5.4萬口人,沿海公路、204國道、222省道、同三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疏港大道橫穿東西,織成了便利的公路交通運輸網,港路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目前,在虎山鎮落戶的大項目中投資1-10億元的有3個,10億元以上的有2個,涉及虎山鎮26個村,3.2萬人。其中日照鋼鐵有限公司、海化焦化廠、源豐瀝青、嵐橋瀝青、金石瀝青等大項目的進駐和建設總投資已達上百億元,山鋼、超超臨界電廠建設也正在穩步落實當中。新引進的投資2000萬元的奶牛隔離場已實現投資800萬元,年前即可投產,預計年可從澳大利亞等地引進奶牛1萬餘頭,產值2億餘元。今年1-10月份,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億元,同比增長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大項目)實現9000萬元,同比增長260%,實現稅收480萬元,同比增長26%,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同比增加110元,實現了虎山鎮經濟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該鎮注重發展特色農業,突出發展了茶、果、桑、蔬菜大棚、養殖等各業。今年1-10月份,全鎮實現水產品總產量4000噸,產值28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8%。茶葉生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在做好"梭羅春"品牌的同時,投資50萬元建成了景陽春茶廠,註冊了"景陽青"商標,全鎮年產名優茶可達4萬公斤。以孫家官莊為實驗基地的油桃大棚全面大豐收,使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東潘和稍坡機械化養雞為示範點,提高了畜牧養殖業的科技含量。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該鎮計畫落實建棚面積500畝,力爭達到1000畝,使全場大棚面積達到2500-3000畝。種植品種逐步向精、細、特、新方向發展,生產理念向高質量、無公害、重綠色方向發展。強化宣傳力度,靠典型示範和帶動引導更多民眾投身農場發展,拓寬增收渠道。
虎山鎮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文教衛生事業全面進步。繼"北水南調"工程、22萬伏輸變電站相繼竣工後,投資6000萬元的疏港大道已竣工通車,正初步形成以此為鏈條的產業布局。日照至嵐山的南沿海大道已經啟動,虎山的港陸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投資500萬元的兩座教學樓建成後,全鎮四處中學合併一處,使教育資源進一步最佳化,教育事業進一步加強。旅遊業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潘家村嵐山第一海水浴場每年吸引了不少臨沂、棗莊、西安等地的遊客,洗浴高峰期日客流量達8000多人,成為聲名日遠的濱海旅遊度假區,大大提高了虎山的知名度。磴山旅遊區綜合開發已實現投資2600餘萬元,桂花園建設初具規模,園內有金桂、銀桂、丹桂、刺桂等40多個品種200多畝,樓台亭榭和各種仿古建築已成規模,並已成功舉辦了首屆磴山登山旅遊節。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新型合作醫療已在全鎮普及,農民的生命健康更得到了極大保障。農村精神文明"連片創建"活動已深化到每一個家庭,全鎮崇尚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概述

虎山鎮位於嵐山區東南部,距日照市區32千米、嵐山港5千米。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轄53個行政村。擁有9.5千米海岸線。共有10個沿海漁業村,漁業人口1.8萬人。坪(上)嵐(山)鐵路、同三高速、204國道、222省道、濱海大道、疏港大道縱橫境內。阿掖山坐落轄區南部,嵐山區第一海水浴場位於東潘家村。

沿革

1971年成立虎山公社,1984年改稱區,1985年建鄉。1997年,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5.3萬,轄虎山堡、樓子底、解放、龍王河、蔡家墩、董家湖、朱家官莊、高家、李家、申張、韓家營子、大村、小村、韓家、東潘家、西潘家、劉家小莊、大莊子、徐家、橋南頭、松樹園、大堯溝、小堯溝、太平、前稍坡、後稍坡、馬家、夏家、連家、前水車溝、後水車溝、孫家官莊、於家官莊、後姚溝、梭羅樹、黃家峪、桂山頭、崔景陽、楊家、西山、四門口、秦家結莊、相家結莊、張家結莊、鄭家結莊、泥田溝、黃泥溝、陳家莊子、大河塢、小河塢、東湖一、東湖二、東湖三村53個行政村。

所轄村代碼

371103101(53村):~201鄭家結莊村 ~202秦家結莊村 ~203張家結莊村 ~204相家結莊村 ~205虎山鋪村 ~206董家湖村 ~207南李家村 ~208蔡家墩村 ~209龍王河村 ~210解放村 ~211樓子底村 ~212韓家營子村 ~213申張村 ~214高家屯村 ~215朱家官莊村 ~216東潘家村 ~217西潘家村 ~218大村 ~219韓家村 ~220小村 ~221劉家小莊村 ~222徐家村 ~223大莊子村 ~224橋南頭村 ~225松樹園村 ~226大堯溝村 ~227小堯溝村 ~228太平村 ~229前稍坡村 ~230後稍坡村 ~231連家村 ~232前水車溝村 ~233南夏家村 ~234南馬家村 ~235南孫家官莊村 ~236於家官莊村 ~237後姚溝村 ~238梭羅樹村 ~239黃家峪村 ~240桂山頭村 ~241崔景陽村 ~242楊家村 ~243後水車溝村 ~244西山村 ~245四門口村 ~246黃泥溝村 ~247泥田溝村 ~248東湖一村 ~249東湖二村 ~250東湖三村 ~251大合塢村 ~252小合塢村 ~253陳家莊子村

所轄村

虎山鋪村 虎山鎮政府駐地。明朝洪武年間康姓居此建村,取名康莊。後因傍虎山,村以山名。明朝設鋪於此,改名虎山鋪。2003年有286戶,856口人。主要姓氏有高、吳、趙、李等。
四門口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7公里。清朝光緒年間部分戶居此看山,隸屬秦家結莊。因四面環山,曾名山里。1958年分村自治,村旁山上舊有村人避亂而修築石圍,有四個出入口,以此改名四門口。2003年有255戶,875口人。主要姓氏有劉、李、徐、秦、孫等。
秦家結莊 虎山鎮駐地西北6.5公里。清朝道光年間陳、秦等姓徙此居住建村。以陳姓居先,取名陳家結莊,寓意團結。後秦姓人戶居多,改稱秦家結莊。2003年有129戶,436口人。主要姓氏有秦、徐、王、孟等。
相家結莊 虎山鎮駐地西北6.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相、劉、孫、陳等姓相繼遷此居住建村。以相姓居先,取名相家結莊,寓意團結。2003年有376戶,1240口人。主要姓氏有陳、孫、王、秦、馬、徐等。
後姚溝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8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姚姓遷此居住建村,因三面環山,村處溝畔,故名姚溝村,後按方位改稱後姚溝村。2003年有145戶,485口人。主要姓氏有姚、崔等。
梭羅樹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7.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因村內有兩棵厚殼樹,當地稱為娑羅樹,村以樹名,後演化為梭羅樹。2003年有695戶,2320口人。主要姓氏有崔、竇等。
張家結莊 虎山鎮駐地西北6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張、劉、宋等姓相繼遷此居住建村。以張姓居先,取名張家結莊,寓意團結。2003年有420戶,1366口人。主要姓氏有張、徐、鄭、陳、劉等。
樓子底村 虎山鎮駐地北1公里。明朝弘治年間王姓自王家樓徙此半山腰處居住建村,按方位取名南王家樓子,簡稱南樓子。後因常受山洪侵害,漸移居山下,以此沿稱樓子底。1945年為紀念抗日烈士王倉平,改名倉平村。1970年以建立合作醫療,又改稱紅醫村。1981年定名樓子底村。2003年有180戶,665口人。主要姓氏有王、龐、郭、申、張等。
南馬家村 虎山鎮駐地西南3公里。明朝洪武年間竇姓遷此居住,建村取名竇家村,1955年與馬家村合併,統稱馬家村。為區別重名村,1981年11月改名為南馬家村。2003年有195戶,696口人。主要姓氏有馬、梁、竇等。
前稍坡村 虎山鎮駐地南3公里。清朝康熙年間建村,因北鄰稍坡,故名前稍坡。2003年有270戶,854口人。主要姓氏有趙、蘇等。
後稍坡村 虎山鎮駐地西南3.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以所處地形,取名稍坡。清康熙年間前稍坡建村後,本村始稱後稍坡。2003年有290戶,1032口人。主要姓氏有張、苗、陳等。
連家村 虎山鎮駐地西南4公里。明朝崇禎年間多姓居此,各成聚落,後連成一村,故名連家村。2003年有102戶,320口人。主要姓氏有侯、蘇、趙等。
韓家營子村 虎山鎮駐地正東4公里。明朝洪武年間韓姓遷此居住建村,以村地處舊有兵營的嶺前,故名韓家營子。2003年有1003戶,4002口人。主要姓氏有韓、姚、劉、胡、梁、李等。
申張村 虎山鎮駐地以東3.5公里。明洪武年間申、張二姓先後遷此地,建立申家村、張家村,1956年合為一個村,取名申張村。2003年有330戶,1280口人。主要姓氏有申、張、秦、王、陳等。
朱家官莊 虎山鎮駐地東1公里。明朝洪武年間朱姓遷此居住建村,因地處官地,故名朱家官莊。2003年有502戶,1720口人。主要姓氏有韓、朱、陳、趙、李等。
南李家村 虎山鎮駐地正東2.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李姓遷此居住建村,因村旁有墩,曾名李家墩,後因地勢低洼,易受水害,移居現址,改名李家村。為區別重名村,1981年11月改稱南李家村。2003年有154戶,556口人。主要姓氏有常、王、申、李等。
解放村 虎山鎮駐地西1公里。清朝嘉慶年間部分住戶居此,隸屬虎山鋪,曾名虎山鋪西山,1945年以抗日戰爭勝利取名解放村。2003年有126戶,420口人。主要姓氏有吳、張、馬、時、王等。
南孫家官莊村 虎山鎮駐地正西2.5公里。明朝萬曆年間孫姓徙此居住建村,因村處官地,故名孫家官莊。為區別重名村,1981年11月改稱南孫家官莊。2003年有90戶,320口人。主要姓氏有孫、侯、王等。
南夏家村 虎山鎮駐地正西偏南4公里。明朝洪武年間蘇姓遷此居住建村,曾以所處地勢取名蘇家窪,明朝中期改為夏家村。為區別重名村,1981年11月改稱南夏家村。2003年有192戶,696口人。主要姓氏有牟、楊、苗、夏等。
高家屯村 虎山鎮駐地正東2.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高姓遷此居住建村,故名高家村。為區別重名村,1981年11月改名高家屯村。2003年有245戶,803口人。主要姓氏有申、胡、張等。
於家官莊 虎山鎮駐地正西2.5公里。明朝崇禎年間,于姓徙此居住建村,因村處官地,故名於家官莊。2003年有118戶,428口人。主要姓氏有於、丁、馬等。
前水車溝村 虎山鎮駐地西南4公里,明朝天啟年間建村,因北臨水車溝,故名前水車溝村。2003年有340戶,1198口人。主要姓氏有趙、張、李等。
西山村 虎山鎮駐地正西6公里。清朝嘉慶年間,陳、趙、徐等姓徙此居住,隸屬後水車溝村。因地處村西山里,故名後水車溝西山,1955年分村自治,改稱西山。2003年有125戶,471口人。主要姓氏有陳、申等。
東湖一村 虎山鎮駐地東北6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以地處大旺山的東邊近海湖窪地帶,故名東湖。1961年從東湖劃出東湖一村。2003年有536戶,1854口人。主要姓氏有費、劉、丁等。
東湖二村 1961年從東湖劃出東湖二村。2003年有396戶,1420口人。主要姓氏劉。
東湖三村 1961年從東湖劃出東湖三村。2003年有170戶,520口人。主要姓氏劉。
泥田溝村 虎山鎮駐地北4公里。明朝永樂年間建村,因村處平湖溝畔,雨後泥濘,故名泥田溝。2003年有340戶,1212口人。主要姓氏有張、宋、陳、謝、侯等。
黃家峪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5公里。明朝萬曆年間黃姓遷此居住建村,因三面環山,北依土嶺,村在凹處,故名土窪。1942年改名黃家峪村。2003年有469戶,1560口人。主要姓氏有黃、崔等。
後水車溝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4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因村前有溝,流水清澈,故名水澈溝,後演化為水車溝。前水車建村後,本村改稱後水車溝。2003年有242戶,786口人。主要姓氏有趙、張、徐等。
楊家村 虎山鎮駐地西4公里。明朝萬曆年間楊姓遷此地居住建村,取名楊家莊子。為區別重名村,1981年11月改稱楊家村。2003年有168戶,616口人。主要姓氏有楊、李等。
桂山頭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5公里。清朝嘉慶年間建村,因村處龜山西頭,故名龜山頭,隸屬黃家峪。1942年分出自治,改稱桂山頭村。2003年有100戶,316口人。主要姓氏崔。
鄭家結莊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鄭、宋、胡等相繼遷此居住建村。以鄭姓居先,取名鄭家結莊,寓意團結。2003年有190戶,605口人。主要姓氏有李、秦、於、陳等。
崔景陽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4公里。元朝末年,崔姓等相繼遷此居住建村。因崔景陽首遷定居,故以人名取村為崔景陽村。2003年有202戶,676口人。主要姓氏有竇、孫等。
小合塢村 虎山鎮駐地東北4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村前臨海,河槽彎曲,以河形得名河灣。後以村處河畔,四面高而中央低,改名河塢,為區別重名村,本村改稱小河塢村,後演化為小合塢村。2003年有250戶,843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張等。
大合塢村 虎山鎮駐地東北4.5公里。明朝初期建村。村前臨海,河槽彎曲,以河形得名河灣,後以村處河畔,四面高而中央低,改名河塢。為區別重名村,本村改稱大河塢村,後演化為大合塢村。2003年有199戶,773口人。主要姓氏有李、費等。
陳家莊子村 虎山鎮駐地東北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陳姓遷此居住建村,故名陳家莊子。2003年有125戶,395口人。主要姓氏有陳等。
黃泥溝村 虎山鎮駐地西北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始有人居此,以所處地勢和方位,曾名大山東,隸屬鄭家結莊。1958年分村自治,村前有溝,泥呈黃色,故名黃泥溝。2003年有240戶,796口人。主要姓氏有陳、李等。
徐家村 虎山鎮駐地南3.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徐、林、王等姓相繼遷此居住建村。以徐姓先居,故名徐家村。為區別重名村,1981年11月以臨官山改名官山村。1994年12月恢復原名徐家村。2003年有254戶,849口人。主要姓氏有高、林、徐、王等。
太平村 虎山鎮駐地正南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村旁有石,形狀如龜,俗稱龜蓋石,村隨此名,後改稱太平村。2003年有138戶,402口人。主要姓氏有童、劉、王等。
西潘家村 虎山鎮駐地東南6公里。明朝洪武年間潘姓於此居住,建立東、西兩村,因村居西,稱西潘家村。2003年有563戶,1830口人。主要姓氏有楊、李、胡、潘等。
劉家小莊 虎山鎮駐地東南4公里。本村原屬大莊子,1939年分村自治,因人戶尚少,劉姓居多,故名劉家小莊。2003年有106戶,360口人。主要姓氏有劉、竇、胡等。
小村 虎山鎮駐地東南4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因東鄰大村,取名小村。2003年有406戶,1460口人。主要姓氏有李、張、陳等。
大莊子村 虎山鎮駐地東南3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以嘉言取名大莊子。2003年有320戶,1037口人。主要姓氏有蘇、韓、毛、丁等。
大村 虎山鎮駐地東南4公里。明朝洪武年間,李姓遷此居住建村,取名李家大村,後為區別重名村,改稱大村。2003年有568戶,2083口人。主要姓氏有李、胡、蘇、左等。
東潘家村 虎山鎮駐地東南6公里。明朝洪武年間潘姓遷此居住,建立東、西兩村,因村居東稱為東潘家村。2003年有516戶,1750口人。主要姓氏有楊、王、陳、張、李等。
韓家村 虎山鎮駐地東南4公里。本村原屬大村,清朝光緒年間分村自治,因韓姓居多,取名韓家村。2003年有450戶,1750口人。主要姓氏有韓、左、張、祝等。
橋南頭村 虎山鎮駐地正南3.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因村北有古橋,故名橋南頭。2003年有427戶,1431口人。主要姓氏有張、丁、楊、王等。
小堯溝村 虎山鎮駐地正南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因村旁有溝,曾燒過窯,故名窯溝。為區別重名村,改稱小窯溝,後演化為小堯溝。2003年有124戶,386口人。主要姓氏有王、周、童、寧等。
大堯溝村 虎山鎮駐地南5公里。明朝洪武年間建村,因村旁有溝,曾燒過窯,故名窯溝。為區別重名村,以本村人口多,改稱大窯溝,後演化為大堯溝村。2003年有320戶,1040口人。主要姓氏有陳、張、徐、雷等。
松樹園村 虎山鎮駐地南2.5公里。清朝順治年間建村,因村周圍多松樹,故名松樹園村。2003年有203戶,726口人。主要姓氏有蘇、張、韓、胡等。
蔡家墩村 虎山鎮駐地南1公里。明朝洪武年間蔡姓墩卒在此守衛狼煙墩,故名蔡家墩。2003年有209戶,813口人。主要姓氏有丁、陳、汪、劉等。
龍王河村 虎山鎮駐地南2.5公里。明朝正德年間建村,因地處龍王河畔,故名龍王河。2003年有152戶,535口人。主要姓氏有趙、李、張等。
董家湖村 虎山鎮駐地東南1公里。明朝洪武年間董姓遷此居住建村,因村周多湖地,故名董家湖。2003年有183戶,635口人。主要姓氏有董、丁、李、張、趙等。

所獲榮譽

2018年10月8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