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原蘭州鐵道學院機械系)創建於1958年,五十多年來培養了本、專科大學生及研究生6000餘名,為鐵路和地方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並取得了以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類別:工科類
  • 地點:蘭州交通大學
  • 創建時間:1958年
  • 重點學科:機車車輛工程,車輛工程
  • 特色專業:車輛工程
  • 校訓:尚德、勵志、博學、篤行
  • 科研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
學院概況,學科,專業介紹,重點學科,學術技術,創新聯盟,創新團隊,重點實驗室,學院師資,學術水平,項目,論文,專利,專著,所獲獎勵,課程,甘肅省,重點,戰略合作,辦學特色,學術交流,發展目標,

學院概況

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原蘭州鐵道學院機械系)始創於1958年,由原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成建制地配備師資和教學條件,設內燃機車和鐵道車輛兩個本科專業並於當年招生。創建伊始,全系僅有四名老教授、幾名中年教師和十幾名剛從高校畢業的青年教師。學院已發展成為擁有博士後--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教學研究型學院。五十多年來,學院立足甘肅,服務鐵路,面向全國,取得了以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學院先後為國家培養出近萬名本科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生遍布全國。

學科

7個本科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工業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個碩士點: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材料學、工程熱物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載運工具運用工程、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熱能工程
5個博士點: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

專業介紹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四年制本科
培養掌握本專業領域內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工程學、機械製造技術、控制理論、自動化基礎等方面的知識;具有本專業所需的製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和機制工藝設計等基本工程技術技能的高級專業人才。畢業生能夠在機械製造領域內從事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經營管理及教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控制工程基礎、測試技術、液壓氣壓傳動及控制、CAD/CAM技術、機械製造裝備設計、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工業機器人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等。
車輛工程專業四年制本科
培養掌握本專業領域厚實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技術、控制理論等基礎知識;掌握軌道交通車輛的設計、製造、運用、檢修和實驗等基本技能的高級專業人才。畢業生能夠在軌道交通車輛設計製造行業從事軌道交通車輛研究、開發、套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技術、電工與電子技術、測試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CAD/CAM技術、控制工程基礎、數控技術、內燃機、機車總體及走行部、車輛工程、車輛制動、車輛製造與修理工藝、車輛業務、機車運用與安全、城市軌道車輛、動車組構造與設計、電力機車總體、電力牽引傳動控制系統、車輛製冷與空調等。
主要專業方向:鐵道車輛、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組、城市軌道交通車輛。(三年級分專業方向)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四年制本科
培養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工程熱物理、流體力學、電工與電子學和控制理論等基礎知識;具備熱能工程、動力工程、流體機械、動力機械、製冷與低溫技術、熱工過程控制等方面基礎知識的高級專業人才。畢業生能夠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動力機械與動力工程的研究與技術開發、設計製造、運行維修、管理行銷、實驗和安裝等方面工作,也可從事一般熱能動力機械及工程的技術工作和教學等工作。
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控制理論、測試技術、內燃機原理與設計、鍋爐原理、熱力發電廠、壓縮機、製冷原理、空氣調節等。
主要專業方向:熱能動力及自動化、內燃機工程、製冷與空調。(三年級分專業方向)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四年制本科
培養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機械學、電子學、光學、測量與控制、機電一體化等基礎知識;掌握光、機、電、計算機相結合的當代測控技術,具有檢測技術、光機電一體化系統及機車車輛測控技術等方向的設計、開發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畢業生能夠在國防、高新技術產業、鐵路、IT行業等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檢測與控制領域內有關技術、儀器與系統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從事設備維護與安全運轉、產品質量檢驗、無損檢測、計量測試與鑑定、自動檢測儀器儀表設計製造、振動噪聲測試及信號分析等技術工作和教學工作。
主要課程: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感測技術、測試信號處理、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控制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精密機械設計、儀器製造工藝、工業機器人、測控儀器設計、工程光學、檢測技術、測控電路、光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和電力牽引控制系統等。
主要專業方向:精密檢測技術、光電機電一體化、機車車輛測控技術。(三年級分專業方向)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四年制本科
培養掌握系統紮實的材料科學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以及必要的材料工程套用技術、基本的實驗技能和科學創新的研究方法,具備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分析檢測、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畢業後可進入現代材料及裝備製造企業、建築業等從事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材料性能的測試、分析與改進,相關工藝的設計及控制,產品檢測與質量控制等工作;也可在相關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其它企事業單位從事科學研究、生產管理、設備維護、經行銷售、教學管理等工作。
主要課程:材料力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材料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基礎、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學性能、材料成型工藝、材料成型原理、材料製備技術、現代材料分析方法、熱處理原理與工藝、金屬材料學、金屬腐蝕與防護、功能材料、複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粉末冶金學、土木工程概論、土木工程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等。
主要專業方向:金屬材料、建築材料。(三年級分專業方向)
工業工程專業四年制本科
培養掌握現代製造業的整體作業流程和與其相關的各項管理技術;具有對複雜生產系統、服務系統進行分析、規劃、設計、管理和運作的能力;能靈活套用數理科學、系統工程、信息技術和管理科學等知識與原理,對現代製造企業的各環節進行規劃分析,並提出解決方案。畢業後能夠在政府、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規劃、設計、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等工作。
主要課程:機械設計學、機械製造基礎、現代工藝管理技術、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先進制造技術、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機器視覺與檢測技術、工業工程學、人機工程學、工程經濟學、工程力學、運籌學、物流信息自動化技術、生產系統建模與計算機仿真、生產計畫與控制、管理信息系統、質量管理學與質量體系認證等。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四年制本科
培養掌握系統紮實的材料成型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具備寬廣的材料、機械、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套用技能,畢業後能從事材料成型工藝的研究與制定、材料成型設備的設計與開發、材料成型模具的設計與製造、相關領域內的科學研究、設備維護、生產管理和經行銷售等工作的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材料物理化學、電工與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材料成型自動控制基礎、材料科學基礎、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藝、材料成型設備、材料成型過程數值模擬、模具CAD/CAM、衝壓工藝及模具設計、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藝與模具、鍛造工藝及模具設計、現代模具設計方法、弧焊電源、焊接冶金學、焊接結構、焊接檢驗、焊接方法及設備等。
主要專業方向:塑性成型工藝及模具、焊接。(三年級分專業方向)

重點學科

學術技術

蘭州交通大學機車車輛工程學科學術水平蜚聲中外,據教育部學科評估結果,機車車輛工程排名全國第四。
羅冠煒教授作為省“333”、“555”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的第一層次人選,以及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在含間隙和衝擊振動系統的動力學及其在機械工程中的套用方面的研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王良壁教授作為省“333”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和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在傳熱與流動過程數值預測原理及高效算法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國家特色專業:車輛工程
鐵道部重點學科:車輛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省級重點學科: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機械電子、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創新聯盟

國家高速列車創新聯盟

創新團隊

國家高速列車創新團隊

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動力學與可靠性重點實驗室
高速列車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分實驗室
鐵道車輛熱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物流及運輸裝備信息化工程技術中心
結構強度檢測中心
蘭州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多智慧型體系統聯合實驗室
中德技術合作甘肅省可再生能源培訓與研究基
甘肅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個甘肅省青年科技創新示範基地
機械工程實踐中心2007年被評為甘肅省實踐教學示範中心
10個專門研究所:車輛工程研究所,機電技術研究所,軟體工程研究所,系統分析與集成研究所,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所,測控技術研究所,機電產品開發中心,機械裝備自動化研究所,檢測技術與智慧型控制研究所。
擁有各種教學、科研設備2000台件,總值13230萬元,各類教學、科研實驗室90個,實驗室建築面積總計18000平方米,已掛牌的生產實習基地34家。
其規模和設備先進程度在國內工科院校中居於前列。

學院師資

在校學生總數為3663人,其中本科生3350人,在站博士後、博士、碩士400餘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171人,其中專職教師133人,實踐教師29人,教授15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53人,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1.12%;博士44人,碩士67人,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8.42%。
學院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
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人
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3人
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人選3人
甘肅省“333 科技人才工程”人選 ( 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 3人
甘肅省“555 創新人才工程”人選4人
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5人
鐵道部優秀教師1人
茅以升鐵道科技獎獲得者1人
甘肅省勞動模範1人
甘肅省先進工作者1人
甘肅省特聘科技專家1人
甘肅省 " 園丁獎 " 獲得者1人
寶鋼教育獎1人
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

學術水平

項目

承擔國家現代交通領域“863計畫”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350km/h動車組”項目,97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科技計畫項目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項目鐵道部科技計畫重點項目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春暉計畫、“星火”計畫項目等多項縱向項目,累計科研經費6000餘萬元。其他企業橫向科研課題458項,科研經費累計8000多萬元。

論文

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0多篇, 其中被SCI、EI和ISTP三大檢索收錄536篇,通過省部級成果鑑定15項

專利

申請專利88項,其中發明專利19項

專著

出版專著10部,教材55部,其中3部專著獲華夏英才出版基金資助。

所獲獎勵

中科院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鐵道部科技大會獎1項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1項
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鐵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
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
省自然科學三等獎4項
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
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
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鐵道部優秀教材二、三等獎各2項
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省教育廳、建設廳、蘭州市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獎20餘項
並連續多年被學校評為“教學先進集體”和“科研先進集體”。

課程

甘肅省

機械設計
機械原理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傳熱學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重點

機械設計課程(群)
機械製造基礎系列課程
熱工基礎課程(群)
機械工程測控技術課程(群)

戰略合作

2011年3月學校與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簽訂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共建協定。
2011年學校與北京交通大學簽署校際戰略合作協定。
2011年我校鐵道技術學院為寧波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設立的首個“訂單班”宣告成立。
2011年10月,我校與北京康吉森交通技術有限公司產學研基地簽字暨掛牌儀式在北京舉行。
2012年5月4日,江蘇省啟東市科技局局長蔡兵一行前來我校,就產學研合作等進行洽談。
2012年學校與金昌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協定書,就共同推進“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簡稱“2011計畫”)達成了共識。
2012年教育部、財政部等23個部門公布了首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單位名單,我校與11家企事業單位聯合申報的1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批建設:分別由我校與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一局集團市政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太原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蘭州鐵道設計院有限公司、蘭州黃河嘉釀啤酒有限公司、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天水天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共建。
2012年9月,我校與內蒙古集通鐵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署科技創研暨人才培養企校戰略合作協定。
2013年2月26日至3月1日,我赴北京與南車集團舉行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對接工作。
2013年3月13日,我校組團赴太原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就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工作與該公司有關負責人進行了對接。
2013年3月29日,由中國南車集團和我校聯合建設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揭牌儀式在南車集團南車大學舉行,這是我校首個揭牌建設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2013年我校與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的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入選教育部公布的“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中國南車-蘭州交通大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將由5個專業組組成,分別由中國南車下設的四方股份、戚機公司、株機公司、浦鎮公司和長江公司提供支持。
2013年學校與天津大學簽署校際戰略合作協定。
2013年6月,我校與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舉行科技合作簽約儀式,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與交流。
2013年7月,我校與中鐵二局簽訂合作協定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辦學特色

卓越計畫班
詹天佑班
學院指導思想: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科研團隊為依託,以教學系室建設和學生學風建設為基礎,強化以機車車輛工程為代表的傳統特色專業,發展以先進制造技術和光機電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新型專業。
學院辦學定位:服務鐵路,面向現代製造業,適應行業國際化需要。培養工作作風務實,基礎知識紮實,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具有“留得住、用得上”品牌和聲譽的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依靠特色生存發展。
學院教改思路:突出特色,加強基礎,寬口培養,靈活專業方向。
學院辦學特色:知行結合、重在創新的實踐教學特色。
人才培養目標:提升辦學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套用型人才,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工程師。實踐證明,該院畢業生以“知識全面、踏實耐勞、勇於創新、留得住、用得上”而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人才培養模式理念轉變:完成從工程專才培養模式向工程套用通識培養模式的轉變;完成從培養統一人才模式的理念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理念的轉變。
教研相長的機制:科研是基礎,機制是保障,管理是關鍵
學科教授每學期面向師生舉辦學術講座,並在編寫教材、課堂教學中體現最新科研動態;畢業設計中有60%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達到了教學和科研的互相促進。2002年和2004年我院連續被學校評為“教學先進集體”和“科研先進集體”。
以機電技術研究所和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為代表的9支科研團隊,是以學科責任教授為主體的青年教師培養的搖籃,以高水平項目為支撐的培養條件是青年教師成長的環境和保證。落實青年教師導師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督導計畫,把握教學的各個環節,舉行觀摩、點評,使青年教師教學科研水平穩步提高。兩年來主持完成教改研究課題12項,共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8篇。學院各專業教師梯隊總體上比較合理,學歷層次較高;學科責任教授和主講教授在教學和科研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學院每年都制定選派教師攻讀學位、進修深造和引進教師計畫。
學院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建立了穩定的生產實習基地,其中15個已掛牌,17個已簽協定;完善並規範了畢業設計各環節;建立了機械創新設計基地並組織參加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完成機械工程實踐中心的建設,更新和充實金工實習內容等實踐教學環節,機類先進制造技術的實踐內容已占到24%。
在教風建設、學風建設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我院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和敬業精神,嚴謹治學、從嚴執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廳級教學成果獎一項。共有多人獲得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多人被評為校優秀教師,十多人獲教學優秀獎,十多人獲青年教師教學獎,1人被評為教學管理先進工作者。在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等級考試(甘肅考區)二級C語言考試中,我院03級學生一次通過率84.9%,名列全校第一名。全國大學生四級英語考試我院00級學生累計通過率81.23%,名列全校第二名;其中,機設001班通過率達到92.73,名列全校00級第二名。首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我院組建的4個參賽隊在西北地區預賽中全部獲獎,其中有1個隊獲西北賽區一等獎並獲全國三等獎,3個隊獲西北賽區三等獎。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賽事中,我院有1名同學獲全國一等獎、甘肅省特等獎,4名獲省一等獎,5名獲省二等獎;2003年我院教師指導的學生有3人獲全國一等獎、省特等獎,3人獲省一等獎,成績顯著。
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機電工程學院已初步具備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擁有實驗樓五棟,實驗室建築面積總計18000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值2660萬元,院資料室收藏圖書資料8000餘冊。

學術交流

2007年,學院與日本福井大學簽署了學術交流協定及備忘錄,於2008年開始選派優秀本科生赴日本福井大學學習。

發展目標

面向國際化、面向工程實踐,培養21世紀優秀工程師是我們的目的。機電工程學院將繼續貫徹全員參與意識,落實各個環節,發揮優勢,尋找差距,在師資隊伍、教學資源與利用、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教學管理、學風、教學效果等各個方面力爭創優,以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